我在我自己的道德里暨內化道德之紀念

一切都是道德----李宗奇

一切都是道德。我們目前所經歷的一切......我稱為:做“”。

我目前所經歷的一切......包括我見到的,我聼説的,我感覺的......

以及所謂我用“錢”買來的......我一切的經歷包括心理身體的......我統稱為,叫:

我的“我的“一生”(所謂地,“一生”......)皆在我的“”中

我永遠,永遠也無法在我的一生裏,體驗到我“境”外的一切......

這是由我前世的“道德”決定的

前世的道德,決定了我今生可以體驗到的一切......

或者換句話講:我就“活”在我“前世”(所謂“前世”)道德

我今生就是在體驗體驗我前世的修為。

道理是這樣的。而,我今生的修行......我今生的道德,也決定了我後來的:“境”。

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所謂的:“活”,生活着......

實際上,就是“活”在一個由自己的道德所包圍着的“境”當中。你目前的一切,完全都是由“我自己”在過去造就、造成的。

我過去的道德,決定了我今生的“境”。

而我今生的道德,決定了我未來的“境”。

所以,何謂:道德。這是我今天主要要説的。

從儒家的角度説,或者説,從:釋家(既:佛氏)、道家的角度説,其實可以説: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因為,無論是儒、釋、道。

道德二字都是繞不過去的險峯。我之所以説道德是:儒、釋、道的“險峯”,是因為他(既:道德,本身)太難了。

我指的:難,不是説:你外在的‘學禮’(既:禮)難。學禮不難

再繁瑣的禮儀、儀節,甚至表情、話術......只要這個人智力是‘普遍水平’的話......

那他學個三、五年,十年總學會了罷?所以,‘外化道德’,既:學外在的‘禮’(既:禮),儀節、話術......等等。

這並不難。你只要給他(既:學外在的‘禮’、儀節,和話術......的人......)足夠的動力,像金錢的刺激,和名聲的刺激......等等。

只要有足夠的動力和理由‘外化道德’學‘禮’儀節話術......等等是一件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事情

這(既:‘外化道德’類似於學一門技能。“炒菜”,“開叉車”、“電焊”之類。

許多人,都能做到。這就是:外化道德。(我認為)並不難

但是,真正的:道德,我們儒家思想當中的:‘道德’的概念。

甚至説,是釋家(既:佛氏)、道家思想中的:道德的概念。

那就普遍指的,不單是:外化道德(這麼簡單)。

還涉及到一個:悟,的事兒。道理是這樣的。

我們先來捋捋,什麼是:道。

《易傳·繫辭傳上》當中記載:“一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同上)“一一陽之謂道”,這七個字......

自宋以來,我們儒家‘理學派’的:法統。

道理是這樣的。我們理學派的重要人物:朱子(既:朱熹)發揚的:“理氣説”,其主要核心‘証據’、依據就來源於《易傳·繫辭傳上》記錄的這句話,既:“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於,《易傳·繫辭傳上》)。

道理是這樣的。其中,“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七字,更是被理學派的宋儒頻繁拿來使用......鄙人,自謂“延傳宋儒道統”之人,故,解釋“道”(既:解釋,何為道)之前,還是提一下,何為:陰陽。

簡單的説,陰、陽是:氣。以我們儒家‘理學派’的思想觀點來看,既:

宇宙中間,都是:氣。或者,換句話講:叫一切都是氣

氣,分成了:陰、陽兩種。但我們看見的汽車,火箭,或者:輪船什麼的......

那些(既:汽車、輪船,火箭......等等)也並非不是:氣。

就像我們説的:一切都是氣,這句話一樣,“輪船”、“火箭”、“飛機”也並非不是:氣。宇宙中,沒有不是氣的“東西”。

因為他稱為:叫“東西”,就必定是:氣。氣中,有個:理。也叫:知。對於某些人類而言,也叫做是:天命。

這個“天命”(“天命”,出自於,《禮記·中庸》)、“理”,或“知”,理論上物物都有。你有,我有,“汽車”、“輪船”......都有。

但,之所以我們‘不一樣’,我們和石頭,我們和“汽車”、“輪船”......以及各類型的野生動物不一樣的原因......

是叫:我們的質,不一樣。質,是由陰、陽二氣所截,而成的。

質分為五種,分別是:金、木、水、火、土。既:五行。

但五行(既:金、木、水、火、土)也是:氣。這就是我們(既:人、野生動物、飛機、輪船,自行車......等)看起來不一樣。

但實際,‘本’是一樣的:原因。因為飛機、自行車......也是氣,也有個:理(既:知)。只是他(既:飛機、火車、電動自行車......等)‘質的排序’、排列(既:‘質的排列’)和人不一樣。僅此而已。

‘質的排序’、‘質的排列’不同,就導致了:我們看起來,的不一樣。

既:他是自行車,他是(起碼看起來像是)人......等“區別”。所謂區別。

但實際上,我們的‘質之本’,既:本質是一樣的。

都是:氣。道理是一樣的。道呢,是要同時平衡兩種:氣。

既: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就很難。因為要做到:均衡,既:同時具備陰氣,和陽氣的平衡,這即便在有史以來的人類中間,也是極難、極難得的。

何況,是在人以下的萬物中,就更難、更難了。

所以,老百姓總説:“男生女相,有福......”實際上,這種‘邏輯’(既:所謂的“男生女相,有福......”的邏輯)就來源於《易傳》當中。

來源於我們儒家

道理是這樣的。為什麼老百姓説:“男生女相”好。這就是《易傳·繫辭傳上》所講:叫“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出自,同上)。

道理是一樣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出自於,同上)就説明:如果一個男性,出生便兼具、兼備了一些好似“女性特徵”的特點......的話。

某種意義上講,這也叫:“一陰一陽”(“一陰一陽”,出自於《易傳·繫辭傳上》)。

道理是這樣的。雖然,這不能:一概而論。但,至少説明瞭:這個小孩兒的氣質,比較:正。(既:這個“男生女相”的小孩兒)不偏

不偏就是:正。這就很好。因為他的“”是約等的所以不至於:偏向一邊。不偏向一邊也就説明他有機會找到‘另一邊

道理是這樣的。我舉:“男生女相”有福的例子,並不是指:只有“男生女相”的人......纔有可能找到‘另外一邊’。

我舉“男生女相”有福的例子,是想説:《易傳》當中,提到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句話。孔子認為人,是比較“(既:好)。僅此而已。

而事實,也正是如此。氣質均衡的人跟氣質偏向於‘一邊’的人比他更能夠:找到真正的“他自己

而,氣質偏向‘一邊’的人,這種人,太多了......則大多,只能‘受制於’天生的自己。道理是這樣的。陰多一些呢,大多‘受制於’陰。

陽多一些呢,就‘受制於’陽。很難從陰,走到陽。因為你‘陰’氣太多了。

反之,亦然。也沒有説:哪種“更好”。“過猶不及”。(“過猶不及”,出自於《論語·先進11.16》)

道理是一樣的。所以説,‘氣質’天生均衡的人們,這是有:天生優勢的。

道理是這樣的。人生下來都是先追求外在的這些東西......我自己,也一樣。

但,這不是全部。既:外在的一切。外在的一切,不是全部。我們作為人類,還要找到自己的:“知”,找到自己的:理、既:“天命之性”纔行。

天命之性出自於《禮記·中庸》。外在的一切,都是:質。是陰、陽二氣‘變化’而成。你能體驗到的:質,是因為你前世的:道德修煉、道德修養而帶給你的一種:你應得的體驗你應得經歷的這一切也就是你的:“

我可以説:百分之一百,是你前世道德的‘具象化’。你前世的道德,化作了你今生的種種體驗,你就活在了你自己造成的“境”中。或者説:你就“活”在了你前世內心的道德里。道理是一樣的。

道德,是怎麼形成的。首先,道德,之所以稱為:道德,是因為:你首先找到了‘陰陽’,“一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繫辭傳上》),所以,道就是:陰陽。

陰陽是:氣,所以,”就是:氣。道就是:氣。

如何找到:氣(既:陰、陽,既:道),我們儒家的辦法是通過:‘明理。簡而言之,就是:向內求,說服自己,循‘既:“率性率性出自於《禮記·中庸》)。

率性就是:循理。道理,是一樣的。因為理(既:知,既:“天命之性”,“天命之性”,出自於,《禮記·中庸》)在:氣中。

所以,找到了:理,我們就能:某種程度上控制氣(既:道)。

所以,第一步就是:先‘明理理不明,一切都是白搭。

至於,你怎麼譲自己‘循理’(既:率性的方法......),反正,我個人是通過:寫文章+看儒家“四書”“五經”......等與儒家思想有關的著作......一邊看,一邊自己寫,寫了大概,上百萬字罷......但儒家的“四書”“五經”對我來説只是改變我自身性格與思想的“工具”而已

工具(既:知識)只是工具改變自身思想與性格不單靠的是手裏頭“握着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自身要有能操控與駕馭此種工具(既知識)的才能,與天賦纔行。

因為(既:愛,寫文章......)所以,這(既:率性,循理......“率性”,出自於《禮記·中庸》)這對我也沒什麼。這一步,(既:循理),叫:“率性之謂道”(“率性之謂道”,出自於,《禮記·中庸》)。找到了“性”(既:理、知、“天命之性”)就找到了:氣。因為,理,就在:氣中。

從而,也就有了:道(既:陰、陽)。當,你的意識放在理性上時,因為長期的“率性”(既:循理......),所以説,意識肯定會長期停留在‘理性’上......

你的意識長期滯留在‘理性’上時,理性,就成為了:你的意識。

這就像是:黑牆上有個白點,白點,就比作是‘理性’。你一直盯、一直盯着那個白點看,“牆”也就白了。一個道理。

你的意識滯留在‘理性’上的時候......你是能夠控制(某種意義上)自己的陰、陽。但是,僅僅是這樣,還不夠好。

因為,這僅僅是:有道(找到理性,並能控制體內的‘真氣的階段

不涉及到:德。關於‘德’,我已經説過很多。

簡而言之,就是樣子。因為,你只是能(某種意義上)‘控制氣’,那一團真氣,你放哪兒停哪兒也不。因為,你停留的地方,氣在你體內‘滯留’的部分會影響你那部分身體的正常運行與運作......

所以,’那麼一哪兒都不好。還得修剪、罷它裁切成一個樣子有‘樣兒’纔行

這就是另外一個階段,叫:“修道之謂教”(出自於,《禮記·中庸》)的階段了。

道理是這樣的(既:真氣、陰陽二氣)得:修。

修成什麼樣,修成的樣子就叫做

所謂有德無非既是氣(既:有‘’了僅此而已就是道(既、陽)的樣子而已

這,就是道德二字的含義。我相信,在我的這個解釋上,儒、釋、道也都是一樣。大同小異,殊途同歸。

一個意思。道(既:真氣、陰陽二氣)得“修”成一個‘樣’,這個過程,這種行為方式,就叫做是:修道。所謂修道,其實也就是:修氣。

德,是道的樣子......道,是德的基本。德,就是由:道(既、陽)構成的。而道德、道德二字,其實指的就是人內心世界中,氣的樣子(既:形態而已

道理是這樣的。你用什麼修你的意識形態就會變成什麼樣

一般來説,你用什麼方法+工具(既知識)修道,也基本取決於:你用什麼方法+工具(既:知識)“率性(既:循找理、循找知。率性出自於《禮記·中庸》)。我是靠寫文章+儒家“四書”既:工具、知識)找到的:理。所以,我“修道”階段(“修道”,出自於《禮記·中庸》)也是用的寫文章+儒家“四書”修成的。也算“溫故知新”了(“溫故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

所以,我的‘樣子我的‘既是儒家的“四書既:《論語》、《大學》、《中庸》,與《孟子》)。

1.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這就是:我的道德,了。我的道德(既:我陰、陽氣,我的真氣的樣子......),就是:儒家“四書”。

因為我的‘我的真氣是被我自己用儒家“四書”這種工具(既:知識)+寫文章這種行為方式寫作這種天賦與才能所裁切出來的所以我的道德,也就是我的:意識形態,就是儒家的“四書

2.

道理是一樣的。我意識的形態,就是:儒家的“四書”。儒家的“四書”是我真氣的樣子(既:我的道德),也是我未來的:境。

道理是這樣的這就是:儒家內化道德的‘全過程’了。我相信,釋家(既:佛氏)、和道家也是大同小異。因為人類的:心,就是左邊是理性的,右邊是感性的將意識放在理性上面,且用自己的“法”(既天賦+工具)將“道”(、陽氣、既:真氣)裁切修整成某種形態這就是:德,

完成這步的你就成為了一個成功的自己的道德內化的人。

3.

那(既:你成功的內化的自己的道德......)就是你未來的“境”了

道理是一樣的。而,我今生的“境”,以及我能內化道德......也是由於我前世的道德,所決定的。其實歸根究底,我只是:從哪來,回哪去。

走個過場,給人間留點明白字罷了。道理是這樣的。

----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初五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