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學習069] 一個帶着童年創傷的個案如何推進


【個案總體情況】

來訪者是一位17歲輟學的女孩,有精神科診治經歷,由姐姐帶到諮詢室。因爲家族的重男輕女,來訪者從小遭受父親的肢體和言語暴力,被母親忽視,只有姐姐在照顧她。來訪者從最早的阻抗態度,到接受諮詢師,到在因疫情停止一段後提出跟諮詢師恢復頻度較高的諮詢,本來諮詢師覺得有進展,但是因爲來訪在近期諮詢中表達的一些冷漠觀點感覺有倒退,不知如何推進工作,尋求督導的幫助。

【諮詢/理論/技術/方法】

諮詢師表明自己無特別的流派取向,在諮詢中有抱持和共情來訪者,並嘗試着用催眠處理創傷,但因爲來訪者表示不舒服,就中止了催眠。下面是督導的指導和建議:

1. 心理諮詢中的流派應用

督導提示,在心理諮詢中,總的來說一般有三類方法:

一是以某流派爲主,比如精神動力、認知行爲等;

二是不同流派的折中治療,比如精神動力與認知行爲結合的干預方法;

三是整合(或綜合)療法,比如針對厭食症,在不同階段採取不同療法,先用行爲療法緩解症狀,再用精神分析。

在諮詢中,用到某種方法,就要將它用到位。一名諮詢師在從業四、五年以後,應該建立學派認同。這裏想起我的個人督導也提到,如果是長程諮詢,還是要深入掌握一到兩種主要的流派,以保證在諮詢當中進行較穩定的迴應和干預。

2. 針對心理創傷的兩種治療方法

針對創傷,有暴露治療和穩定化治療兩種,暴露治療是讓來訪者充分暴露和麪對創傷、更徹底地改變創傷心理;穩定化治療是尋找和挖掘資源、提供支持和照顧。針對嚴重創傷,一般先採取穩定化治療,在建立了穩定、安全的諮訪關係後,視治療時機,可以進行暴露治療。所有惡夢都跟創傷有關,有些反覆的夢境可能指向不同的創傷(比如性創傷、戰爭創傷等),這些內在世界想象的進一步探索都可以用來暴露創傷。

3. 識別和利用諮詢師的一致性反移情和互補性反移情,抓住諮詢中的重要時刻與來訪者工作

比如當諮詢師反饋給來訪者自己在諮詢時間以外,還會惦記到她,來訪者一笑,此時,諮詢師應該進一步詢問來訪者的感受和想法。

【個案概念化】

1. 創傷類型:來訪者的創傷屬於複合型創傷,是在童年早期、在反覆中形成。

2. 依戀模式:來訪者的父親有着自戀(自我中心,唯我獨尊)和邊緣性人格障礙(這個個案中父親表現爲容易翻臉),身上也帶着從原生家庭帶來的被,母親忽視、冷漠,造成來訪者從小被嫌棄、被虐待,嚴重缺乏照顧和迴應,形成了紊亂型依戀模式,疏遠、迴避父母,所以來訪者提出脫離血緣關係的社會養育模式,實際上是對父母的控訴,而內心還是藏着對父母的渴望,只是嚴重的缺愛和創傷讓她表現出隔離。

3. 防禦機制:來訪者的防禦機制有被動攻擊——被爸爸暴力的時候,倒地、打滾,用疾病羞辱父親(因爲爸爸說自己的孩子是沒有問題的)等,解離——心不在焉、魂不守舍、記憶模糊等表現。

4. 人格特徵:伴隨創傷和解離,可能有多重人格障礙

5. 擁有資源:來訪者的學習能力不差,還有較高的抽象能力和表達能力,敏銳的體察、理解力(高情感敏感度),這些都是可以幫助其昇華的個人特質。來訪者有個相同教養環境中長大但成長相對健康的姐姐,父親不顧家但是對外還是一個俠義的人,這些是這個家庭可能向好的一些因素。

【個案干預建議】

1. 來訪者有自殘行爲和自殺意念,應該邀請她簽署不自殘自殺協議

2. 一方面,可以繼續貼着來訪者提供抱持和共情式迴應,另一方面,在適當時候,應該進一步引導來訪者暴露創傷

3. 嘗試邀請來訪者的家人一起進行家庭治療

4. 伴隨創傷和解離,來訪者很可能有多重人格障礙,要進一步幫助其整合身體內的不同人格

【自我反思】

最近開始承接了面向原生家庭創傷的長程心理諮詢個案,個案跟父母的關係跟此案有些類似之處,所以,督導老師對於創傷治療的一些經驗和要點的傳遞,很及時。將老師的創傷專題課程、內在小孩療愈、精神分析60講等串起來學習,感覺更加系統、清晰了。對於把握一定時機進行創傷的進一步暴露和脫敏,是需要進一步學習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