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結束與孩子的衝突了!學會這幾招,你就是孩子最理想的父母

本文共2383字

預計閱讀5分鐘  與你分享

“寶貝,早飯想喫什麼啊?”

“想喫手抓餅,加點番茄醬。”

“家裏的手抓餅喫完了,沒有了。媽媽給你蒸麪包,好不好?”

“不要,我就要喫手抓餅!”

“都跟你說沒有了,媽媽拿什麼做啊?現在給你蒸麪包,愛喫不喫!”

因爲溝通不暢,本來和諧甜蜜的早餐時光,最終演變成了母子倆氣沖沖的對峙憋悶時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那樣與孩子溝通不暢的現象,令身爲家長的我們倍感頭疼。

怎麼擺事實講道理都說不通,最後實在沒轍了,只剩下暴怒、嘶吼和懲罰。

難道,真的沒有辦法可以跟孩子好好說話,友好共處嗎?

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合著的《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就介紹了幾個不錯的親子溝通術,簡單實用,很適合我們在家庭溝通中借鑑並使用。

想要孩子好好說話,作爲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感同身受,換位思考。

當我們俯下身進入孩子的世界,聆聽孩子的聲音時,我們就能準確地表達孩子當下的真實感受,讓孩子真切地體會到被尊重,被理解,被認同的滋味。

心理上同頻共振,話語溝通上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01  說出孩子的感受

書中以漫畫形式呈現了一個小朋友面對自己養的寵物烏龜死亡的事實。

當孩子因爲寵物龜死亡而傷心哭泣時,圖一的父母安慰道“別哭了,不就是一隻小烏龜嗎?再買一隻就是了。”

不安慰還好,一安慰孩子反而哭得更傷心,更大聲了,搞得父母又生氣又無奈,最後只能給孩子貼上“無理取鬧”的標籤。

就父母的角度而言,孩子失去的只不過是一隻廉價的烏龜,市場上重新買一隻補上,孩子就沒理由繼續傷心了。

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孩子是無法接受這樣以物易物的安慰的。因爲父母沒有跟他統一戰線,“你沒體會到我對這隻小烏龜的愛,又怎能理解我失去它的傷心與悲痛。”

在父母的心中,或許小烏龜只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廉價商品,可在孩子心中,那是自己親手餵養照料,有着深厚感情,獨一無二的親密夥伴,是別的烏龜所無法替代的。

圖二的父母安慰孩子時,沒有勸孩子別哭,而是允許孩子表達他的傷心和悲痛,同時說出孩子照料烏龜時的快樂與失去烏龜時的傷心。

這個時候,孩子沒有了圖一時的暴躁與哭鬧,反而平靜地接受了小烏龜離他而去的事實,內心頗感安慰。

因爲他覺得自己的傷痛被理解,被認同了,這纔是他真正想要的結果。

所以,孩子受挫了,傷心了,不要總是說“別哭了”“這有什麼好傷心的”之類的話。最重要的是,你要說出孩子的真實感受,這纔是最重要的,最高級的安慰方式。

02   全神貫注地傾聽

孩子每次放學回家,都有許多新鮮好玩的事想與父母分享,好多苦惱煩悶的事想跟父母傾吐。

可父母下班回來也是一身疲憊,不是窩在沙發上看手機視頻,打遊戲,就是忙着做家務,做晚飯,很少有時間能坐下來,好好跟孩子面對面交流。

當孩子真心想跟父母說話卻被無視,被忽略,被敷衍時,孩子的說話慾望就會漸漸被消磨,被扼殺,以至於習慣獨自消化所有喜怒哀樂。

最後,即使父母願意坐下來溝通了,也變成相對無言,越離越遠。

真心建議各位家長們,在孩子願意跟你分享喜怒哀樂時,放下那些無關緊要的事情,轉過身來看看孩子。

用眼神和肢體語言告訴他,你在認真傾聽他的每一句話,你願意做他最忠實的聽衆。什麼都不用說,只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就夠了。

03  用“哦……”“嗯……”來回應孩子的感受,替代提問和建議

當得知孩子丟失鉛筆時,作爲父母的你會第一時間責問他又把鉛筆丟失,還是會關心他接下來想說的每一句話呢?

作爲父母,一般下意識的反應都是責備孩子亂丟東西,沒看管好自己的物品,接下來就是警告別再弄丟了,再弄丟就不給你買了……

本身孩子因爲丟失鉛筆已經十分失落,跟父母說卻只能遭到一頓嚴厲的訓斥和不耐煩的警告。最後導致孩子連闡述這件事的念頭都沒了,只希望耳根子能清靜一會,“別煩我了”。

這樣的場景非常常見,我和可愛多也在家也經常上演,最後的結局就是母子倆冷戰好一陣子,各自生氣。

書中給出了一個不錯的解決思路,就是父母可以用“哦……”“嗯……”“這樣啊……”之類的簡單句子來回應孩子,孩子就能在闡述事件的過程中自己找到解題思路。

有一次,可愛多翻箱倒櫃地找玩具配件,找了好久卻一無所獲,最後沮喪地跑到我面前請求幫助。

“媽媽,我的停車場配件找不到了,你能幫我一起找嗎?”

當時我正忙於做家務,確實抽不出來幫他找,於是拒絕了他,“對不起哦,媽媽現在沒空,你自己再找找看吧。”

“哦,好吧。”可愛多見我手頭在忙,也不好意思多說什麼。只是一邊埋頭尋找,一找自顧自地念叨,“我下次一定要把玩具分類放好,這樣就好找了,媽媽,你說對不對?”

“嗯,對。”我朝他豎起了大拇指。

這樣做的好處是,我們既在孩子面前做了通情達理的父母,又能讓孩子在敘述過程中理清自己的思路和感受,從而自己找到解決方案。

何樂而不爲呢?

04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願望

回到最初的喫早餐話題。當我們跟孩子解釋沒有材料可以做他想要的早餐時,孩子卻越聽越暴躁,越聽越生氣,越聽越執着於自己想要的那份早餐。

最後只能陷入僵局,孩子哭鬧,父母生氣,各自冷戰,互不搭理。

當孩子渴望喫到某樣東西的時候,你在旁邊越是提醒他“沒有”,重複告訴他“沒有”,只能讓他加深對這個食物的期盼,從而陷入“喫不到我想喫的食物”的情感漩渦。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幻想的方式幫助孩子實現願望,這樣孩子才更容易接受現實。

圖中的媽媽就很聰慧,陪着孩子一起想象,“真希望咱家也有”,“我真希望能給你變出一盒來”,以滿足孩子想喫脆餅的慾望。

當孩子知道父母並非不在意他的願望時,自然而然就願意去理解父母當下沒有脆餅的處境,也就能更好地配合媽媽喫別的早餐了。

傾聽孩子的心聲,進入孩子的世界,成爲孩子最理想的父母,就是這樣簡單。

你要不要來試試呢?



文中部分配圖來自《如何說,孩子纔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其他源於網絡。

本文由茶茶說道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簡介:一個愛孩子,愛文字,愛做夢的80後寶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