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智慧》NO•5 (上)

第五講 學習筆記


《論語》若干疑難句辨析   

                (上)

一個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他的“不可替代性”。越是別人不懂的東西,我們偏要搞懂,這樣才能凸顯出 “獨特的價值”。

一、孔子: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華夏人,春秋時期魯國人。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訂了中國第一部 編年體史書《春秋》。

對歷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貶而不直言,這種寫法稱爲“春秋筆法”,指藏在心裏不說出來的言論。

據記載,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

孔子逝世時享年72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先秦和秦漢保存下的《史記·孔子世家》。


二、語錄體散文集《論語》,是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

三、原文:

有子曰:“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有子曰:禮之用,和爲貴。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四、春秋時期,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所著《論語》中的疑難句,出處:《論語·學而》。

1、子日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出自孔子《論語》,千古名句,代代相傳。

英文:
1.Practical applications on a regular basis help theoretical acquisitions in a pleasant way.
2.Learn and often review and practice,and is this not very happy?

這段話真正的含義是:君子因何而樂?學道。每天學道,有新的收穫,並親自付諸實踐。這是快樂的事情。有朋自遠方來,是指志同道合者來論道,是快樂的事情。

*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字面解釋主要有以下幾種:

⒈朱熹在《四書集註》中的見解是:

學而時習之,則所學者熟,心中喜悅,自不能已矣。

⒉部分小學語文教材的解釋是:

學習並時常複習,不是很快樂嗎。

⒊楊伯峻在《論語譯註》中解釋是:

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⒋部分學者的解釋是:

學到了知識或本領以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不也是令人愉悅的嗎。

5.學習之後,遇到時機,在實踐中運用,不也很高興嗎。

原文註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學而》)

孔子說:"學習後經常溫習所學的知識,不也很令人愉悅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

別人不瞭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重點字詞解釋:

⑴.子:先生,指孔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現在山東曲 阜)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⑵.學:孔子在這裏所講的“學”,主要是指他自己的學說

⑶.時習:時常地去複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爲“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註》一書中把“時”解釋爲“時常”。人教版教材中也將“時習”解釋爲“時常地複習”。“習”,指演習禮、樂;複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時,按時。

⑷.說:通假字,音yuè,實意“悅”的古體字,愉快。

⑸.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區別的:同門(師)爲朋,同志爲友。這裏指志同道合的人。

⑹.樂:音lè,古音luò。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心悅在內,樂形於外。

⑺.人不知:知,是瞭解的意思。人不知,指別人不瞭解自己。

⑻.慍(yùn):生氣,發怒。

⑼.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⑽.曰:說,說道。

⑾.而:順接連詞,表示被連接的兩個部分,是順着下來的。

⑿.之:代詞,指學到的知識。

⒀.不:不是。

⒁.乎:語助詞,相當於“嗎”。“不亦……乎”,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⒂.自:從。

⒃.知:瞭解。


本段理解:
第1句  講 "學習方法"。對於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獲得更多的知識,必須“學”與“習”統一起來。
第2句  講 "學習樂趣"。志同道合的人來訪可以增進友誼,並且可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第3句  講 "爲人態度"。“人不知”,後面省略了賓語“之”,可譯爲“我”或“自己”。


2、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理解我,我並不生氣,這照樣是君子。這體現了中國文化一個很大的特色,“樂感文化”。

中國文化被譽爲“樂感文化”,是因爲中國人的思維傳統,習慣於用(生命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3、“子日,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

*"無友不如已者,過則勿憚改"。

朱熹在《四書集註》裏面解釋,不要跟不如自已的人交朋友。

我認爲應解釋爲 “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別人都有比自己高明的地方,要善於向朋友學習。”


4、“道不同不相爲謀”。

不與道不同的人交往。

5、“子日,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意指:

* 父親在時,要觀察子女的志向;

* 父親不在了,要觀察子女的行爲。

* 父親去世了,子女三年之內不要更改事父之道。要爲父親守喪三年,這纔是行孝道。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