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一個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我自己行而非你行)把事情做好,用咱們通常的大白話說就是,“我能行!”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養育孩子的兩個關鍵點:一,孩子的願望得以實現,他的生能量會增強;願望破滅,死能量會增強;二,孩子的願望,最好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實現,這樣就可以增強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等大人幫他,那就會破壞他的自我效能感。

第二點很重要,但不能走極端。這時父母要給孩子提供抱持性環境,孩子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他;孩子遭遇挫敗時,支持他;讓孩子的正能量和負能量,也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關係中得以流動。

孩子越小,越是培養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越小的孩子,面臨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敗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義,現實意義有時沒那麼大。

例如中小學教育,那些小考試的成敗,沒有太大的現實意義,把它們當做一個練習就好了。但很多家長通常的做法是硬要從娃娃抓起,結果弄得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像打生死之戰一樣了,甚至是從幼兒園開始。

孩子遇到挫敗時,他們更容易產生挫敗感。但如果他們發現,自己信賴的父母,還穩穩地在身邊,他們並沒有被摧毀。孩子的挫敗感就會被托住,他們會重新振作起來,這其實靠的是父母的力量。

當然,父母主要就是起了一個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這個任務,那麼當意願完成時,孩子會覺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

但總體上,在孩子力所能及的範圍,試着讓他們通過自己的能力實現自己的願望,管好自己的事情,那都會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結果是,他們在那些看起來很小的事上,錘鍊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了以後那些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挑戰時,他們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撐,去化解各種挫敗,實現自己的意願。


有人覺得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太差,那聯繫《微習慣》,先從小的挑戰做起

一天一個俯臥撐,一天兩頁書,一天50個字等的微不足道的開始,毫不費力的持續,最後就是不知不覺得建立了“自我效能感”。

當然,任何成長都是反人性的,越有用的事情,做起來越不舒服。這就是人性的弱點。對此王陽明和曾國藩都主張:咬牙做去

例如我的:每天看/聽得到,每天日更,每天爭取走一萬步,陪伴好孩子,把時間拉向自己這邊。

我簡單來說,

自我效能感是將心中任何一個美好的“我能”變成實際行動和長期執行的過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