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作者:喫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 1、《憫農》與李紳與“人上人” 2、入仕以後,李紳功利層面的“人上人”生活讓他“變質” 3、何謂“人上人”

文|顏小二述哲文

有時候,我們不得不面對這麼一個有些可笑的現實:喫得苦中苦的人,大多毀在了“人上人”的生活中。

這是爲何?

於顏小二看來,其中道理,說得簡單些,也不過是我們如何看待“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句話。

功利的人,“喫苦”求利,所謂“人上人”不過是膚淺的名利追求。

而“超脫”的人,他們“喫苦”所求的,是一種人格的超脫。這種時候,“苦中苦”並不“苦”,人上人,則是脫了“名利”之具有更大格局和視野的人。

爲了讓顏小二的觀點更鮮活些,顏小二想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大家肯定讀過他的詩,但未必知道他可悲的經歷。

下面,我們就《憫農》作者李紳,來說一說何謂“人上人”。

1、《憫農》與李紳與“人上人”

其實,顏小二一直覺得,人活着,如果沒有超越功利層面的“追求”,往往難以獲得真愉悅。而功利層面的“喫得苦中苦”,於名利上達到所謂“人上人”,其嚐到的,未必是“快樂”。

《憫農》這首詩,顏小二兒時背過,對於各位來說,應該也是耳熟能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寫這首詩的李紳,是喫過苦的人。

他本出生官宦家庭,但五歲的時候,因父親去世,家道中落。

他的母親辛苦撫養他,孤兒寡母,自然是吃盡苦頭,也嚐盡民間疾苦。

據記載,26歲的時候,或更早,他去長安應進士試,這個時候,他遇到了呂溫,而他因看到辛苦勞作于田間的農民,有感而發的《憫農二首》,也因此得到了呂溫賞識。

即便是這樣,一身才華的他依舊鬱郁不得志。

直到他34歲,經歷過多次失敗後,終於考中進士,自此入仕,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大抵官運亨通。

此時他是“喫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了嗎?

縱觀他一生,在顏小二心裏,當他作《憫農》一詩的時候,能體察民間疾苦,並依靠此詩,教會幾千年來中華兒女“珍愛糧食”,那個時刻纔是他“人上人”的時候。

入仕以後,他的“變質”,他在功利層面所追求的“人上人”生活,反而是他於“人上人”生活中的“失格”。

2、入仕以後,李紳功利層面的“人上人”生活讓他“變質”

據史書記載,李紳在發跡以後,他的視野從民間疾苦,轉變到朝堂爭鬥;他的生活,也從“粒粒皆辛苦”,變得“奢侈”。

感慨“汗滴禾下土”的他,讓農民避之不及,更是在後世留下了“酷吏”的名聲。

關於他,有這麼一個“趣聞”。

因爲李紳入仕以後,初心不再,將更多精力放在個人享受和官場爭鬥上了,隨着官位的“水漲船高”,他的生活也變得越來越“奢侈”。而他的名聲,也變得越來越“差”。

據說李紳因爲漠視百姓疾苦,爲人冷漠,生活奢侈,他管轄範圍內的百姓不忍剝削,不惜冒着極大的風險渡過長江、淮河外逃。

因爲百姓“出逃”的現象太明顯,他的下屬看不下去,便對李紳反映了這一現象。

李紳面對百姓的出逃,不以爲意,對來報的下屬說:

“你見過用手捧麥子嗎?飽滿的顆粒總是在下面,那些秕糠隨風而去不必報來。”

毫無疑問,李紳在發跡以後,他不必爲溫飽擔憂,過上了功利層面“人上人”的日子,但是他的所作所爲卻讓人唾棄,也讓《憫農》一詩,帶上了諷刺色彩。

大中元年(847年),李紳雖然去世,但是他的酷吏名聲是落下了。根據當時唐朝律法,酷吏即便死了,也不能逃脫懲罰。

於是,死去的李紳,即便是“死”,也被“削紳三官。他傾盡一生,在官場沉浮多年所鑄就的權利、名聲、面子,在這一刻成爲虛無,而他的子孫,也受到了“不得仕”的處罰。

千百年後,我們熟讀《憫農》,卻不願提及李紳的“酷吏”過往,於李紳而言,是諷刺,還是幸事?

​3、何謂“人上人”

寫到最後,顏小二還是想議一議,什麼是“人上人”?是過一般人過不了的“奢靡生活”?還是看到“追名逐利之人”看不到的“風景”?

“奢靡生活”說到底爭的是“物慾名利”,比如壯年入仕後的李紳,他想喫得“體面”、過得“體面”,卻被人當“天災”一樣躲避,死後受到“唾罵”。這哪裏有所謂“體面”?不過是“慾望”的奴隸罷了。

而真正的“人上人”,於顏小二心裏,當體現在眼界、心胸、素養等方面。

這世間,散發香氣的靈魂,哪一個沒有經歷苦難?

“苦難”打開我們的眼界,激發我們的思想。許多時候回過頭,我們的高光時刻,不是領獎臺上領獎的那一刻,而是盯着前方,苦中作樂的那一刻。

【本文爲顏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發佈,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爲,發現必究】

注: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兩週內),喜歡請點贊收藏哦。

想持續瞭解更多蘊含哲理的國學知識,想持續從電影、文學作品、人生百態中體察更多人性的高尚與悲俗,可關注微信公衆號“顏小二述哲文”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