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延飛:一所大學的怪現象,體育學院居然教授最多?!

席延飛:一所大學的怪現象,體育學院居然教授最多?!

有一年暑假,在某大學參加學習培訓,課餘時間,常常到各個院系樓轉一轉,每個院系的一樓大廳,張貼有教授的照片和簡介,忽然有一個發現,文學院、美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體育學院、心理健康學院等,各個院系有教授、副教授、助教,你猜哪個院系教授比例最大?

01爲何體育學院的教授最多?

你一定猜不到。是體育學院的教授最多。在我們不少人的印象中,搞體育的大都是孔武有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然而你萬萬沒想到,體育學院居然評上教授最多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於是,我去向擔任我們培訓班班主任的龔教授請教。教授沉吟了一會說,其實體育學院有一個很好的傳統:體育沙龍。

每週六,體育學院的老師他們都會搞一個家中聚會,雷打不動,大家一起喝茶,聊天,交流學術問題。更重要,是對需要評教授的人排了一個順序。然後,根據評審條件,大家集思廣益。比如李老師明年準備評教授,缺三篇核心期刊的論文,大家 共同查閱資料,尋找選題空白,一起討論如何謀篇佈局。論文寫好後,大家一起討論,哪裏寫的不好需要修改補充,包括在哪個刊物上投稿。

由於體育學院有這樣一個良好的傳統,學術氛圍濃厚,大家之間開誠佈公,堅持有一說一,將近十年,幾乎是一年都會評上一兩個教授。而其它學院,比如心理健康學院,就那七八個教授、副教授,分爲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分有三四個,比如結構主義心理學、行爲主義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等。

各個流派的教授相互之間不服氣,坐在一起就辯論,同一流派又按地域分爲南派、北派,或者京派、蘇派。各流派之間相互掣肘,用老百姓的話說,就是尿不到一個壺裏。你指望大家坐下來交流,門兒都沒有。同樣,文學院教授也是互不服氣,坐在一起不到五分鐘就擡槓,就差大打出手了。只有體育學院人心最齊,最團結。

02什麼是沙龍文化?

想到沙龍文化,我查了一下。

“沙龍”是法語Salon一字的譯音,原指法國上層人物住宅中的豪華會客廳。從十七世紀,巴黎的名人(多半是名媛貴婦)常把客廳變成著名的社交場所。進出者,每爲戲劇家、小說家、詩人、音樂家、畫家、評論家、哲學家和政治家等。他們志趣相投,聚會一堂,一邊呷着飲料,欣賞典雅的音樂,一邊就共同感興趣的各種問題抱膝長談,無拘無束。後來,人們便把這種形式的聚會叫做“沙龍”,並風靡於歐美各國文化界,十九世紀是它的鼎盛時期。 

正宗的“沙龍”有如下特點

1.定期舉行;

2.時間爲晚上(因爲燈光常能造出一種朦朧的、浪漫主義的美感,激起與會者的情趣、談鋒和靈感);

3.人數不多,是個小圈子;

4.自願結合,三三兩兩,自由談論,各抒己見。

03沙龍文化對教師專業成長的思考

沙龍,這是一個很好地學術文化交流形式。對於一個青年教師來說,意義重大,有機會聽從前輩們的教誨,當面請教一些學術問題,分享讀書感悟,這是一箇中青年教師成長的好機會。

最大的不同,沒有錄像拍照,在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大家不再端着架子,正襟危坐,而是很隨意的窩在沙發上,一邊喝茶,一邊聊天。但聊天不是海闊天空的吹牛,不是毫無目的的辯論:到底先有雞,還是先有蛋。而是由一位資深教授圈定了主題,大家不是漫無目的的閒聊,而是有針對性的發表意見。

04如何組織沙龍?

如何組織沙龍呢?

沙龍文化的核心,是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的組織者、協調者。這是至關重要的。

必須確定交流主題。需要組織者事先確定,給大家充足的時間查閱資料,梳理,這樣大家有備而來,纔可能收穫滿滿。切忌人數不要超過六個。

規則的建立。一旦約定俗成的規則建立,運行機制完善,就可以保證活動的有序開展。不需要會議記錄,不用記筆記勞心費神,更不要拍照留痕,但交流真實的發生着。

合適的交流場所。不一定在室內,可以是學校的會議室,也可以是某個人的客廳,但最好是有一個相對安靜的空間。

經費保障。費用可以AA制,也可以輪流做莊,但是要一切從儉。不然就成爲財務負擔。想起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四位朋友,每週一次聚會,規定標準不超過40元,四個小菜,一捆啤酒,既喝不醉人,又負擔不大。一直持續一年,只不過沒有規定學術交流主題,大家很隨意的喝酒聊天,其實教師聊天,三句話不離本行的。其實氣氛是很融洽的。

如果你有興趣,可以嘗試組織一下,約上五六個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定期交流,我相信一定會大有裨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