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激起的浪花

昨日發了一篇文《中陽古老在哪裏》,激起了幾朵小浪花。

前些天縣文聯發出“品讀中陽三千年”的徵文,我因爲喜歡閱讀而愛上了寫作,經常撰寫一些小文,這篇《中陽古老在哪裏》就是爲徵文而寫的,登在了“含羞姑”的公衆號裏,可以說這也是一篇探路文,說起古老的中陽對於年輕的我們來說只能是翻資料、百度搜或走訪老年人,這篇文發出後因公衆號沒有留言功能,所以他們只能和我私聊,也算是因文激起的浪花吧。

家住金羅鎮毛港村的王守平說他們村就有旗杆院,在成分論的年代,他家因是貧農還分的旗杆院的一孔窯洞。因而對旗杆院影響深刻,他給我發了這樣一段文字:

中陽縣金羅鎮毛港村,該村座落在南北走向一個小溝內,沿溝往後直走,走到最高處便有左右相連的兩個院子,左邊的叫“旗杆院”右邊的叫後底院。  
“旗杆院”的“旗杆”現在已經不見了。這東西說起來也很簡單,用一個底座石,兩片側石,側石外鑿有精美圖案,頂上有個開直徑一尺左右插旗杆的圓孔蓋石,並用二寸多寬鐵條箍住,就是一個旗杆的整體墩子,中間豎着一根旗杆,大約二丈高。安置在大門外的左右兩邊,雖說叫“旗杆”,實際上並不掛旗,旗杆的頂部用銅或錫製作的一個裝飾物,因文武功名不同而不同,文功名頂部多雕成筆鋒,武功名的旗杆頂部多雕刀戟或鐫座獅,在封建社會里可能是爲主人壯威風的吧。豎旗杆也是有講究的,這東西也不是哪家想豎就可以豎的,只有功名等級在“舉人”以上的纔可以豎。

毛港村王姓阜民坊前五甲,王維屏清嘉慶年間武舉人,父王鼎元,邑武生;王維屏長子王夢熊,清道光年間武舉人。王維翰,清同治年間武舉人,王維翰父親王三元,太學生。 王維屏與王維翰系叔伯弟兄。先後共出了三個武舉。王家可稱得上是書香門第,人才輩出,名望顯赫的人家。“旗杆院”的來歷應該是先有的後底院,王家先建後底院,經過王家人許多年的艱苦創業,人丁興旺,底子厚了,先建的正面五孔窯,岔窯三孔不足以居住,然後就有了再建比較氣派的另一個大院,由於地形的限制,就得填溝築楞,向南邊發展,修建正窯七孔,兩邊各三孔的岔窯,總體佈局規模也比後底院更大了,龍門氣派高大,兩側各有馬棚,進門修有照壁、花池,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大戶人家,先後出了三個武舉,所以按武舉的級別就可以立旗杆,抖威風,在那個時候的中陽也算是鼎鼎大名的人家。習慣上舉人俗稱爲“老爺”,雅稱則爲孝廉。

【美篇】裏的《再述山西中陽古牌坊的輝煌》,是東方紅整理的,我同學和守平都告我說,東方紅是水峪村的曹候元。你們都是有心有才之人,能爲中陽的歷史做研究做推文都屬有功之人,不簡單啊。

浪花雖小,呈現的卻是精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