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出現是爲了讓告訴你有多庸俗

今天早上,我在小區門口,我說:“孩子,你自己走過去吧。”

他說:“我們學校現在是‘方便學校'呢。”

我問:“什麼方便學校?”我以爲學校取得到了什麼榮譽稱號。

他說:“你看,我只要過一條馬路,就可以到達學校,也不需要繞個彎。”

我俯下身,低聲地對孩子說:“你是個感恩的孩子。” 

學校大門口因爲修路的原因,把進出校門的入口改在了側門,這個側門就正對着我們的小區。

後來,在小區和學校之間的路上設置了斑馬線,每天還有學校保安和志願者家長引導孩子過斑馬線。

孩子這點點滴滴看在眼裏,並讚譽學校爲“方便學校”。

當我們把這一切看作理所當然的時候,孩子卻記住了學校點點滴滴的好。

他看到了方便學生上學的斑馬線。

他看到了保安叔叔和志願者家長。

他甚至爲自己的家離學校近而感到開心。 

我是這樣的庸俗,我竟然發現不了這生活中的點滴感動。

稻盛和夫在虧本的企業裏搞研究,當他測定出的數據與預測的這種材料物理性能一致,實驗成功時,稻盛先生會非常興奮。他甚至會從地上跳起來,用整個身體來表達喜悅之情。

當他的助理鄙夷他過於喜形於色的時候,他說:“你這樣冷漠地看待事物,你的人生將很暗淡。因爲小小的成功就能感到喜悅和感動,這真是太好了。爲了持續這種枯燥的研究,有了研究成果,就應該真摯地表達喜悅。這種喜悅和感動能給我們的工作注入新的動力。特別是現在研究費用不足,研究環境很差,在這種條件下,要把研究持續下去,我們就要爲小小的成功而高興,這樣才能給我們增添新的勇氣。所以不管你說我輕薄也好,輕率也好,有一點小小的成功,我就會從內心感到喜悅,我不掩飾這種喜悅,我要過一個樂觀開朗的人生。今後我照樣要爲小小的成功而開心,並由此把工作向前推進。”

人的生活大部分的時間是平淡的。我想:以上這一段話同樣適用於生活,爲小小的成功而高興,爲小小的擁有而高興,爲別人的付出而感激。

我曾經參加過一個《積極心理學》的打卡,打卡的內容就三點:一件好事,一個肯定,一個習慣。

我並沒有在圈友的打卡中發現如何驚天動地的好事,而是一些生活中平常的“小確幸”,比如:玉米香甜可口;比如發現自己耐心還可以更好。正是這點點滴滴的發現和記錄,他們在我眼裏變得不那麼庸俗,而是有了嶄新生命的個體。

                  對一切都飽含熱情

就在那個週末,我和孩子駐足在一個花壇前。一片花草間有一些蜜蜂在採蜜。

他一邊觀察,一邊饒有興致地向我介紹着蜜蜂。

“蜜蜂的眼睛是3000只小眼組成的複眼。”

“蜜蜂的針是藏在尾部,看不見的。”

“工蜂要採100多花才能採到0.5克的花蜜。”

“蜜蜂把採來的花粉放在身體側面的口袋裏。”

孩子說:“我在觀察小動物的時候,是在驗證書裏看到的、故事機聽到的知識。”

我很詫異:“你哪裏知道那麼多的知識。”

他說:“我們小孩總有辦法獲取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我還告訴我他的學習方法,他說他是漫無目的地搜索知識,這樣他能獲得某個知識的同時還獲取到了其他更多的知識。

我們有一個擺臺,是從萬和城文具100買來的,是一隻金斑蝶,上面的寫着一個知識點:含有從幼蟲取食的馬利筋中吸收來的對心臟有毒的物質。

當他向我科普這個知識點的時候,我又說:“馬利筋是一個什麼東西?”

孩子又巴拉巴拉跟我做了解釋。

我想: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個迷上《昆蟲記》的孩子,總有辦法去涉獵昆蟲的知識。

我想:我變得庸俗了,是因爲你對很多事物不再像學生時代一樣飽含極大的熱情。

好奇心其實是人的本能,而產生好奇以後,這種本能的延伸就是想要找到解答,就這個過程來說,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我們的本能和直覺上來講應該是連貫的。不管兒童或成年人,很多“好奇”也包含着窺探甚至獵奇的內容,這種好奇的對象甚至包括天地萬物,很多時候,很多好奇只在當時提供新的視角或引人深思,而部分好奇則沉澱爲有內涵的知識或課題,最終甚至因某個契機變爲了某種社會生產力。

達▪芬奇在行將就木之時還立了一個flag:一定要搞清啄木鳥的舌頭是什麼樣子的。也許我們該明白一點:並非所有的知識都需要當下有用,有時求知的過程就會讓人生多姿多彩。

像孩子一樣保持熱情吧,像孩子一樣去觀察一隻蜜蜂,像孩子一樣去關心蜜蜂採蜜的“口袋”到底是在身體的旁邊還是身體的尾部。

當我們變成一個有趣的人時候,我們的生活一定也會有趣得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