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課評課|淺談課內自讀課

觀課評課|淺談課內自讀課

——由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爲例

文|張愛敏

今天,長垣市第二屆中學語文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如期舉行。

初中語文觀摩課是兩節《昆明的雨》同課異構,高中語文是一節關於《論語》整本書閱讀。

三位老師的語文素養有目共睹,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課堂的教學設計,都能做到依體而教,有紮實的教學基本功。

作爲一位觀課者,我們要善於學會課堂觀察,不僅要觀察教師的教,還要關注學生的學,學生的收穫纔是評價課堂是否有效的關鍵所在。

作爲一位評課者,我們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善於分析問題,引領觀課者反思教學。同時,要圍繞部編本教材的編排體系,去審視一節課,從而引領教師轉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學水平。

但每一節課都是遺憾的藝術。作爲一位觀課者,我們開展聽評課的目的就是“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發現問題,轉變理念,改進教學;發現亮點,相互借鑑,學習優化,共同提升。這是我們開展觀摩研討活動的根本宗旨。

下面,以《昆明的雨》爲例,淺談一下課內自讀課的教學。


01

明確部編語文教材的“雙線(人文主題和語文素養)”組織單元結構與“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系。

明確“教讀”“自讀”“課外自讀”三種課型的區別,運用好教材的“助學系統”,不混淆,不敷衍,真正讓學“法”舉一,讓“用”法反三,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明確課內自讀課教學設計三原則:一是單元整體意識。力求體現以課文爲載體,以方法爲引領,以訓練爲主線,真正實現由教讀到自讀;二是取捨意識。有舍纔有得,要敢於刪繁就簡,重在引領學生“用法”,真正落實一課一得。三是主體意識。要敢於放手,相信相信的力量。給學生留有足夠時空,真正落實自讀自悟。


02

再來審視兩節《昆明的雨》觀摩課,疑問自然而然:雖然兩位老師都能做到依體而教,但是否體現了課內自讀課型的本質呢?

兩位老師的教學設計是明晰的,在方式方法上也均採用圈點批註,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讀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但在課堂行走中,卻漸漸偏離軌道,不是“引”學生欣賞,而是“牽”學生趕路,總是不由自主地代學生思考,代學生解答,代學生小結。於是,學生氣喘吁吁,老師口乾舌燥。課內自讀課,教師要做的工作是導讀導學,不是講解。

再回眸課堂教學梯度,一節課下來,兩位老師帶學生所解決的不是“未知”,而依然停留在“已知”層面。課內自讀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實施導學,所以依然要關注學情,要有所作爲,特別是問題設計,甚至比教讀課更要重視學生的思維。


03

課內自讀的《昆明的雨》該怎麼上?

請閉上眼睛,深呼吸,在慢慢地吸氣,呼氣中,讓我們的心靜下心來,再靜下來。然後放飛思緒,漫步文本,傾聽汪曾祺先生平淡而有味的語言……耳畔是滴答滴答的雨聲,眼前是肥大的仙人掌,好喫與不太好喫的菌子,火炭般的楊梅,帶着雨珠的緬桂花,還有賣楊梅的苗族女孩兒,賣緬桂花的房東母女。更有蓮花池邊酒店裏與友人的小酌……就這樣,一切都氤氳在這“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昆明的雨中, 一切都是美的,那景物,那滋味,那人情,那氛圍……於是,我們觸摸到一顆童心、一抹柔情、一份感恩……這都源於昆明的雨喲!

汪曾祺先生說他想把生活中真實的東西、美好的東西、人的美、人的詩意告訴人們,使人們的心靈得到滋潤,增強對生活的信心、信念。

《昆明的雨》不就是這樣一篇充滿美感和詩意的作品。汪曾祺先生把自己對昆明生活的喜愛與想念寄予那些景,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情……看似生活瑣細,雖是信筆所至,但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平淡自然,卻又饒有趣味。

信馬由繮之中,當一種意念盤旋往復揮之不去時,請睜開眼睛,這個靈感也許就是本文最有價值的教學內容。

再審視我們的學生,大膽放手,敢於嘗試,我們會發現雨季之景、人、物、情,學生完全可以自達。學生能自達的堅決不教,學生不能自達,但教師教了依然不能達標,也不涉及。

課內自讀課,教師該出手時纔出手,“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因此,學會科學解讀文本,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設置貼切的導讀問題尤爲關鍵。


04

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善於對教材進行刪改、加工、整合,爲之所用。

如要體悟“形散神聚”之散文特點,可以採用文中選“文”法,即從“閱讀”出發,請學生自己進行“文中選文”的活動,從“變形文”出發指導學生體悟散文特點,即從“寫作”的角度進行分析。

《昆明的雨》之“節選”:

寧坤要我給他畫一張畫,要有昆明的特點。
我想念昆明的雨。
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
我的那張畫是寫實的。我確實親眼看見過倒掛着還能開花的仙人掌。
昆明菌子極多。
雨季的果子,是楊梅。賣楊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昆明的楊梅很大……。
雨季的花是緬桂花。……帶着雨珠的緬桂花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思鄉。
雨,有時是會引起人一點淡淡的鄉愁的。
我想念昆明的雨。

點撥:

作者寫昆明的雨,爲什麼寫了很多跟雨無關的事物?

追問:真的無關嗎?請思考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景和事?試一試,概括時能不能加上“雨”  字 。

(看似……其實……如《春》,散文特點“形散神聚”一目瞭然,躍然紙上。)

如體悟《昆明的雨》之語言“淡而有味”:

示範:還有一種菌子,中看不中喫,叫雞油菌。……滴溜兒圓,顏色淺黃,恰似雞油一樣。

【“中看不中喫”語言通俗易懂,“滴溜兒圓”口語化,活潑而富有情味。】

1.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喫。(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喫。或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鮮、香,很好喫。)

(思考:品一品,表達效果一樣嗎?爲什麼?)

2.有一種菌子,中喫不中看,叫做乾巴菌。……這東西也能喫?!顏色深褐帶綠,有點兒像一堆半乾的牛肺或一個被踩破了的馬蜂窩。裏頭還有許多草莖、松毛,亂七八糟。可是,下點功夫,把草莖松毛擇淨,撕成蟹腿肉粗細的絲,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會使你張目結舌這東西這麼好喫?!

(點撥:讀一讀,品析加粗詞句的意蘊,再關注一下標點符號。)

鏈接:

散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1.樸素自然美:口語化,富有方言色彩,樸素無華,親切感人。
2.含蓄美:含義豐富深刻,富有哲理,給人啓迪。
3.音樂美:(運用疊詞,句式上整句爲主或整散結合)節奏明快,音節和諧,富有韻律,給人以音樂美。
4.繪畫美:(多種修辭,多角度寫景)畫面感強,具有詩情畫意。
5.典雅美:(文言詞語多,多引用或化用古詩詞)語言典雅,圍文采斐然。
6.詼諧美:語言幽默風趣。

(小組品讀,探究,分享。追問:還有類似的語段嗎?找出來,讀給同桌聽。)

這樣,汪曾祺“淡而有味”語言特色是不是就自然沉潛其中了。

再如,還可以採用預習質疑法設計導讀課:

1.作者寫昆明的雨,爲什麼寫了很多跟雨無關的事物?(真的無關嗎?請思考文章主要寫了哪些景和事?試一試,概括時能不能加上“雨”  字 。)
(看似……其實……如《春》)
2.爲什麼作者不直接寫昆明的雨?
(形象具體,便於傳達作者的獨特感受。)
3.  昆明雨季的景、事觸發了作者怎樣的感受,以至於作者四十年後還想念昆明的雨。
(勾畫表現力的詞語,批註)
4.文章爲什麼要描述給寧坤的畫?
5.作者的鄉愁是怎樣表現的?

總之,課內自讀課要將本單元教讀課文學習中所習得的閱讀之“法”,踐行其中。要善於依據課內自讀的“助讀系統”,以“旁批”“閱讀提示”爲抓手,力求體現以課文爲載體,以方法爲引領,以訓練爲主線,簡化教學環節,巧妙的設計自讀問題,巧妙的使用自讀卡和小組合作學習單,真正實現課內自讀課的功用,提高自讀課文教學的有效性,延伸學習過程,拓寬文本視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