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孩子》——那些過往都成了故事

對我來說,北京是個陌生而熟悉的城市,我不是北京人,但是仔細想想,和它的緣分好像從小時候就開始了,後來離開,回去,再離開,再回去,真有點兒“所謂命運”的意思。

這個城市懷抱着許多人的夢想,打擊許多人的自信,包容所有人的迷茫。地鐵是真的沒有盡頭。

還有一個北京,都在北京人的故事裏。北京人講北京,也許會看到一個不太一樣的四九城兒。這是幾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孩子的故事,這本書裏有北京的煙火氣,他們在衚衕兒裏告訴你,這兒是他們長大的地方,這纔是北京。


馬頔唱火了《南山南》,但是他自己很少聽,他名字也沒法兒組詞。

李曉夢只想要瀟灑酣暢的一生。

張承除了《餘罪》還有他的音樂。

喫滷煮“少爺”一碗滷煮,聽他講講喜歡過的姑娘。

馮褲子說聽北京人說話是一種奢侈,“二八”擱過去一般人置辦不起。

郭思遙是一個三張兒多的北京孩子。

道士張三牧曾經失去和揮霍,憤怒並癲狂,但他慶幸沒讓無辜的人失望過,自己還是這個操行。

好面兒,沒溜兒,局氣,嘴碎,話太密,認死理兒,特隨性。這就是他們,但是就像老郭說的,記住,漫無目的不是虛無縹緲。所以你看,他們也活得特明白。



這是一羣北京孩子的故事。這兒是他們長大的地方,關於青春,關於回憶,關於北京。他們“沒有自命不凡,也不會自甘墮落。”

“我意識到,我們所寫下的,終究只是故事,是往復的悲歡,是不可複製的透徹與開脫。自此往後,每一個故事的主人公,將開始一段難以自持的冒險。

我追在他們的屁股後面,叫他們回頭,向彼此道一聲好運。”

在最後的的最後,發現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我的。

有一天,我會在這裏寫下我自己的故事,好好看看在往復的悲歡裏,自己成了什麼樣子。我想回頭看看那個倔強的小女孩兒。

今年錯過了北京的初雪,幸運的是讀到了這本書。我不確定有一天會不會真的徹底留在北京,但可以確定的是,我一定會回去。

後來,那些四九城裏的孩子都長大了,真長大了嗎?好像沒有,他們永遠是北京孩子。北京也還是那個北京。我們在時光裏越走越遠,但總有一些什麼留了下來。

寫下這些的時候,我沒聽馬頔的《南山南》,選的《是首俗歌》,我也沒聽龍井的《歸》,響起的是《這兒,北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