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心說|雍也篇6.18:均衡偏理性是最好的境界|論均衡偏理性,與“文質彬彬”的內在聯繫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出自於《易傳·繫辭傳上》

理論上,每一個個體身上,都具備了“陰”,“陽”兩種屬性(既:氣)。

但孔子明確提到了,叫做:“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同上),而非二陰,一陽,或者三陽,一陰......等。

既:孔子的本意:‘均衡’;既:‘平衡’之意。

而並非,有“陰”、“陽”的都叫:“善”。道理是這樣的。只有氣質均衡的,“一陰一陽”的,才叫:善。這是天生的。學不來,也極難、極難、極難改變。

道理是這樣的。一個陰,一個陽,一個陰,一個陽......均,......

那麼,具備了這種‘平均’、‘均衡’(既:陰、陽均衡)特質的人,孔子認為:這就叫:是‘善’的了。道理是這樣的。

氣質平均,叫做:善。但是,這樣還不夠好,還不算最好。

善人呢,既:天生具備了陰陽平衡、陰陽均衡特質的人......只是具備了:“容易”(所謂的:“容易”)‘理入’的資格、與條件。這樣的人,既:天生具備陰、陽二氣均衡、平衡特質的人如果有朝一日能夠接觸,或者説:選擇‘走陽道’、或者説:走‘光明之道’的話,那他的‘進境’會非常快、非常快。潛下心來、心無旁騖,潛心一致的去研究、探究儒家思想,佛理,或者説:道家思想等,具體看自己的興趣......

那麼,如果天才的話,大概三十歲就能達到‘理入’的境界。

道理是這樣的。然後就‘成了’。‘理入’,就是:盡人性了。具體,很難‘理性形容’,因為這種感受,既:“見性”的這種感受,和當時的那種‘興奮’......

很私人的。我説了,你信,或者不信放一邊兒,關鍵是:你如果體會不到,那你根本就不知道我在説些什麼。

道理是這樣的。總之,我只能説:見性、或者叫:致知’是一種我自己經過了長期努力鑽研和研究後經過這一路興奮所達到的:峯值。

簡單説,就是:我徹底明白了什麼是‘人’(既:仁),以及,説是叫:該有的樣子。道理是這樣的。然後這一步還不夠好,因為到這一步,你只是可以做到某種程度的,控制你體內的‘真氣’而已。

但,這還不夠好。還要將真氣,裁成某種形狀、或者叫:形態

或者叫:‘樣子’罷。這,就看你用的什麼“模”了。俗話講:有模有樣。

,纔有‘樣’(既:樣子)。就是個:工具。你還要有駕馭,和充分利用這種工具進行‘裁切作業’的才能、與稟賦纔行。

道理是這樣的。用才能+模具,將你的‘氣’(既:你的‘真氣’)“裁”成某種形狀、與形態後,這就叫:是“修道”了。

修道”,出自《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出自,同上)《禮記·中庸》説的:“修道”就是裁氣。“修”就是:裁。

“修”(既:“修道”),是為了:“”、裁成某種‘樣子’。

這個‘樣子’,既:你最終“修”成的‘造型’,就叫做:

你的意識形態,或:你的了。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儒學的‘內化道德’、既:修內,是這麼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但儒學的真義,也即是:譲我們修內。

既:譲我們通過長期、且不懈、堅持的努力鑽研自修,最終譲真實的我們,既:我們的‘靈魂’得以顯現,和露出。

既:找到真正的自己,這是(既: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我們歿身以後能夠得以迴歸本來位置必需,與保險了。

道理是這樣的。上天可能在某一段時期,降下”無數人......

但,能回去的,不知有多少。要是不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賦,而錯失了時機、和機會,以至於,堂堂的天使,卻不得不迷失在這‘自己意識形態的投影’裏面,流連、輪轉......那在我看來,可就是糟了。

會苦不堪言的。所以,但凡有點天賦、有點才華的人,真別荒廢了別耽擱了

這(既:開發、深究自己的天賦,與愛好)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1.

並沒有之一道理是這樣的。這裏,既:《論語·雍也6.18》當中,《論語》的編、撰者們,記述孔子説:“勝文則野,文勝則史......”(出自,同上),實際,説的就是:‘氣質’問題。也可以説:是、“”問題。

”強於,則“野”。強於“”,則。在我看來,也沒有哪個“好”一點,或哪個“差”一點。都是天生的。

天生有人文,有人愛武......好。衡,而更向着理性,就是所謂:“文質彬彬出自《論語·雍也6.18》)的境界。

這是最好的境界了‘均理性。但,無論是天生的“文質彬彬(“文質彬彬”,出自同上),亦或後來“”成的‘均衡偏理性天生都是最重要的

道理是這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初九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