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糧食,要舂得精,皮殼去幹淨,切得細的魚或肉,利於消化吸收。

食物經久而變味,魚肉腐敗了,都不喫。

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喫。

食物變味了,不喫。

烹調不當,主要是指沒煮熟,不喫。

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喫。

肉切割得不方正的,不喫。

不同的食物蘸不同的醬,沒有相配的醬,不喫。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雖然肉很多,但是喫飯以穀物爲主。

喝酒是大家一起開心,所以沒有肉或飯那麼嚴格的限量,但是以不亂爲標準。

街上買來的酒或乾肉,都不放心,不喫。

不管喫什麼,都配上姜,但孔子也不喫太多。

~~~~~~~~~~~~~~~~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習的內容。昨天相對比較簡單,齊,必有明衣,布。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這裏面寫的齊,就是齋。在過去,這個齊和齋是不分的,表示齋戒的意思。齋戒都有什麼程序,都需要做什麼呢?首先就需要沐浴,也就是洗澡,把全身上下都洗乾淨,讓自己顯得清爽有神。

沐浴之後,要穿潔淨的衣服,身上都乾淨了,衣服當然也要乾淨利索。要穿布的衣服,在孔子那個年代還沒有棉花,也就沒有純棉布,可能會有麻布葛布之類的。

在齋戒期間,喫飯飲食也要注意要改變,一個是不能喝酒,二是不能喫葷和腥,也就是我們說的有味兒的,像韭菜,蔥薑蒜這樣的。

那還有一個就是腥,也就是各種有味道的肉食,在祭祀之前,齋戒之前是不喫的。爲的是什麼呢?爲的是淡泊以至誠,清心寡慾。

連住處也都要改變,也就是要換寢室,平常的時候比如說結婚了,和老婆同房,在一張牀上睡,那這個時候要主動搬出去,避免性生活。

做的這些其實都是形式,其實最終是讓自己清心、不起雜念,專注以表達對將要做的事情的這種崇敬,尊敬的心情。比如說我們去祭祀祖先,比如說我們去祭祀神明,進行某大型儀式,或者說接待重要的客人。

祭神如神在,所以致潔變常以致敬。既然你舉行儀式就是想表達你的心情的,那你就真正地表達出來,而不要看起來是做,其實心不在焉。這樣,心不誠則不靈,什麼事情都幹不好。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後,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章,也就是《鄉黨篇》的第八章。

這一章,主要是講飲食的規矩,就是喫飯上要注意的,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我們前兩章講的時候說衣服很重要,穿着打扮很重要,衣食住行,第一是衣,現在就開始講食了,就是喫。民以食爲天,喫飯當然重要了。飲食有什麼講究呢?要規規矩矩要方方正正,那具體是怎麼回事啊?我們先來看原文。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咱們一句句來看,一個個的解釋。

先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這八個字,大家肯定恐怕都耳熟能詳了。那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和大家說一說。

第一個“食”是指糧食,糧食要舂的精,皮殼去幹淨。大家知道過去不像我們現在科技那麼發達,它都是要用手工把這個穀殼給搗去的,做起來是非常麻煩的。

比較講究的人家,他一定要把皮殼取乾淨,你比如說稻穀把皮殼去掉,外面的是糠,是餵豬的,那是不喫的。一般家庭可能沒有那麼精細,就連米帶糠一塊兒吃了,當然了,困難的時候也會喫糠咽菜,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能講究的呢,一定要講究。“膾”是指切的細的魚和肉。

那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人認爲,是喫的東西講究,要喫的好,其實主要不是好,是精細。目的是便於消化吸收。醫生還會建議你儘量多咀嚼,嚼得越細越好,這樣能夠減輕腸胃負擔,不要喫得太快,囫圇吞棗下去,把任務都交給腸胃。

說到這裏,我和大家講一講,我有一個小學同學,他是醫生。有一年我們倆見面,他就和我說,喫飯不要喫得那麼快,三口兩口下去,匆匆忙忙的,其實我們要喫的話,一口飯,如果你能咀嚼,好像是36次,咀嚼36下你再嚥下去,那你會發現你這個食物被你咀嚼充分了,消化吸收就特別好,而且我們喫的飯的量就會少很多,營養都能跟得上。

不會讓我們因爲喫多了長胖,也不會因爲喫的少而變得瘦弱不堪。

“食饐而餲”,什麼意思呢?

饐,是腐敗而發臭。餲,是經久而變味。

“魚餒而肉敗”呢,是魚肉腐敗了,肉臭了,魚臭了,飯餿了,這樣的不喫。

爲什麼?它已經被細菌侵蝕了,滋生了很多病菌,你吃了以後要鬧肚子的,這是輕的。說要重了的話,那會還沒有抗生素,可能會喪命的,所以說能不能喫啊?不能喫。

“色惡,不食”是什麼意思?就是食物的顏色變了。菜剛炒出來的時候它是鮮的,是綠色,看起來就很有味道。時間一長,顏色就變了,變暗了,變黑了,變色了,這個時候就不要吃了,說明變質了。

“臭惡,不食”,就食物變味了,已經發臭了,聞起來很難聞,這樣你還喫嗎?當然不要吃了,吃了要出問題的。

“失飪,不食”。是什麼意思啊?就是烹調不當,主要是指的沒煮熟,半生不熟的,有些東西半生不熟的你吃了是要生病的,所以也是不喫的。

“不時,不食”是什麼意思啊?聽起來有點拗口,這個時是時令,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喫。

那這句話就引起了一個疑問,在孔子那個年代還有不合時令的食物嗎?

說現在的話,因爲我們有大棚,有高科技,是可以夏天的東西到冬天喫,冬天的東西可以到夏天保存下來。或者說各種科技成果,讓我們能夠喫不是時令的蔬菜,你比如說冬天喫西瓜,確實有長出來的西瓜呀!那孔子那個年代有嗎?不知道。

所以說解釋成不合時令的食物不喫,有一點免強。那怎麼解釋呢?我有點同意樊登講的,就是喫飯要定時定點。

比如說我們早晨大約在八點左右喫飯,七點到八點,這個時候喫飯,不要等到九點、十點再喫,九點十點再喫,你喫的算中午飯呢,還是算早晨飯呢?

說早晨飯晚了,說中午飯早了,所以說喫飯要準時,相對來講比較能夠行得通。

下一句是“割不正,不食。”

朱熹註解說,肉切割的不方正的,不喫。

這句話就有點很費解,我們喫肉就喫肉就是了,爲什麼還非得講它要切割的正與不正呢?也太講究了吧!

當你有條件的時候一定要講究,因爲你講究和不講究,它是不一樣的,你胡亂把肉撕巴撕吧,和你正而八經的去認真去切割,是不一樣的,這裏面有一個故事。

”大家聽了這個故事以後,就對割不正不食有了一定的瞭解,覺得關鍵時刻還能救命,怎麼回事兒呢?大家來聽一聽。

在東漢時,有一個叫陸續的,陸陸續續的陸續,他被楚王英的謀反大案牽連,被抓在牢裏,十分危急。

他媽媽想去看她,但是進不去,也通不了消息。無奈就給他做了一頓飯,好言好語去和獄卒說,你看我兒子在牢裏面,我也撈不着見,你把我做的飯送給他,讓他嘗一嘗母親親自做的飯,對於自己來講也算盡了一份心了。

結果陸續看到了他母親送來的飯,立馬就痛哭流淚,說媽媽來看我了,可是我卻不能和他相見。主審官知道以後大怒,認爲是有人通消息,否則他怎麼知道媽媽來了呢?

這個時候,陸續就解釋說,我媽媽切蔥,總是方方正正切蔥,每一根兒都是一寸長,就是這件事都載入史冊。

主審官聽了,仔細一琢磨說,這家人不錯呀,肉都切得那麼方正,蔥都切得那麼規整,一寸長,都是有規矩的人,那麼有規矩的人,他怎麼能夠做惡事呢?他做人一定也很規矩!

這樣他跟謀反的案子應該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就上書給漢光武帝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就把他赦免了,放回了家,只是要求終生不讓他去當官了,保了一命。

大家看到了沒有,看起來是小節,好像不重要,但是關鍵時候就這一個細節,他就知道是他母親給他做的飯,結果就感動了主審官,感動了東漢開國皇帝,就把他放了,救了他一命。有句話說:細節決定成敗!這不是胡說的。

細節見一個人的人品。我們平時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背後都有着自己的原則立場在裏面。

下一句是“不得其醬,不食”,也就是說,不同的食物蘸不同的醬,沒有相配的醬,不喫。

這一條,其實說起來也挺奇怪的。過去有多少醬呢?不同的食物真的有不同的醬嗎?沒有相配的醬就不喫嗎?

這個它既然記載在論語裏面,一定有其道理。我們真的是不能小瞧古人,就像天文曆法似的,夏朝的時候,天文曆法就已經很完善了,而那個時候甚至連文字都沒有。都是甲骨文什麼之類的,他都能做出來。那我們普通喫的醬,我想也是有可能的。

孔子那個年代的醬,可能就像我們現在做的鹹菜似的,品種豐富,各種各樣的,什麼樣的東西配什麼,有講究的,不配的就不喫,也是有道理的。

再下一句,“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就是雖然有的時候,肉很多,足夠你喫的,但是喫飯也要以穀物爲主,就是以主食爲主,不能讓喫肉的量超過穀物的量。

這句話大家知道嗎?在過去那個年代啊,整體來講食物不豐富的情況下,肉是很難得的,你們普通年輕人可能沒有過過苦日子,就像我啊,舒妍啊,甚至更就是大一點的,或者比我們小一點的都過過苦日子,一年到頭吃不了兩回肉。

一旦要有肉了,那恨不得光喫肉,不喫飯了,因爲饞,因爲新鮮,太好吃了。

但是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會受到教育,說喫飯一定以主食爲主,喫肉爲輔。菜不能超過飯,多喫飯少喫菜,菜是助我們喫飯的,不是爲主的,這是禮儀,也是規矩。

如果一個人光喫菜不喫飯的話,那是要被別人看笑話的。在自己家裏那還好說,你要出門老是喫菜不喫飯,眼只盯着菜,喫起來沒完,會被別人看不起,說你這個人沒教養,八輩子沒喫過肉,是很丟人的事情。

當然啦,現在就不一樣了,現在像我去參加瘦身營,老師就教導要多喫肉,肉是指的是牛肉羊肉,不喫豬肉,不喫動物的內臟,多喫魚蝦蛋,喫這個蔬菜,比如說各種青菜,菠菜啊芹菜啊等等。主食要少喫,那是年代不同了。

此一時彼一時也,但當時確實是有這樣的講究的。

“唯酒無量,不及亂”,這裏要好好的說道說道,大家知道喝酒是一種社交禮儀,既然在一起喝酒,要麼就是親人聚會,要麼就是商務宴請,目的是爲了交流感情,是爲了開心,是爲了快樂。

因此他沒有肉和飯那麼講究,並且由於人個體不同,差異很大,有的人就是滴酒不能沾,喝了一滴酒或者一兩酒就醉了,那有的人就酒量很大。比如說孔子的量就很大,他身高體壯,酒量就比較大。

所以人與人不同,我們對酒上不做太多要求,但是有一個原則是什麼呢?就是不能讓自己因爲喝酒就亂了心性。亂說亂動,亂了血氣那就不行了。

比如說喝酒喝多了喝斷片了,喝酒喝多喝吐了,喝酒喝多罵街了,喝酒喝多不認人了,喝酒喝多了就胡言亂語了,就如何如何了,這是不行的。

以不喝多爲原則,不傷身爲原則,以不亂性爲原則。

“沽酒市脯,不食。”沽和市,其實都是買的意思。從街上買來的酒或者買來的乾肉都不放心就不喫,其實這裏說的是孔子很講究衛生,對於自己不放心的食品他是不喫的。

當然在現在這個年代,你不從街上買酒,自己釀嗎?什麼東西你都自己做嗎?也不現實!所以這樣的話,我們就要去儘量上超市買那種比較放心的,或者說我們看着確實比較衛生的地方去喫飯。不要不管到什麼地方,拿起來就喫,喫壞肚子,可沒有人管你。

最後一句是:“不撤姜食,不多食。”姜這個東西,在古代認爲是能夠通神明,除穢惡的。會是污穢的穢。所以不管喫什麼都放上姜。像我們現在做菜,調料除了油以外,我們還會放蔥、放姜、放花椒、放胡椒、放姜,是一種調料,讓這個菜出味兒。但是它畢竟是調料,再好喫也不能多,喫喫多了就不好了,所以說不多喫。

這樣就把這一章講完了。大家肯定會說,孔老夫子,你也太講究了吧!怎麼那麼多事事啊!

事實上,你會發現現在這個社會,物質生活比較豐富了,我們不缺穿的了,不缺喫的了,這些講究的人,他還真的很講究,講究的程度不亞於孔子。

這樣要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喫得好,飲食有助於我們健康,孔老夫子能活到70多歲就與他注意日常飲食衛生有關係,如果他山喫海喝的,胡喫八喝的,沒有點講究,有點原則,我相信在那個年代,他根本活不到那麼大歲數。

那我參加瘦身營,我剛纔說了,老師對飲食這一塊要求也非常嚴格,比如說,老師要求,你買肉要上超市買好牛肉,買醬油要買有機醬油,有機醬油好幾十塊錢一斤。買菜要買新鮮的,主食要喫少量,是一個道理。

總而言之,孔老夫子在2500年前就給我們定下了關於飲食的基本原則。到今天來講,大家仔細瞅一瞅,也會發現都不過時。所以我們要在飲食上也要多加註意。不要嫌規矩多,規矩是保護我們的,不是約束我們的,大家要記住。

好了,這一章就到這裏啦,感謝大家的聆聽。

明天早晨六點半,我們繼續聆聽關於祭。昨天我們說了齋,我們繼續說祭。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具體什麼意思呢?我們明天再相約在這裏,一起好好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