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那麼長

這是《孟子》中的一篇,也是中學語文必修的一篇。其實道理很簡單,個體也好,集體也好,國家也好,民族也好,只有有了危機意識,才能時刻保持相對清醒的意識,自圖強大,立於不敗之地。

古語有話富不過三代,雖有所偏頗,但大抵也能看出真正的財富實際並非以物質來衡量。藏書萬卷可教子,遺金滿籯常作災,黃庭堅這兩句詩雖然流傳不是很廣,但現代很多人已經意識到對下一代的培養是要注重內在的培養。

若干年前,有人批駁中國教育的陰暗。認爲現在的普及教育義務教育屬於讓更多的人只能在自己所在的空間(階層)觸碰到天花板,而很難越級突破。這種陰暗論的調調,在西方社會其實很容易得以驗證,畢竟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操控在少數社會地位、財富富足的羣體手中。而底層最大的成就,無非是改變自己財富的多少,身份難以發生質的變化。

這個調調在中國或許未必成立。從我們兩千多年的歷史來看,朝代更迭其實就是對所謂的相對階級秩序的打破,無所謂出身,勵精圖治,改變自己命運一切皆有可能。

於個體而言,其實道理就更加簡單,人只要滿足於現狀,就往往容易停滯不前。這個與知足常樂並不矛盾?。知足常樂是心態,但絕對不是一種處世之道。這就是爲什麼很多人更願意從體制內跳出來,尋求更大機會的原因之一吧。

體制內有足夠穩定的保障,當然,因此也對更多人來說,空間反而被壓縮更小,時間久了,可能就容易安於現狀,心氣兒沒了,影響的不僅是自己的狀態,還有家庭目標走向。

當然,現代人接觸的信息越來越多,自己可見的發展空間和軌跡也是豐富多樣的。只能說,陷於困境中的人,對自我生存壓力的恐懼很強烈,擺脫的目標很明確。而一旦覺得退路多多,保障多多,很有可能對現狀的判斷和依賴就容易迷失了雙眼。

想起經常送給別人的一句話,總想着退路,就意味着沒有出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