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思考,幹了一件事,徹底解決了垃圾亂放的問題。

我最近對家裏每個人都是河東獅吼,上海都執行那麼長時間垃圾分類了,居然還會放錯!真的好氣人!

這幾天我就因爲先生總是把喝完的可樂罐扔進幹垃圾箱、阿姨把塑料牛奶瓶扔進可回收物垃圾箱而跺腳批評了她們。垃圾分類都一年多了,他們還是記不住哪是哪兒,這讓我抓狂到逼着她們像背乘法口訣表一樣背誦垃圾分類表了。

可是這一切,壓根沒用。

我反思了一下:丟垃圾是一秒鐘的事,如果我們要從腦海中挖出來它們的分類模型然後再去對應着丟垃圾,這個丟垃圾的動作就會從1秒變成5秒甚至10秒,索性一偷懶就亂丟了。

經過我的反覆思考,幹了一件事,徹底解決了垃圾亂放的問題。

這件事非常簡單,就是貼標籤做管理

我家的垃圾桶奇葩得很,它雖然是一個分類垃圾桶,三個一排放在一起,但是它的廠商在標識環節上,卻做了模糊處理,並沒有因爲有三個桶就區分了它們的作用,三個桶雖然標識不同但卻對應一個類型,也就是根本沒起到分類標識的作用。

於是我給這三個桶做了自定義的區別:從右到左分別是溼垃圾、幹垃圾和可回收垃圾。

對應這個區別,我做了標籤提示,並且在貼標籤的時候,用到了聯想法則:給溼垃圾桶貼上了大白菜,意思是所有的廚餘垃圾就進入這個口;可回收垃圾貼上了一個被扭曲變形的塑料水瓶,意思是那些可以被再利用、可被重塑的垃圾都是屬於這個桶,是可回收垃圾;

至於裝過食物的塑料盒、擦過鼻涕的餐巾紙,它們都是幹垃圾,由於它們太容易被混淆爲可回收垃圾,我用了一個包裝了香腸的塑料盒來做標識,提醒他們只要是包裝過食物的即便是看似可回收的硬塑料,也是可回收垃圾。

人的大腦雖然可被開發的空間還很大,但是我們每天都要記錄非常多,多到有時候會有記憶短路現象。而快速回覆信號的鏈接,祕密就在“可以提醒我們關鍵記憶點”的標籤。

人非機器,不要總是依賴於自己的硬記憶,巧妙地利用輔助工具,我們就能擁有“最強大腦”。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