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考試觀: 做個秀民又何妨

                                  今說《子不語》

再過幾天就是國考了,有多少人堅守着不考上誓不罷休的執念,在考試的路上艱難前行,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任何選拔性的考試,有成功上岸的,自然也就有不能如願者,無論如何,一定要放平心態,正確面對。

如果清朝大才子袁枚在世,應是會把下面這個《秀民冊》的故事多講幾遍。

丹陽的荊先生去考秀才前,夢見自己到了一座廟裏,上面坐着一位大王,長得很是俊偉,階前的官吏手裏都拿着一本冊子,就上前問小吏,這冊子上記載的什麼呢?對方回答說,這是科甲冊,記載着歷代科舉考試的成績。荊先生很是高興,就上前請求說,大人能幫我查一查嗎?對方說,可以的。

荊先生平時很是自信,就說你先幫我查鼎甲冊吧,結果沒有,再查進士孝廉冊,還沒有,荊先生臉都有點嚇白了,一個小吏安慰他說,還有明經秀才冊,結果一查,依然沒有。

荊先生憤怒地狂笑着說,這都是假的吧,我的文章都能一舉奪魁的,何止連個秀才都考不中呢?就想搶過來撕碎這些冊子。

一個小吏說,先生別急,還有一本秀民冊,你或許在那裏。那裏面的人都是文采很好,但是卻沒有功名的,人間都以鼎甲爲第一,而上天則以秀民爲最好,這本冊子在宣明王那裏,你可以向他請求看看。

    荊先生於是求宣明王給查一查,宣明王爽快地就答應了。這本冊子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用金絲線穿着白玉牒,打開第一頁就看到了荊先生,果然位列第一。

荊先生卻沒有絲毫興奮,而是悲痛地放聲大哭。宣明王卻說,你怎麼這麼傻呢?你數數,從古到今,有誰記得那些狀元,考官呢?韓愈的孫子韓袞考了狀元,但是人們都知道韓愈,卻很少有人知道韓袞,羅隱一生都沒有做官,現在人人都知道他,你應當回去好好追求真才實學。

荊先生辯說到,難道考中的就都沒有真才實學嗎?宣明王說,既有文采,又有福祿的,一代人中也不過有那麼幾個,像韓愈、白居易、歐陽修、蘇軾,他們就是,他們的名字在紫瓊宮名冊上,可惜你和上面的人沒有什麼緣分,

荊先生竟無話可說,宣明王撩起衣襟站起來,大聲吟誦到:

“一第區區何足羨,貴人傳者古無多。”

荊先生從夢中驚醒,很是悶悶不樂,一生果然也沒有考中功名。


袁枚真是個通透之人,一眼便看明白了人間很多事,他知道文人的命運大約有三種,一種有真才實學,但卻無緣科舉功名;一種榜上有名,但不一定有多大的學問,可能只是對考試研究的比較透徹;一種是既有真才實學,又能幸運及第,但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

人生的路有千萬條,何必一定要選擇那一條,只要有真才實學,就有機會流芳千古。人不一定非要追求什麼功名利祿,踏踏實實做學問難道不也是一條人間正道嗎?做個秀民有何妨。

古往今來,沒有榜上有名,但被時代記住的人舉不勝舉,羅隱、李賀、蒲松齡等等,他們不也如燦爛的明星,一直閃耀在歷史的長空中嗎?而縱觀那些科舉成功,踏入官場的,如柳宗元、劉禹錫、蘇軾,人生的路不都曲折坎坷嗎?哪一個沒有受盡陷害與磨難呢?幸也,非也,有誰說得清。

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孟浩然"不才明主棄”,唐朝纔多了一位田園大詩人,柳永一次次"偶失龍頭望”,世間纔有了"奉旨填詞柳三變",宋代的詞壇纔多了一顆大明星。蒲松齡在科舉之路上一次又一次跌倒,我們今天才能讀到精彩的聊齋故事。

一個人在哪些領域,取得什麼樣的成績不僅受個人能力的影響,也會受時代大環境和周圍小環境的限制。所以我們要只管前行,不問收穫,何必太在意那些功名利祿呢?還是宋代謝枋說得好: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厲害,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事不論一生。”

袁枚當是很早就明白了這一點,所以在三十多歲的壯年就辭官歸隱,著書立說,廣收子弟,研究美食,過起了快意人生。

傳統文化與人生哲學系列60(6)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