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味四講6》(419)

        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讀的是《品味四講》書中的第六部分:懂生活的女子,才懂得經營人生。希望大家喜歡,謝謝!

每個人對美的定義都不一樣。

美的定義是什麼?美的範圍是什麼?

我們希望在生活美學裏,“美”不再虛無縹緲,不再只是學者專家口中的一些理論,我們希望“美”能夠踏踏實實在我們的生活裏體現出來。

西方人常常講“景觀”,就是說你的住家有沒有View。當坐在窗口可以眺望出去的一個空間,例如可以看到河、看到山,甚至是一條漂亮的街道,行道樹綠油油的,這些都叫作“景觀”。大家可以來檢查自己的住家,看看從窗口望見的是什麼。

我們可以從哲學的角度去談論美的定義,也可以從藝術史切入來介紹古代埃及產生了哪些優美的藝術品,或者古代印度、中國有多美好的雕像或書法作品。如果現在不是從哲學切入,也不從藝術史切入,我想可以從一個非常好的角度,就是從“生活”切入。我特別將“生活”兩個字放在“美學”前面,是希望美學不要太理論,不只是在大學裏的一堂課,不只是一些學者、專家拿來做研究的題目,而希望美學,最後能真實體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

看到一些最有名的音樂家如傅尼葉 [Pierre Founier]的大提琴演奏,而臺灣也辦過多次裝置展覽[Installation],所以在藝術上我們好像也不見得遜色;最好的舞蹈團體像德國的皮娜·鮑什 [Pina Bausch],或者美國重量級的康寧漢[Merce Cunningham]都曾經來過臺灣。可是我所懷疑的是,如果從生活美學的角度來談,我們會覺得臺灣現在有這麼豐富的畫展、音樂會、表演等藝術活動,許多大學設有舞蹈系、音樂系、美術系、戲劇系,都是跟藝術相關的科系,但爲什麼常有朋友忽然就會提出一個疑問: “我們的生活品質爲什麼沒有相對地提高?”

美,也許是旅遊途中喫到的一頓美食,也許是前行路上欣賞到的一處風景,也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團聚時光……

生活本身充滿美。作者說:“所有生活的美學,旨在抵抗一個字——忙。不要再忙了,你就有了生活美學。”

人生重在體驗。在人生路上,身體再忙,心也不能忙。在行走的過程中,走得慢一些,穩一些,多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帶給我們的美。

美需要品味。品味,就是對自己的一日三餐、衣服鞋帽、居家環境,捨得花時間、花心思,投入自己的感情,感受它們帶來的溫暖。當你品味到這些溫暖時,美自然散發出來。

美需要放慢節奏。生活在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我們要懂得適時踩踩剎車,停一停,欣賞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慢”,是一種經營生活的心境,從某種角度來說,在通往美的路途上,慢就是快,就是美。

美在於感受。

《赤壁賦》中說:“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意思是說,大自然的美,是不用花一分錢買的,我們不用去畫廊和博物館,也不用去趕音樂會,我們只要回到大自然,回到生活本身,就可以發現無所不在的美。

心放鬆了,對美的感受力就強了。美景養心,心美了,一切都是美的。

生活如此豐富多彩,願每個人的人生都能越來越美!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我們今天分享《品味四講》的第六部分就到這裏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