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看戲

新搭的戲臺,搭在池塘上面,池塘前是一大片平坦的水泥地,平時這塊空地是用來曬穀的,今晚成了戲場。那戲臺是用粗大的竹子搭建而成,用專用布料嚴實地圍成了一個獨立空間,再用布簾分割成後臺、前臺和側面。前臺是演員們表演的場地,後臺是演員們化妝、換裝等的活動場所,右側面卻是演出樂隊的場所,從臺下望上右側的後臺,只望到一臺揚琴,垂下來的布簾遮住了一大半,讓人望不到表演者的臉龐,隨着演奏者手一揚一揮間,悠揚的音樂源源不斷地流出。哦,那洪亮些的音樂來自於鑼鼓與鐃鈸,沒想到鑼鼓、鐃鈸與揚琴也能這麼合拍。隨着鑼鼓、鐃鈸的響起,人們紛紛從家裏趕來,臺下看戲的人漸漸多了。

有一米高的戲臺,讓臺下坐着的觀衆有種仰望戲臺的感覺。臺上,一層層的布簾,有紅色的、深綠色的。臺下,觀衆席的上空,許許多多的小彩旗隨風飄揚。經用心裝扮過的戲場,這裏的一切看起來,瀰漫着一股喜氣,一派生機。整個戲臺內外燈火通明,亮如白晝。隨着鑼鼓、鐃鈸的響起,那排排椅子漸漸坐了人。沉寂已久的鄉下,因這場戲變得熱鬧非凡。

音樂起,臺上的演員和着樂曲,水袖起落間已成一段戲;就着曲調,隨口而出的戲文,輕易間成就一段妙曲。今晚演的是白字戲《錢文龍中元》,聽着熟悉的方言,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聽着親切的方言,經演員的口中所唱、所念後變得曼妙,覺得這裏的一切真奇妙。據說,白字戲是海豐縣的傳統戲劇,歷史悠久。白字戲是結合當地方言的民間藝術,記載着歷代海陸豐鄉民的生活方式與文化思維模式,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2006年,白字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晚,我們在這裏感受白字戲這項國家級的文化遺產,今晚註定是個難忘的夜晚。

臺上的背景,月亮又圓又大又明淨,江水被燈光一照更是波光粼粼,江邊的小草青翠可人,這些背景活靈活現,讓人驚歎。駐足看了一會兒,妯娌說,沒想到,如今鄉下的戲劇檔次也高了。你看,演員們聲情並茂,唱功了得,那戲服件件都是嶄新的,舞臺的背景特別新穎,最特別的還是那電子字幕。是呀,有了這電子字幕讓不常看戲的人們更能瞭解戲本的內容,更能輕易地融入到戲中。今日所見,讓我們明白到,隨着社會的發展,也讓本地的戲曲跟着與時俱進,有着一些可喜的變化。

看着,臺下一排排原本空着的椅子,此時此刻,都坐滿了人,晚到的人們,或站或蹲,見到這樣的場景,頗意外。曾經以爲,這樣的老戲,只有長者,才喜歡看,總以爲這樣的老戲,演員的衣服殘舊,裝備落後。原來,在我們意識中有一些偏見存在。

今晚的觀衆,男女老幼,無論是否有座位,都認真的聽着曲,專注地盯着臺上的表演。唯有兩歲的小兒,見到這樣的場景,興奮異常,不斷穿梭於各排椅子間,他跑我追,被捉到了,他那爽脆開懷的笑聲響徹全場。抱着他,又掙扎着要下去,腳一踩地又立即跑開。見人追着,他更開心,就這樣樂此不疲,嬉戲其間。場中剛好有一空位,又一次抱着他,坐在椅子上看戲,此時,臺上的戲已轉爲武戲,幾人在臺上一來一往比着招式,踩着鼓點聲,各自進入扮演的角色,場面緊張又熱烈。小兒立刻安靜下來,像個小戲迷,專注地盯着臺上。因太靠近音響,那鑼鼓聲音特別洪亮、刺耳。而這一切,卻影響不到小兒。他這樣的表現,令我意外。讓我想起,孩提時的我。

孩提時,我也是忠實的小戲迷。大姐的夫家在霞埔,在當年霞埔是有錢的大鄉里,經常做戲。每次做戲,大姐必叫我去。因此,每晚臺下人山人海的觀衆中必定有我,每次臺上一出精彩的武戲,一句美妙的戲文,引得臺下掌聲、喝彩聲陣陣,臺上臺下一樣的熱鬧非凡。我不知當時的我是否看得懂臺上所演的戲文,但每次的掌聲、喝彩聲我總沒落下,或許,是那種歡樂、熱烈的氛圍感染着我。那些年,每晚必看到困得快睡着才肯回,印象中,走在回家的路上是半眯着眼睛,打着盹,至今還記得,是在那樣的狀態下走路回家的。

或許,戲曲的魅力是無窮的,也是經久不衰的,一接觸就輕易地抓住了觀衆的心。曾經的我,如今的小兒,今晚許許多多男女老幼的觀衆,就是最好的例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