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善也能爲惡,技術氾濫的世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從通訊、物聯網到人工智能,技術氾濫無可避免,世界終被算法左右

科技向善也能爲惡,技術氾濫的世界,我們又該如何面對?

未來超現實世界AR氾濫之前,我們先聊聊當代的技術氾濫

全文約5700字, 建議先收藏再閱讀

最近看了一部短片,名爲《Hyper-Reality》(超現實)。

它描述的是未來增強現實(AR)技術無處不在的超現實世界。但換個角度,你也可以將其理解爲,這是AR技術氾濫後人們的生活。這部短片,大家可以自行搜索,網上有很多資源。

在短片中,你能看到女主角對這個超現實世界中生活的非常的迷惘。以致,不斷地詢問網絡“who AM I”以及“where am i going”。甚至,在最後慘遭壞人攻擊時,本要奔赴醫院急救的她,卻因設備誤導而選擇去了教會。

在虛擬現實(VR)技術充斥的世界,人們並沒有感到生活的愜意與舒適。反而被各種雜亂與過載的信息所侵擾,甚至會經常忘記自己是誰,分不清虛擬與現實。

未來的超現實世界與AR技術氾濫

看到這裏,有人會問,這樣的世界距離我們還很遙遠吧?視頻中的人,都不用帶VR/AR頭顯的,這得需要多麼先進的技術。

是的,沒有佩戴AR頭顯,意味着人眼可以直接看到虛擬影像。這種交互場景,需要裸眼3D、全息投影、生物識別乃至人體芯片等一系列技術實現一定突破。這種AR應用,可以看作超現實世界的高級階段。而現實中的我們,已經進入初級階段。

超現實世界初級階段,VR頭顯仍是連接現實與虛擬的主要終端設備。VR行業在經歷了幾年沉默期的低調發展後,今年又迎來新的朝氣。

2020年3月,Valve 潛心開發四年的 VR遊戲大作《半條命:Alyx》成爲現象級遊戲,同時也是名副其實的殺手級VR應用。這款遊戲的高分體驗,意味着VR行業的再次破冰。

很多機構認爲,2020年是VR應用的拐點之年。畢竟,能做出高體驗遊戲,也就能實現高體驗應用。只要VR在遊戲、影音、娛樂三大領域的應用實現突破,在其他領域創新與體驗的提升,也就指日可待。

同時,經過這幾年的發展,隨着VR應用的進一步落地,VR行業之前存在的內容匱乏、硬件萎靡、缺少投資等問題,也將被逐一破解。VR行業,即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同時,從技術週期來看,VR相關技術也正在迎來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隨着技術逐步成熟,材料成本下降,製造工藝穩定,產業鏈進一步完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用戶體驗越來越好,VR落地應用的滲透率也會越來越高。VR/AR是手機之後的新一代普及型工作、娛樂、生活的平臺,會逐步取代手機成爲不可或缺的工具。

IDC預計,至2023年,VR 和 AR 設備銷量有望增長到 3620 和 3218 萬臺,複合年均增長率分別爲 46%和 145%。2019年至2024年,全球AR/VR全球支出規模複合年增長率將達76.9%,至2024年將達1369億美元規模。

賽迪智庫則預測,未來4年中國 VR/AR 市場規模的增速將保持在 60%以上。至 2023 年,僅是國內 VR/AR 市場規模就能達到 4300 億元。

VR/AR平臺與手機平臺之間,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係。VR出貨量的增加,手機出貨量勢必會減少。Counterpoint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爲14.86 億臺。根據IDC數據,2024年全球VR/AR接近7000萬臺。

雖然這個量級只是當前手機出貨量的零頭,但不要忘了現在VR/AR的應用主要在生產端。一旦有了更成熟的應用場景與更低的價格,隨着各大組織與企業的推動,VR/AR將會在消費端出現指數級的爆發式增長。至2030年,VR/AR的出貨量定會超過手機。

屆時,或許我們就會進入視頻中所描繪的超級現實世界。王吉偉頻道認爲,而隨着相關技術的進一步成熟,視頻中所描繪的AR技術氾濫的生活場景,也將到來。

何謂技術氾濫?以通訊、物聯網、人工智能爲例

超現實世界,只是引題。本文主要跟大家探討的,是當代技術氾濫。

技術氾濫,並不只是一個專有研討課題,而是真實存在於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當某項技術足夠成熟,應用成本足夠低,使用比較簡單的時候,就會出現技術氾濫。

這個社會發展的規律,或者說技術發展與應用的邏輯,永遠不會改變。

通過技術實現增效降本,是企業經營的永恆追求。通過科技讓生活環境持續改善,同樣也是人們生存的需求信念。進一步講,人性上對於便捷、高效的追求,商業上對利益持續、貪婪的角逐,使得每種技術都會經歷從萌生到濫用的過程。

本文開頭視頻中描繪的,是AR技術氾濫的景象。現實中,各種技術的泛濫程度更甚。只是你沒有發現,或者未意識到而已。翻看一些技術發展史,通訊技術,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技術,俱是如此。

通訊技術從2G發展到4G,極大滿足了生產發展及人們生活便捷所需,卻也滋生了以通訊詐騙爲主業的莆田村落。物聯網技術將互聯網推到一個新高度,IoT讓萬事萬物實現了互聯互通,卻有那麼多的酒店、賓館與民宿的攝像頭被不法分子控制,成爲隱私泄露與斂財牟利的頭號“兇器”。

人工智能技術也是如此,且更爲盛行。這幾年流行的fakeAPP等一系列圖片與視頻換臉軟件,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人工智能應用”熱。但現在換臉視頻氾濫是無法忽視的事實,多少明星小姐姐的換臉視頻,被上傳到了的P站,還在閒魚等平臺上“公平”交易。

AI換臉後的沈騰版鋼鐵俠,是不是很像?

在知乎上,沈騰已經繼當年的“萬能的元首”成爲新的萬金油,頻頻出現於各大換臉視頻中,播放量亦是高的出奇,這算不算是一種肖像權的侵犯?

人工智能,正在成爲技術氾濫重災區

技術氾濫不是技術的錯,也不是技術人員的錯。它的出現,要歸結到應用端。

我們常說科技以人爲本,但這個“本”字終要歸結於心。但人心最是叵測,往往一念之間,善惡頓生。一念成佛,一念亦能成魔。成佛者心中,科技一貫向善。成魔者眼中,科技就該爲惡。

比如,人工智能誕生於二戰期間,是爲了破解德軍密電的,現在大部分組織都會將AI用於商業智能。但也會有人用AI打造的換臉技術,生生開拓了一條“隱私致富”產業鏈,令多少名人受害其中。

甚至,現在已經有不法分子開始用AI變聲軟件,進行熟人詐騙了。還有一些程序員,被“PUA”至東南亞一帶的國家,威逼利誘之下進行網絡賭場、網絡詐騙的勾當。你說程序員有錯嗎?願意這麼做嗎?但在被逼迫的環境中,又不得不從事這些違法勾當。

上面說的AI技術氾濫案例,看上去已經很嚴重。但相對軍事領域的技術濫用,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看過《戰狼2》的朋友,已經見識了其中無人機殺人的場景。在軍事領域,雖然埃隆馬斯克等一衆美國大型科技公司的CEO們,都在倡導“武器不應AI化”併發起了相應聯合公約,但這並無法阻止不法分子將AI技術應用於武器。

在中東某些連年戰火的地區,一些組織已經在用無人機等武器進行戰鬥。《戰狼2》演繹的無人機戰鬥場景,用不了幾年就會成爲現實。要知道,去年某國的一個領導人不就是被某國以無人機轟炸而亡的嗎?AI技術,早晚會在戰區氾濫。

出現就要制止,遏制AI的最好方法自然也是用AI。這樣,“以暴制暴”就會升級爲“以AI反制AI”。軍方引入AI是全球趨勢,人機協同戰鬥訓練,早已成爲數字化軍隊的必備科目。

在軍事技術氾濫應用這方面,最駭人聽聞的,當屬美國軍隊和情報機構打造的堪比核武的全球最大網絡武器庫了。2017年,“WannaCry”勒索病毒在全球爆發,波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0多萬個組織和機構以及30多萬臺電腦,損失總計高達500多億人民幣。

這只是黑客闖進武器庫拿到超級網絡武器後,小試牛刀的“傑作之一”。勒索病毒,來自於美國國家安全局開發的網絡武器“永恆之藍”。而“永恆之藍”,也僅是美國國家安全局“方程式”組織所使用的衆多網絡武器之一。

黑客組織曾曝光方程式組織的多個超級網絡武器,隨便拿出一個就能造成全球各種組織的大量經濟、資源等損失。美國通過挖掘軟件和系統漏洞、開發木馬病毒,用於網絡攻擊甚至網絡戰,某種程度上是在全球引發網絡軍備競賽。

美國將網絡武器作爲威懾之用,已經算是“以技術爲惡”。這些技術,又被黑客拿來用於勒索錢財,這不是技術濫用又是什麼?

技術氾濫的兩個特點:肆意濫用與違法亂用

通過上面的案例,王吉偉頻道總結出技術氾濫的兩個基本特點。

一是,肆意濫用。之所以會出現技術濫用的情況,一方面在於技術的使用成本越來越低,同時低代碼、無代碼等技術讓技術可以更輕鬆的觸達應用場景,使得很多人很輕鬆的就能把相應功能佈置上,可謂so easy。

另一方面在於技術的隨意應用,很多技術都是成套的引入,一上線就是帶有N個模塊的整體解決方案,不管當前用不用,把所有功能先上了再說,寧濫勿缺。

視頻中的AR技術濫用,會讓一些人混淆虛擬與現實。現實中的技術濫用,則造就了很多組織的過度使用與運營不暢。技術的肆意濫用,會造成資源浪費與很多不應出現的麻煩。技術肆意濫用,對個人與小公司的影響並不明顯,但放到大型組織與社會,就會造成諸多的不和諧。

二是,違法亂用。咱們在這裏總結,用違法亂用這個詞。其實違法組織與個人從來都不會亂用技術,而是精準應用。他們對於某些技術的精確掌控,怕是連正規的公司都做不到。

就如那些電信詐騙者,在跟你打電話之前,早已摸透了你的個人喜好與六度人脈,對你提出的任何質疑都能對答如流。現在有了大數據技術,這些不法分子在作案目標的選擇上,更加如虎添翼。

不法分子與激進主義者,不只是能把微軟的人工智能機器人Tay訓練成種族歧視者,還能把機器人訓練成殺手、盜賊以及反智反社會的存在。技術違法亂用的後果,要比肆意濫用嚴重得多。

正是因爲違法濫用,造就了暗網上猖獗的各種違法違禁商業活動,包括各種人口、毒品、武器的交易,還有盛傳的“紅房子”,以及韓國的“N號房”。這些還只是我們知道的,不知道的情況應該更多。

技術創新衍生商業模式,商業平臺成爲技術濫用載體

技術造就模式,模式重塑行業。但凡是以技術爲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主要是商業模式上的差別。當模式成熟了,某些商業平臺就會成爲一些不法分子從事違法勾當的亮眼包裝。

美其名曰的微商,可能就是爲人們所深惡痛絕的傳銷。P2P校園貸本爲助學,更多人卻將之變成了裸條貸款,更多的則變成能讓人家破人亡的高利貸。某些少兒遊戲,成了變態之人引誘孩子拍攝隱私照片和視頻的工具。本是便於企業老闆與應聘者直接對話的招聘APP,也變成了掮客們引誘女生進入色情行業的“老鴇”平臺。在這以前,還有傳銷組織用招聘APP大肆誑人上鉤。

過去,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可以找到線下陪同與上門服務,可以找到色情電影,可以找到1對1的少兒不宜語音與視頻服務。現在,還能在租房時遇到打着租房的名義跟你談“包養”的賣家。至於假貨假物類的投訴,更是數不勝數。這些線上二手交易平臺,堪稱無所不能之集大成者。

平臺與短視頻平臺,如果沒有嚴監管,相信很多內容會更加赤裸與露骨。沒辦法,算法時代誰能用算法抓住用戶的心,誰就是王者。也別說什麼三俗與下流,試問,色情、暴力、獵奇類的內容,又有幾個男人能夠拒絕?

即便在嚴監管的情況下,也仍舊有人靠着擦邊球內容,將用戶吸引到其他平臺進行割韭菜、殺豬盤、仙人跳等一系列違法操作。更何況,還有“淨網行動”重度打擊之下頑強生存的各種成人直播與短視頻。

至於近期某K歌平臺下架的線下陪同服務,反映的則是整個約玩、陪玩市場的興盛。很多人甚至拋棄曾經的主業,把陪玩當作正事來做。陪玩遊戲、陪旅遊、陪唱歌、陪逛吧這些服務,很容易滋生一些看似畸形發生了卻很正常的增值服務。最近多個主打“陪玩”的社交平臺都被約談了,就是因爲它太容易出事。多了就不說了,大家可以細品。

對於社交平臺與本地生活平臺上的各種上門服務,以及由此引起的諸多事件,這裏不做多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相應案例。

被困的外賣騎手與音樂人,算法濫用已在影響社會

技術氾濫,對應於當前這個軟件定義一切的算法時代,最突出的是算法濫用。算法(Algorithm)是對解題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着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簡單來說,算法就是一系列的計算步驟,用來將輸入數據轉化成輸出結果。

人工智能的發展離不開算法,可以說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內核,算法的優劣直接導致了人工智能的水平高低。當今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的濫用,也就意味着算法的濫用。從“zao”APP到fakeAPP,再到被大家玩壞的各種換臉、變聲、加表情的應用,它們氾濫的背後就是算法的泛濫。

當前的算法氾濫,主要是前文提及的肆意濫用。表現是,將算法優化對象付諸不合適的對象上。譬如前段時間熱議的“被困在算法裏的外賣騎手”,就是算法對外賣騎手的配送效率做優化,但最後給出的優化方案顯然不適合大部分騎手。

這些優化方案存在的問題,首先是配送時間壓縮過短,同時存在很多逆行的配送路線,且懲罰措施較重,導致一些外賣騎手發生了車禍。顯然,這種算法更適合於機器人配送,但算法卻感受不出優化對象是人類還是機器人。以面向機器的方案優化人類配送方案,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

這兩天還看了一篇文章,講的是音樂人也被困在算法裏。算法通過數據分析,推薦音樂人的作品最好是大衆喜聞樂見、包含某些關鍵詞且朗朗上口的口水歌。但音樂人卻想遵循內心做想要的歌,最後做出的歌平臺不推薦,也就沒有流量。如此下來形成一個怪圈,這種情況下又怎能創作出高質量作品呢?

音樂人的創作沒有藉助AI,卻被AI限流不予以推薦,他們還是被算法所左右的。但若所有平臺的創作人們都根據算法推薦來創作,怕是藝術就要遭遇滅頂之災了。

至於算法的違法亂用,前文已經提過一些案例,這裏同樣不再多議。

數字勞工將皆被算法左右,技術氾濫無可避免

其實不只是外賣騎手和音樂人,仔細觀察的話,有很多職業都被困在算法裏。王吉偉頻道在《從困在系統的外賣騎手,看初露端倪的賽博朋克式“技術控制”》一文中說過,現代人尤其是大量的自由職業者,都是各大內容、出行、代駕、生活等平臺下的“數字勞工”。

在這些數字平臺上,每個人都只是一堆數據,算法通過多個維度的數據分析,給予每個勞工以工作建議、成長指引以及各種獎懲措施。

每個自由職業者,都是被平臺系統算法所左右的數字勞工。每個在企業的工作者,早晚也都會是企業相應人工智能算法左右的數字勞工。這種情況下,一旦算法被濫用,或者不是很優秀的算法左右企業經營,對企業與個人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一個視頻,引發這麼多感想。其實王吉偉頻道講的再透徹,大家再明白,也無法阻擋技術氾濫的必然趨勢。未來VR技術氾濫是必然的,現在的各種技術氾濫也是自然的。技術氾濫充斥於社會的各個角落,並且也會與時俱進,時代的洪流任憑誰都不能阻擋的。

而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在瞭解之後,儘量的趨吉避凶。儘量用技術做些向善的有情懷的事情,並且遠離有可能爲惡的違法的事情,同時更要保證自己與周圍的人不受其害。

畢竟,在技術氾濫的洪流中,用現在流行的話講,你啥都不是。

嗯,僅此而已。

【王吉偉頻道,關注TMT與IoT,專注數字化轉型與流程自動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