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哲/陳燮君《時間學》

“時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中西哲學中重要的主題。作爲“時間”本身,我是很有興趣的,引用維基百科的話來說,“哲學家對於時間有兩派不同的觀點:一派認爲時間是宇宙的基本結構,是一個會依序列方式出現的維度,艾薩克·牛頓就對時間有這様的觀點,因此也稱爲“牛頓式的時間”。另一派認爲時間不是任何一種已經存在的維度,也不是任何會“流動”的實存物,時間只是一種心智的概念,配合空間和數可以讓人類對事件排先後順序及進行比較。依照戈特弗裏德·萊布尼茨及伊曼努爾·康德的傳統,第二派的觀點認爲空間和時間“本身並不存在,而是我們表達事物方式的產物”。

我們拋開哲學範疇的時間,來看通常說法,時間是事物展開的過程。因爲事物的展開,無論是四方發展,還是來回不定迴旋,甚至是無條理的發展,都是屬於“事物展開”,這個不僅帶有時間味道,還帶有空間的味道。這些對於“時間”在形而上,以及哲學層面的思索,讓人覺得很有趣,感覺好像悟到了什麼。也是一番搜索,發現了這本書《時間學》,這本書致力於從學科建設的視角,闡述時間學創立的客觀基礎,探索時間觀發展的歷史網絡,研究馬克思主義時間論和毛澤東時效論,並分別闡述了時差論、模糊時間論、時空一體論、閒暇時間論、時間學的科學方法論等等,構建了一個時間學的體系。同時這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深入考察時間問題、揭示時間的性質、結構、形態、特點、計算、管理和使用的一般規律,對於強化時間觀念、發展時間理論、促進時間運籌,就要有深刻的學科創新意義和理論指導意義。

作者:金哲/陳燮君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92
頁數:395
定價:6.15
裝幀:精裝
ISBN:9787213007859

以上那一大段,是這本書的內容提要。

時間學,至今並沒有在各大高校有專門的學科,說真的也沒有聽說有人在研究它。國外到有一門學科,“Making Space”,一種以研究獲得空間能力,並且嘗試從歷史、戰爭、藝術、人文等學科角度去揭示空間對這些學科帶來的變化。這個學科在國外極爲繁複,資料基本在國內是找不到的。

Spatial competence is a central aspect of human adaptation. To understand human cognitive functioning, we must understand how people code the locations of things, how they navigate in the world, and how they represent and mentally manipulate spatial information. Until recently three approaches have dominated thinking about spatial development. Followers of Piaget claim that infants are born without knowledge of space or a conception of permanent objects that occupy space. They develop such knowledge through experience and manipulation of their environment. Nativists suggest that the essential aspects of spatial understanding are innate and that biological maturation of specific brain areas can account for whatever aspects of spatial development are not accounted for at birth. The Vygotskan approach emphasizes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of spatial skills.

Nora Newcombe and Janellen Huttenlocher argue for an interactionist approach to spatial development that incorporates and integrates essential insights of the classic three approaches. They show how biological preparedness interacts with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that infants encounter after birth to create spatial development and mature spatial competence. Topics covered include spatial coding during infancy and childhood; the early origins of coding distance in continuous space, of coding location with respect to distal external landmarks, and of hierarchical combination of informa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operate on stored spatial information; spatial information as encoded in models and maps;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as encoded in language. In conclusion, the authors discuss their account of spatial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various approaches to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other domains, including quantitative development, theory of mind,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aking Space”,對於人來說有極爲重要的意義,它的學科建設並不是停留在所謂的意識形態研究,或者對已成體系的東西進行顛覆,甚至說,它不是爲了有而有,它的存在,是有細分領域的研究,是建立在歷史,哲學,藝術等學科之上的。通過對“Making Space”的學習,能讓從事各領域的藝術家們,專業領域的知識分子開拓思路。

作爲一名導演從業者,對時間、空間是有極大興趣的。在我的理論體系中,技術手段的操控是最底層的結構,技術之上就是操控時間與空間。所以就很喜歡去找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來看。非常感謝,金哲、陳燮君兩位老師的努力,把這些寶貴的研究資料傳承了下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你們的研究成果。

本書一共17章,從時間學創生開始講述了這門學科的創造與誕生的過程,以及它爲什麼會產生的原因,之後論述了形而上學的時間思想淵源,馬克思主義時間論,毛澤東的時間理論,主要是講述瞭如何提高效率,軍事辯證法,注重時效的經濟方法和思想工作的開展,那麼這一段看標題就能知道在講什麼了。接下來講瞬時論,比如發動機突然失靈,那麼馬上捕捉這個時機,讓發動機恢復正常,通過描繪、駕馭、捕獲、放大來闡述這個瞬時論。主要就是把點滴、碎片化的時間節約來學習……或者是技術手法上的延遲、放慢,被稱爲放大瞬時。讀到這些,我差不多知道這本書在說什麼了,感覺這個角度確實蠻清奇的。圍繞“瞬時”這個特點,來進行描述。這個瞬時,我不認爲它是時間學的一部分,因爲它不是時間導致或者造成的,也不能因爲它在源源時間長河中的一段,就把它放入時間學裏面吧。

就拿碎片時間來利用這一說法,這個是很主觀的看法,我們俗話說“時間像海綿,擠一下就有了”,這種說法是很主觀的,它不準確,對於你來說是碎片,對於別人來說就不是。那麼這種主觀性,主觀色彩濃厚的“感覺”,怎麼能放入這麼一本學科書籍中呢?

接下來的週期論、時間效應論、時差論、模糊時間論、時間反求論都是屬於應用層面,對已知的現象進行了歸納綜合,但是並沒有說明這個現象是怎麼來的,因爲一旦分析下去,就發現這些現象並不是時間層面的問題……時間變成了一種現象。然而不得不承認,這些歸納總結,做的很好,其實看一下這個,就知道我們平時遇到的那些問題了。但它並不解決問題。也就是說,雖然打的是應用層面,但依舊沒有到應用層面。

後面涉及到了時空一體論、時效優化論、閒暇時間論,等等,時效優化的意思就是優化優化在優化,和時間去爭取。然後把閒暇時間也歸納出潛能、陶冶、反饋、張弛四種類型,也是厲害。最後的幾章就有點不太懂了……好像和時間學沒啥關係,但又在硬扯時間學的各種亂飛。

這本書,我個人認爲還有意思的是,時空一體論這一章節,總結了一些時空的規律,這個對藝術實踐者來說很有幫助,可以指導在文學、電影、音樂等領域的運用,並且開篇就站在了時間和空間的高度論述了一個簡單的事情。如捕魚。書裏說用陶罐捕魚屬於時間型,或者在河邊垂釣都是時間型。用拖網漁船拉網是空間型。這個論述好像有點意思,摸到了時間空間的高度了,不再停留技術技法層面。但這裏沒有繼續深入下去,甚是可惜。

還有第二章節的時間觀史論,大量引用了中國古代關於時間的論述,這個章節的含金量很高,很濃縮,學習哲學要對時間有所瞭解,直接看這一章節就好了,本書都整理好了,省事。

作爲一門重要的學科“時間學”,本書在1992年出版,真的是不容易,兩位作者花了10多年整理收集歸納總結資料的話,那麼這個概念在1980左右就萌發了,真的不得了!兩位作者的概念十分超前,早就冥冥之中註定對“時間”有了不一樣的解讀。然而這本書的成書,不是那麼盡如人意,對於“時間學”的定義過於形而上,書中的論述有大量的資料堆疊,對現象學的分析有很多歸納但是缺乏深入以及歸根尋因。

這是一本讓人一言難盡的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