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藥方”,什麼叫“方劑”,它們有何區別?

“藥方”是指針對各種疾病總結的治療經驗,並不針對特定人。中醫在長期的理論實踐中,總結了衆多的藥方。這些藥方很多到現在仍被廣泛使用,具有成本低廉、效果佳等特點。“方劑”則是參考藥方做出的,其中的“方”就是藥方的含義,《隋書·經籍志》:“醫方者,所以除疾保性命之術者也。”“劑”,古作“齊”解,是調配的含義。《漢書·藝文志》:“調百藥齊,和之所宜。”

從以上描述我們不難看出,方劑是根據藥方產生的,是根據各種藥方或藥物屬性不同,按照一定的配伍原則,結合病人的實際情況以若干藥物調配而成的規範化藥方。在中國的醫學實踐中,早期用一種藥物治療疾病,後來發展到幾種藥物配合。幾種藥物經過煎煮後,熬成的湯液便是最早的方劑。《黃帝內經》奠定了方劑學的理論基礎,所涉及的藥方雖然只有13個,但對中醫的治療原則、方劑的組成結構、藥物的配伍規律以及服藥宜忌等內容都有詳細的描述。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的《五十二病方》,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方書。張仲景的《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由於組方合法,選藥精當,用量準確,變化巧妙,療效卓著,被後世尊爲經方。唐代孫思邈著的《千金要方》,載方5300個。王燾的《外臺祕要》載方6000多個。宋代由政府組織編寫的《太平聖惠方》載方16834個,《聖濟總錄》載方2萬餘個。明代組織編著的《普濟方》共載方61739個,是迄今爲止記錄藥方最多的醫書。

方劑一般由君藥、臣藥、佐藥、使藥四部分組成。“君臣佐使”的提法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主病之爲君,佐君之謂臣,應臣之謂使”的記載。現代方劑學是研究中醫方劑的組成、變化和臨牀運用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中醫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方劑學的內容包括方劑的組成原則、藥物的配伍規律、方劑的組成變化、劑型及方劑的用法等。

方劑學講究辨證施治,主張根據病人病情程度、身體狀態、環境要素等多方面考慮病情,並綜合運用藥物配伍的一些規律來尋求最有利於治病的方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