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 星期五 晴

總是害怕做一件事,怎麼辦?給你一個底層認識

原創 剽悍一隻貓內容組 剽悍晨讀 昨天

主播:吳名

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20年11月26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你會按我想的做》。

這本書是由德國著名催眠師、作家揚·貝克爾所寫。在以往的晨讀中,我們曾分享過書中部分內容,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我們會被什麼東西‘催眠’?”


『思維傳承』

遠古時代,人的所有活動指令,都只靠一個詞:重複。

什麼意思呢?

比如,這天,某個部落的人餓了,他們想要出去打獵。可是,搜尋了半天,發現以往慣用的打獵路線,都沒有獵物。之前佈置的捕獸陷阱,也沒有捕捉到獵物。

這時候,他們只好尋找新的獵物來源。於是,他們走上了一條陌生小路,進入了一片陌生區域。

和走慣用路線不同,他們在新路線上,走得小心翼翼。他們擔心某棵樹後有劍齒虎,或者其它部落設下的陷阱。

可是,隨着他們在這條陌生小路上走的次數越來越多,且始終沒有遇到獵人的陷阱,沒有被動物襲擊,那麼他們對這條路的看法就越來越樂觀。

“重複”讓他們意識到這裏沒有危險。

可是,別忘了,他們最初的目標是要捕獲獵物。

結果,這帶來的副產品是:熟悉的事物向部落的潛意識,發出了值得信任的信號。

這種思維一直傳承到了現在。“重複”給人們提供了“熟悉”,也“催眠”了我們的思維。

『經典實驗』

在心理學領域,“重複”被認爲是最有效的催眠技巧之一。

美國的一份大學生報,曾刊載過一組系列實驗。

實驗時,他們整個學期,都在報紙上散佈沒有意義的、由字母隨機組合而成的詞語。也就是說,這些詞語在世界上的任何語言中,都沒啥意義,無法被人理解。

實驗是這樣設計的。這些字母組合中的其中一些,經常被印刷出來,而其他的則只是偶爾出現。之後,校報採訪了對這個實驗不知情的學生,讓他們選出代表積極意義的詞和代表消極意義的詞。

                         

結果,讓人出乎意料,學生們普遍認爲,經常被刊登出來的詞具有積極意義,而那些很少被刊登的詞則有消極意義。

這個實驗讓研究人員發現了,我們大腦的評價系統非常簡單。

當我們第一次看到某個東西時,甭管是一個單詞、一個廣告,還是一首歌,它會在我們大腦中留下痕跡。

如果我們很快就第二次遇到這個東西,那麼它在我們大腦中的神經聯結就會變牢固。

第三次遇到時,它就在我們大腦中刻下了“紋路”。

隨着一再重複,即便是一開始讓人覺得陌生和恐懼的東西,也會變得平平無奇。

『有效的原理』

假設,你沿着一條街道走,看到路邊有一輛燃燒着的汽車。

一開始,你非常害怕。

當你第二天經過同一段路時,再次看到燃燒汽車的恐懼就淡了不少。

當這種“重複”足夠多時,你就會習慣那個位置有個燃燒的汽車。

這個現象之所以值得探討,是因爲它讓我們看到了人的適應能力。

當新的內容進入我們腦海後,和它有關的事情,就會比它周圍的其他環境更快地被我們感知到。

然後,“重複”讓它被評估爲積極的,且不再經受任何檢驗。

就像大學生在報紙上看到的詞語,就像超市實驗中,各種環境的設置,都是依據人以往的“重複”經驗。

研究者發現,當我們有意或無意地識別出熟悉的事物時,我們的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它會讓我們產生興奮、快樂的感覺。

所以,想讓一個人喜歡一個東西、不恐懼一個東西、認可一個東西,你要結合場景,給對方提供足夠多的“重複”內容。

總結一下,哪怕是一隻老虎,如果你見證了它從小長到大,也不會對它有太多畏懼。“重複”創造的不僅是熟悉,還有你對危險的預知。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希望給你帶來啓發,記得給我們點贊鼓勵喲。

參考書目:《你會按我想的做》 [德] 揚·貝克爾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