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坳小記

18祕本許建 18685568223

仁坳村位於新州鎮政府駐地東南面,距鎮政府駐地23公里,東與白保村相鄰,南與谷隴、重興接壤,西與翁開村相鄰,北與團倉村相鄰。全村轄3個自然寨、3個村民小組。全村共有戶數333戶,共有人口1553人。有田土958.88畝,其中田848.89畝,土109.99畝。主要出產水稻、玉米、辣椒等。

仁坳村中有着相當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以蠟染較具特色。其顯著的特點是自然紋中又套幾何形紋,使圖案更爲豐富。對自然紋的描繪似乎比其他地區更大膽,有些動物只見輪廊或部分肢體,有些互不相干的動物、植物又奇妙地組合在一起。

蠟染亦被稱作“蠟花”,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代。它以素雅的色調、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貴州民間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不管是歲時節日住房的裝飾還是婚喪嫁娶人生儀禮,也不管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祖敬神還是服飾佩帶織繡花樣,各式各樣的蠟染工藝織染活動,都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書包、揹帶等也都使用蠟染。

蠟染是仁坳村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一點在女性村民上更爲體現。村中青壯年外出務工,家中農活由婦女和老年人承擔,閒暇之餘,婦女們齊聚一處繡蠟染, 大家在一起話家常以解一天農忙的疲憊和增進感情。一起繡蠟染的時候可以討論技巧,老一輩蠟染藝人會傳授經驗。更爲難得是大家對於政府幹部宣傳的蠟染保護也是身體力行的參與。

仁坳村村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參加“旅遊扶貧”活動並派出蠟染技藝項目傳承人到貴陽、凱里等地進行宣傳展示。注重人才培養,培育後繼人才。仁坳村爲進一步壯大非物質 文化遺產傳承人羣隊伍,培養非遺後繼人才,一年來,共開展苗族蠟染培訓班2期。爲教育引導村民樹立強大的民族文化自信,提高村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水平和保護意識,組織傳承人深入周邊村寨村民家中宣傳蠟染保護知識。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文化大競賽。爲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提高傳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2019 年以來,縣政府藉助民族民間傳統節日或國家法定節假日舉辦非遺大比拼競賽。在新州飛雲崖苗族祭牛節,在舊州古城景區百名繡娘名工巧匠刺繡大賽和百名銀匠名工巧匠銀飾製作大賽中,都有仁坳村民的身影。

兩千多年來,蠟染工藝在貴州民族地區延續至今,這和蠟染工具簡單、製作方便,能夠就地取材有關,也與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的長期存在分不開。但相比費工費時的手工蠟染來說,市售的花布更便宜省事。若單純從經濟因素解釋蠟染長期存在的現象,不能讓人信服,而只能從它所承載的民族文化以及產生它的思想根源來理解。貴州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體現,既有幾千年歷史文化積澱形成的傳統,又面臨外來文化的衝擊。同其他民族文化一樣,貴州蠟染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因爲許多傳統風格一旦變異,就再也找不到迴歸之路。

少數民族地區要積極舉辦非遺宣傳展示活動,既豐富了人民羣衆精神文化娛樂生活,又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據悉,黃平縣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4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9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1項,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75項。現有國家級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5人,州級傳承人10人,縣級傳承人511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