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會》——那一場煙火

芥川龍之介的《舞會》,最初讀完一頭霧水,不知道作家到底想表達什麼。

故事分爲兩幕,第一幕發生在明治十九年(1886年),17歲的名門少女明子,到鹿鳴館參加舞會。她的嬌豔明媚,引得留着辮子的中國高官、老謀深算的法國伯爵都爲之注目。

舞會上,明子邂逅了一位英俊的法國海軍軍官。他們共舞數曲,明子察覺到軍官對自己的好奇和關注,他稱讚她像畫家瓦託筆下的公主一樣美麗。舞曲結束,他們挽着手臂,一起欣賞絢麗的煙火。

“明子覺得那束焰火是那麼美,簡直美得令人不禁悲從中來。”

軍官若有所思,“我們的人生,也好像煙火”。

故事第二幕轉到多年後,明子已經成了老夫人,還深深留戀着當年的這一幕往事。她將鹿鳴館舞會的回憶講給火車上遇到的青年小說家。

小說家問到那位海軍軍官的名字,老夫人回答:“當然知道,他叫於連•維奧。”小說家興奮地說,那就是寫《菊子夫人》的皮埃爾•洛蒂。

故事在老婦人的訝然中落幕,“不,他不叫洛蒂。叫於連•維奧”。

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浪漫邂逅的故事,但是肯定沒有這麼簡單。之所以迷惑,因爲作者是芥川龍之介啊。

芥川龍之介何許人也?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說家,素有“鬼才”之稱的日本文壇巨匠,長於挖掘人性。說到《舞會》也許比較陌生,提起《羅生門》,大家應該很熟悉。

對人性和人世的醜惡感到悲觀失望的芥川龍之介,於1927年棄世自殺。這麼一位充滿懷疑主義色彩和幻滅感的作家,怎麼會寫一個浪漫的邂逅故事。

去搜索這篇小說的背景,才理解文字表面之下的內容。文中處處埋下伏筆,每一句話都蘊含深意。

清楚“鹿鳴館”這個背景,瞭解法國作家皮埃爾•洛蒂和他的小說《菊子夫人》,才能讀懂這篇文章。

當然,即使不瞭解這些,也能看到一個完整的故事,以及芥川龍之介深深的虛無和幻滅感。

這就是小說家的高明之處,他只說出了自己想說的,而不同的讀者品讀出不同的故事,不同的意味。

他搭建一座宮殿,路過的觀衆看到外觀,進入宮殿的讀者,則欣賞到另外一番景象。

宮殿內外景象似乎不同,卻流露着同樣的,作家骨子裏的氣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