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因爲余男這位頂級演員,真不知道,華語片還有這樣的神作

徐崢說:“她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女演員,不是明星不是藝人,是演員。”

她有一雙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兩片厚厚的頗有風情的嘴脣。

很多人認爲她是中國最性感的女演員。

她是演員余男,一個獲獎無數的電影演員。

她的魅力在於她超強的可塑性。

《2002年的第一場雪》裏邊有首火剌剌的情歌,取名《情人》。

歌詞直白袒露、通俗易懂

你是我的情人

像玫瑰花一樣的女人

用你那火紅的嘴脣

讓我在午夜裏無盡的……

十六年過去了,刀郎似乎在流行樂壇的洪流之中遁去了身影。

而我腦海浮現出一位與歌中形象高度契合的另類美人。

今天,咱們來聊聊這位有着烈焰紅脣的別緻美女——余男

她的演技怎麼樣?

我想以下獎項可以說明問題。

法國多維爾亞洲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法國巴黎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美國芝加哥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等九個國際、國內最佳女主角獎項。

與很多人一樣,余男也是誤打誤撞走進了電影生涯。

1995年,她成爲北京電影學院唯一一個在大連招收的新生。

那年餘男剛剛高中畢業,當時已經報考了獄政管理,雖然什麼表演經驗都沒有,但是聽到電影學院要來招生,也抱着試一試玩一玩的心態去報了名。

辨識度的長相加上特立獨行的性格,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這樣,余男放棄了做獄警,進入了表演專業。

瞭解她之後,我才知道了這部電影。

《圖雅的婚事》:“帶夫改嫁”的背後,是愛與守護的勇氣。

以一個女人的苦難史來教會人們謹守本心,電影《圖雅的婚事》就是這麼一個特殊的存在。

電影的特殊不僅僅是來自於電影故事本身帶給我們的感動,更多的是來自於電影中所存在的矛盾的對立關係。這種對立關係就是,電影中的評判哲學和讚賞精神。

雙重對立的電影裏,一個女人成了這部大戲的主角。

影片主要圍繞一個圖雅的女人展開,講述了圖雅的折婚之路上的崎嶇故事。

作爲王全安的代表作,《圖雅的婚事》有看點,也有淚點,更多的是這種存在於電影中的思考,給了我們不同尋常的啓示。

影片的開頭,播放着蒙古族婚禮的背景音樂中,兩個蒙古男孩在打架,身上穿着新娘嫁衣的圖雅跑出來,試圖將他們分開,但無用功,撕打依舊在繼續着。

隨後圖雅憤憤的說:“都不是好東西。”

接着,跑到一個小蒙古包裏掩面哭泣。

生活就像一個怪圈,出來以後似乎又是另一個怪圈的開始。

圖雅結婚了,找了一個男人和她一起養孩子與前夫(這個男人怪優秀的,你能做到這樣麼),這是生活磨難的開始還是結束?

片尾,婚禮上,圖雅先後的兩個男人在打架,而外邊的兩個男孩在打架,與片頭相同,一個完整的輪迴,也恰恰說明生活就是一個怪圈。

生活就是這樣,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慾望就一定會有新的矛盾,估計這就是生活的定律吧。

探究圖雅徵婚背後的感情。

圖雅的徵婚,徵婚的條件是能夠幫助自己供養自己的前夫,給予完善的衣食住行的條件。

圖雅的前夫是一個殘疾人,無法生活自理,兩人如果繼續生活下去,實際上丈夫只會連累圖雅,兩人都不會幸福。

這樣的徵婚條件,也是愛的無奈之舉。

其實,圖雅對自己的前夫的愛,對於他對新婚姻的嚮往其實是程度更大的。

她雖然離婚,其實她的內心裏是深愛自己的丈夫的,她的離婚並不是完全意義上她自己的決定,而是爲了心愛的丈夫心願的一種妥協。

表面上看似是她的婚姻不幸福採取尋求新的如意郎君,但事實上尋找新的夫婿的宗旨還是幫助供養自己的丈夫。

正如片尾:森格和圖雅辦了婚禮。

婚禮上,伴隨着祝歌的聲音,巴特爾喝得爛醉如泥,他拖着殘疾的雙腿和森格打了起來,好好的婚禮現場,又變成了一出鬧劇。

而屋外,兒子扎亞和一個小孩打得不可開交,因爲那個小孩笑扎亞“有兩個爸爸”。圖雅趕去勸架,卻怎麼也勸不住。

面對着混亂的一切,圖雅大罵了一句“都是混蛋”,轉頭將自己鎖在了一個小蒙古包裏,無聲的流着眼淚。、蒙古包外,森格着急的喊着圖雅的名字,可圖雅沒有迴應。堅強了那麼久,積攢了那麼多委屈,她終於放任自己哭了一次。

只是,“帶夫嫁夫”的這個選擇是對是錯,接下來的生活是苦是甜,圖雅自己也給不出答案來,但她知道,她對得起心裏的那份堅守。

圖雅也不知道後續的日子該怎麼活。

兩段哭戲,講述婚姻家庭、女性形象的顛覆與建構。

第一次哭泣:維繫家庭的困境,婚姻符號的顛覆。

體貼的老公,懂事的孩子,溫暖的媽媽,三人組成了傳統家庭。

當圖雅被迫與丈夫離婚,六次相親均以“養夫”這一請求失敗告終。

寶力爾是圖雅的老同學,當他倆約定組成婚姻時,巴特爾心灰意冷用酒瓶碎片割腕自殺,圖雅知道後和孩子抱着痛哭,聲嘶力竭“想死多容易啦,這家人誰也不能死!”

第二次哭泣:愛情萌發破滅,情感失落,無聲淚流

在鏡頭面前,圖雅對森格的態度經歷了冷淡到懷有希望的轉變。

當圖雅尋找森格時,得知森格又去追回家的老婆了,剛剛燃起的希望和愛情猛地被掐滅,誤以爲森格反悔的圖雅,提着裝着羊奶的碗壺,一路走一路默不作聲地淚流滿面。

這是圖雅影片裏的第二次流淚,情感的失落讓圖雅的心難得歸屬,“男人的缺位”使圖雅的女性形象被迫剛強,她只能隱忍哭泣。

影片中重要的轉折情節有兩個:

圖雅爲了幫森格推起翻了的卡車,腰傷到了,再也不能幹重活。巴特爾的姐姐讓圖雅和巴特爾離婚,但是圖雅做出了“嫁夫養夫”的決定。這是推動劇情向前發展的一個重要轉折情節。

森格爲了求得圖雅的同意嫁給他,帶着一幫人在圖雅家打井,在井下點炮時被炸暈了。

圖雅照顧炸暈過去的森格,勸他不要打井了,但是森格還是執意打井,並且爲了省錢將火藥捻子弄得很短。

這個情節直接促成了圖雅答應森格的求愛。

以上兩個重要情節分別叫做“轉折情節”和“導火索情節”。

導演王全安坦言:“本片體現的主要問題是圖雅的努力和豪邁,但這並不能根本解決問題。人性是複雜的,嫁夫養夫在道義上是可取的,但一旦產生愛情,就會非常矛盾。”

影片中,圖雅選擇了森格,但森格對圖雅來說是拯救嗎?結尾圖雅雞飛狗跳的新婚宴已經暗示了一切。

導演結尾的設置也表明了,無論哪一種選擇都不會是最佳的,都必須是有所犧牲有所捨棄的。

作爲一部非常合格的國產小衆電影,影片沒有刻意的故作姿態,只是平實的娓娓道來中國的這種真實的邊緣地區的邊緣故事,

最大程度的折射出全民族的共同情感和背後的成因。

荒涼且美麗,貧窮但親切,苦逼卻爲愛無悔,樸實無華才最見真。

故事很真實,余男演得也真,恍如土生土長的內蒙女子,善良、喫苦耐勞、重情義,塞外風光雖然蒼涼,現代化的蒙古草原。

本片“招夫養夫”的真實事件發生在甘肅,但導演王全安對蒙古草原情有獨鍾,特別是當他親見拍攝地阿拉善因經濟致使環境惡化,牧民再難放牧面臨着身份的改變時,決定將故事搬到此處,藉以保留下那些行將消逝的生活方式。

劇作展開的內在驅動力,是草原沙化引起缺水,嚴重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打井取水成爲解開這一困境“唯一”的可行之舉。

不同於吳天明導演的《老井》,影片的核心事件是老井村全村人,祖祖輩輩爲了打井而流血流汗,甚至犧牲了許多人,本片之打井是女主圖雅一家的事,然而,付出的代價卻同樣“沉重”。

故事講完了,觀衆就是在王全安這個鬼才導演,以及余男這個天才演技天后的共同操縱下,坐上了一個疑過、哭過、笑過、楞過的過山車。對於一個觀影者來說,這趟過山車,真的是非常過癮。

看過這篇觀後感後,親愛的觀衆,您不想去再重溫一遍這部十四年前精彩的電影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