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布鞋】

近日在網上看到了“鞋樣子”和家做手工布鞋,勾起了我的回憶。十歲之前穿過的單鞋、棉鞋,都是母親親手做的。進一步搜索記憶,還真能想起母親做鞋的全過程。

                1.打袼褙

“隔背”二字是方言的音譯,我不知道寫的對不對。待我描述完製作過程,您就理解其含意了。

第一步,在案板(家用做麪食的面板)上刷一層清水,鋪上報紙大小的打隔背專用紙,類似宣紙但比寫字用的宣紙粗糙些。刷清水的目的是爲了鋪平和固定紙張,待水氣蒸發後便於揭起。

第二步,在紙上刷漿糊,拼貼破舊衣物上剪下來的布片、布頭,一般要貼四到五層。做鞋底的最後一層貼新的白布,做鞋幫貼黑布、灰布或自己喜歡的顏色。自然乾燥後揭起,便是一張平平整整的袼褙。

                2.打麻繩

麻繩是納鞋底和鞝鞋用的縫合線。打製過程分爲劈麻絲、捻線坯、捻線繩三步。

劈麻絲 就是把買來的初麻團進行梳理,去粗取精,分隔成一條條細絲,紮成小把備用。

捻線坯 把劈好的麻絲用一個叫做“撥吊”的專用工具,掛麻絲一手提起,一手旋轉,不斷續絲,捻成長長的,粗細均勻的單股線坯。撥吊,東北叫”撥楞錘”,形狀如下圖,吊鉤是鐵製的。我見過的錘砣有木頭的和牛骨的。母親用的是牛骨的,可能是用久了的緣故吧,金黃色,看見就像古董,可惜不知哪去了。

捻線繩 把單股線坯合併成雙股再捻,即成麻線繩。用於納底的線繩一端留蛇尾細頭用於穿針,用於鞝鞋的兩端細頭。

兩種材料備好了,即可進下一環節,做鞋底。

                3.做鞋底

做鞋底一般分爲照樣裁剪、齊邊、粘摞和納底子四步。鞋樣都是傳承下來的,大鞋有大樣小鞋有小樣,選擇好了造樣裁剪,沒什麼技術含量。齊邊就是用一條二指寬的白布,把剪好的隔背毛邊包上,一般用漿糊直接粘貼。關鍵技術在於保證每一片鞋底隔背,粘摞後大小形狀一致,因爲不能再裁剪了。第四步納鞋底最重要,用麻線繩將粘摞好的隔背片,縫合在一起。針腳的疏密,每一針的拉緊力度,直接影響鞋的結實程度,耐磨性和美觀性。

(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