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解惑了

今天備課《富貴不能淫》,中間遇到一個困惑——爲什麼要寫“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在文中起什麼作用呢?

第一段景春認爲公孫衍、張儀是大丈夫,並用“一怒而諸侯懼,安居則天下熄”做論據。

第二段第一二句,孟子用反問句給出了明確答案,強調了那樣的做法不是大丈夫的行爲,然後運用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有力論證了景春觀點錯誤,那是“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爲婦人之道,而實實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破了對方的觀點,重新樹立一個“大丈夫”正確的觀點——“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整體上理解本文的論證思路,可就是搞不懂“丈夫之冠也,父命之”起何作用?古代不是把遵從“父命”“順從”作爲主流思想嗎?爲什麼孟子在這裏作爲推翻景春的依據?於是我開始網上遨遊,幫我解惑。

首先我得查找“父命之”的內容是什麼?查無所獲。我就推測父親會對成年的兒子說,你已經是成人了,再不能耍小孩脾氣了,在家孝敬父母,爲父分憂解難;在外獨立生存,爲官效忠帝王……前提必須要以“順從”爲先。這有什麼錯麼?還是不得其解。

然後我又查古代宣揚的“三綱五常”,具體查詢內容摘錄出來:

1、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 五常:仁、義、禮、智、信。

2、基本簡介

  三綱

  三綱爲:君爲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爲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爲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爲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爲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爲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出自《封神演義》

  三綱:君臣義,即君臣之間要講信義;父子親;夫婦順,即夫妻要和順。

  《禮緯·含文嘉》雲:三綱,謂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矣。

  五常

  至於五常,愛之仁,正之義,君之禮,哲思智,情同信,春生化萬物而成仁,秋剛正利收而爲義,禮是形式,智爲思想,信是保證,這些都是好東西吧,對三綱有誤解情有可原,要是連這些都反對,那未免也太憤青了吧!以下是片面理解!

  (1)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爲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穎達疏雲:“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說爲“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爲“五倫”關係準則。

  孟子認爲: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爲準則。

這也沒錯呀,這也和孟子思想一致。

最後查找“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的解釋,臣、子、妻必須絕對服從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爲臣、子、妻做出表率。它反映出了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

發現問題出在這裏,父命之時,一定是訓導孩子在家服從父親的話,在朝服從君王的指令,而沒有自己爲人處世的法則堅守,這種“以順爲正”的妾婦之道已非常痛恨。

現在才終於明白,景春的觀點是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強調“順從”,而孟子以男子成年父命、女子出嫁母命的引出這是“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推翻了論據,進而論點也不再成立。針對景春的“論點”和“論據”,孟子先破後立,先批駁景春的錯誤觀點,再闡述什麼是真正的大丈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