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乎不交朋友了,現有的也不聯繫,這樣好嗎?

這樣真的無所謂好和不好呢。

其實,我看交友這個事兒類似讀書,讀書是個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的過程,交友當然就是由少到多,再由多到少的經過。

從自然情況來看,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一個過程。如果你要問一個人,真正的朋友是什麼?恐怕大多人會回答不上來呢,因爲很多人壓根兒並沒有思考這件事兒。

在普通人而言,大部分朋友,也就是因爲親屬、鄰里、同學、同事或者有某種同一愛好興趣而走到一起來的人,只能說關係不錯,事實卻稱不上什麼真正的朋友。

當然還有一點,每個人對朋友的內涵和界定肯定不一致。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情況:人家認爲你應該是自己的朋友,你卻覺着你們只是個熟人關係。

可以這樣說,人生在世,每個熟人都應該是自己看待世界的一扇窗戶。當然,別樣的窗戶別樣的情趣,雷同的窗戶,類似的俗氣。

這也難免,人喫五穀雜糧,人有衣食住行,還有婚喪嫁娶,免不了和別人打交道。

當一個人從孩童時代走向社會,避免不了和別人的交道。所以,那是個爲朋好友逐漸增加的必然過程,而中年以後,塵世浸染,漸覺厭煩,當然也就少有了交友的衝動和機會。

所以,我們不能截然說出交友是好還是不好。更不能說交友或者不交友的人誰更內心強大。因爲一個人的意義所在,並不取決於你是獨善其身還是兼及天下。

輿論往往是最俗氣的東西,有些年代人們倡導融入社會,廣交良友,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不能說不是交友的益處。而現在的一邊倒好像又成了交友是件很媚俗和低端的事兒。

彷彿獨立的人格都屬於特立獨行、孤高冷傲一族。於是,有人本身如此,無可厚非;有人學瞭如此,反倒孤寂了自己於社會之外。

雖然沒有任何人能有左右另一個人的交友觀念,有的人就是寬泛:放到籃子裏的都是菜,喫喝過兩次的就是友。有的人卻很苛刻,交友主張少而精。現實卻是,我們生活在社會上,少不了三朋四友。

我倒提倡這樣的觀念,人與人應該包容,但不牽制。

一個人的高度高與低,不在乎他到底是否交友,而在於他對別人的包容度,熟人也好、朋友也好。因爲本身人人都是利弊共存,好壞兼有的。

不倡導爲交友而交友,畢竟社會進步了、網絡發達了,人們的生活事件大都可以通過網絡預約、付費上門來解決。所以,交友更成了人們精神層面的一件事兒。

關於交友,來者不拒,無則不交。這是我目前的觀點,人與人之間完全可以求大同而存小異。如果不能,寧缺毋濫。因爲時間對一個人來說,應該是最珍貴的資源吧。

如果整日間逗留於酒場的觥籌交錯,糾結於熟人間的猜測和做戲,寧肯沒有朋友。因爲不願意違背內心而苟且於表面的一團和氣。

很多人對交友的失望源於對生活環境的厭惡,所以,一個人只有站得更高、走得更遠,自身更有價值,才能交到更加默契而有共同價值觀的朋友。

而天生不愛交友或者交友障礙的人,少之又少。所以,與其低端的社交倒不如自身的完滿更加有意義。

作者阿尚青子

圖片源於電影《遺願清單》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