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黑社會》:一種“黑社會史詩”的意味

閒起來沒事就在網上找這些電影看,標準就是那幾個典型的香港男演員年輕時拍的電影,大學老師說,你們可以比較下香港古惑仔電影近幾年和之前的區別,是有政治因素在裏面的。

小時候是不懂的,就是看起來好看,熱血沸騰的,就想長大趕緊去香港看看,去看看香港街道是不是和電影中是一樣。看起來就是容易上頭,激動。

下面是上個星期睡不着,半夜醒了後喝點水後就睡不着了,怕自己多想些無關緊要的瑣事,於是打開電腦就看了幾部,這周查了一些資料(寫這方面文章的基本好多專業是電影方面的,用了好多專業相關的術語,有的也看不懂,就大致看了些我能看懂的一些),總結了幾點:

香港黑幫電影能夠得到電影觀衆的欣賞,很大部分原因是因爲香港黑幫電影賦予了傳統黑幫片中的權力鬥爭濃厚的政治文化內涵。雖然是架空在"香港黑社會"這個想象性空間之上,但是卻擁有着遠較其他香港黑幫電影更多的現實支撐。

杜琪峯拍攝的黑幫電影與現實也有着深厚的關聯,他曾把自己拍攝過的電影給黑社會看,徵求他們的意見。(小聲bb:厲害了)

杜琪峯的作品通常與香港本政治文化的重要波動時刻有着直接的關聯,其電影中男性個體和男性團隊的生存現狀常常就是香港當下民衆生存境遇的呈現,杜琪峯電影中男性團隊與最高權力間的權力關係變化也隱喻着香港與大陸的兩地關係。

隨着經濟發展,香港社會的經濟,現實原因,老派黑幫電影中,接近完美的英雄形象已經不能得到年輕觀衆的認同。在吳宇森的電影中,主人公通常形象瀟灑風流(例《英雄本色》),在被高度浪漫化的舞蹈般的暴力中,英雄濃烈的感情才終得在燦爛中宣泄。

1996年的《古惑仔》表面上看依舊繼承了香港黑幫片對江湖道文堅守的傳統,實則己經在解構不合時宜的傳統英雄形象及附着在英雄身上的對於兄弟情義的無限柩歌。

江湖中的道義原則實則己經被暗中置換成赤裸裸的權力利益的相爭。在《古惑仔》中,觀衆己經很難用英雄去界定電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

到了《古惑仔》之中,英雄己經被置換成了一羣自我爲中心的年輕人,他們有着瀟灑時尚的外形,快意恩仇嬉笑怒罵的語言,放蕩不羈肆意妄爲的行爲舉止,己經逃避了江湖義氣的原則,內心沒有那些苦大仇深的情緒的糾纏,只是單純地追求眼前個人的物質利益與精神享受。

一種新的文化價值體系產生於市民中間,英雄的神性己經被人性所代替。

人們不關心永遠和悲壯,而即時的,可被消費的、理解的、忘卻的、調侃的文化爲民衆所需要,被大衆媒介生產着。英雄本身的悲劇性被改寫、利用,古典經典中的英雄形象一再平庸化。

2000年後,香港安穩度過金融危機的衝擊,經濟得到復甦,港人的高度自治也成爲現實。後續出的一批反類型的黑幫電影是類型高度發展與成熟後的結果,恰是黑社會文化在香港電影的過度成熟才衍生出了這樣一種反其道而行之的創作可能。

如果說在《古惑仔》中,江湖的兄弟情義己顯現崩潰跡象並且逐漸讓位於利益與權力的法則,那麼之後的影片中,不只是江湖的情義,黑社會乃至整個江湖秩序本身己經被徹底解構。

自1997及至 CEPA 簽訂後,香港的警匪電影在話語敘述的策略上發生了重要的轉折。2005 年 10 月(CEPA 簽訂後一年),香港導演杜琪峯拍攝的電影《黑社會Ⅰ龍城歲月》在大陸和香港地區同步上映。

從電影的具體細節內容來看,這絕不是一部普通的以講述黑社會“江湖紛爭”爲主要題材的電影。《黑社會》Ⅰ 中文名爲《龍城歲月》,英文名《Election》,而 Election 則爲“選舉”、“競選”之意。

影片講述的是:(下面是具體情節)

香港“和聯勝”幫會又到兩年一屆的“話事人”選舉時間,“阿樂”(林懷樂)與“大 D”兩大黑社會社團人物,爭奪統領五萬會員“話事人”的寶座,“和聯盛”內有投票權的元老也捲入糾葛。

選舉最終的結果是,“阿樂”獲選爲辦事人。“大 D”挑戰幫規,搶奪最高權力象徵的龍頭棍,並派人將龍頭棍由香港帶入內地隱藏。

在“話事人”的爭奪戰和尋找龍頭棍的過程中,“和聯勝”的五名小頭目牽連其中,爲爭奪龍頭棍展開連番內鬥。“和聯勝”幫派內鬥,引起了香港警署的干預,而五名小頭目赴內地追尋龍頭棍的過程中,則將香港黑社會與大陸公安牽扯到一起。影片的結尾,“阿樂”(林懷樂)與“大 D”重歸於好,但因爲“大 D”聲言要在“和聯勝”內部設立多個“話事人”,導致“阿樂”心動殺機,將“大 D”除掉。

如同影評所指出的那樣,《黑社會》Ⅰ 是香港警匪電影中最不像“黑社會”電影的一部,因爲它沒有更多地區去渲染黑社會的暴力場面和江湖義氣,而是將重點放在了“Election”(選舉)上面,影片的整體節奏是平和的,沒有沾染更多的黑社會所特有的“戾氣”。

從整體上看,《黑社會》Ⅰ 講述的似乎是幫派內部“話事人”的選舉,影片更多地也是將故事講述的羣體區域限制於“黑社會”內部;從細節上看,《黑社會》Ⅰ 所講述的內容僅僅圍繞“黑社會選舉”而展開,同時又將“黑社會”的選舉制度的成文規定追溯到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時期。

這樣一來,本片產生了一種“黑社會史詩”的意味。

(快被打死了,還在背幫規,後來倆人的老大在電話那邊合作了。。。)

《黑社會 Ⅱ 以和爲貴》(2006 年 4 月)將《黑社會 Ⅰ 龍城歲月》的“選舉鬥爭”進一步推向了深化。《黑社會 Ⅱ》的英文名稱爲《Election  2》,將《黑社會 Ⅰ》“選舉”的主題一以貫之。

在《黑社會 Ⅱ》中:

和聯勝兩年一度的“話事人”選舉又將舉行。在“阿樂”當選後,社團維持了短暫的安寧。然而,兩年過去,“阿樂”不願放棄“話事人”身份,意圖勸說幫派掌門人物鄧伯破例讓其連任。但堅決維護傳統的鄧伯非但不買帳,反而相中了“吉米仔”爲下任“話事人”的唯一人選。

“吉米仔”作風低調,一心只想發展他的生意王國,不想再與社團拉上關係,更與鄧伯鬧翻,不願做新辦事人。爲了個人事業,“吉米仔”與幕後老闆擴展其內地生意,一次交易,“吉米仔”被早已埋伏的內地公安圍捕,石副廳長警告他只可到內地旅遊觀光,不可涉及生意活動,除非他當選辦事人。爲了實現生意大計,吉米仔表態極力爭取做和聯勝新一任辦事人,終與“阿樂”反目。經過一番腥風血雨之後,“米仔”成功登上“話事人”之位,社團重歸以前的平和,實現了“以和爲貴”。毫無疑問,“以和爲貴”是一個具有反諷意味的標題。影片中,“吉米仔”因爲內地生意受阻,不得以捲入“話事人”的爭奪戰。除去黑社會選舉腥風血雨的並不光鮮的一面,“和聯勝”的選舉披着華麗的外衣。

但是,在影片的敘事中,處處流露出的是黑社會內部複雜的利益紛爭以及由此引發的暴力事件,所謂“以和爲貴”成了一個極具反諷意味的詞彙。

在《黑社會》片頭的序曲中,在香港黑社會的草創時期,“天地會”的“反清復明”的內部綱領還能起到凝聚人心、息兵罷斗的作用,“以和爲貴”也成了黑社會內部維繫團結、共同生存的叢林法則。

在《黑社會》的敘事中,杜琪峯一方面對黑社會古老的選舉制度表露出一種“存在合理性”的讚許(從大D誰都敢懟,但對鄧伯很尊敬這點來看),同時又對現代社會功利觀念對黑社會選舉制度的侵蝕抒發表達了一種“批判”。

隨着歷史和時間的變遷,黑社會內部的傳統價值觀念也逐步被現代社會的金錢功利和叢林法則所取代。“以和爲貴”成了一個只有名稱而沒有實際內涵的虛僞詞彙。

在影片中充滿血腥的場面之後,黑社會還隱藏着一個“以和爲貴”的黃金時代,香港的現代文明一方面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將各種古老的傳統價值消解殆盡,這種消解不僅表現在正常的生活領域,也表現在不爲人知的“陰暗”的黑社會羣體中。

香港黑社會電影凸顯出來的僅僅是黑社會們的小團體的利益,他們想融入主流社會,而主流社會對他們總是抱着一種警惕的態度。因爲他們想融入主流社會的真正目的所在,也還只是在上面談到的形而下的東西。

雖然,他們也採取主流社會的一些方式和手法進行運作,希望通過“陽光形象”來改變主流社會的看法,但是主流社會的選擇性和排斥性,使得他們這種想法最終陷入一種烏托邦。

香港黑社會電影《黑金》 就反映了這樣一種黑社會們的生存狀態。

......

(電影中喜歡張家輝演的那個角色形象;古天樂年輕時,很帥噢,尤其是演壞人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