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II風雨歲月(145): 提前備料

李家窯農業生產合作社試辦成功,在全縣得到了推廣,左鄰右舍的村子都紛紛趕來學習經驗。那段時間,李寶才從早忙到晚,帶着外來的人員參觀土地、圈舍、農具庫,還要專門介紹經驗,他成了鄉里鄉外的大名人。

就在他忙碌地接待參觀人員的時候,收到了張文義的來信,他迫不及待地打開信封,一字一句地讀了起來。信中,張文義對他們取得的成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重點提到來年修渠的事情。張文義在信中寫到:“合作社的改造完成後,除了組織好正常的生產之外,你們的主要工作就是修渠引水。趁着農閒的時候,早點備料,比如石頭、沙子等等。關於水泥的事,縣委原則上同意你們提的6噸的計劃,已經安排供銷社去聯繫辦理。你們在收到水泥時,務必存放好,一定不能受潮,等用的時候再拉到現場……”

看完了張文義的信後,李寶才覺得張文義就像一位大哥一樣,事無鉅細地替李家窯操着心。他想:“生產資料已經集中在一起了,接下來就是秋翻的事,之後就進入了農閒的時候。就像張文義說的那樣,趁着農閒之時,組織社員把修渠的石頭和沙子先備好,如果能夠把水渠基礎挖出來就更好了……”想到這裏,他的心裏一陣熱血沸騰。

他立即組織管委會的成員到學校裏去開會,把這些想法儘快與大家達成共識。自從借用了學校的校舍後,管委會的事都在這裏研究決定,社員們一發現他們往學校裏去,就盼望着有什麼好消息出來。

李寶才把自己的想法給幾位委員進行了說明,經過大家的討論後,都覺得他的這些想法非常在理,凡事就應該往前趕。於是,管委會決定,秋翻一結束,就開始拉石頭和沙子。

李寶才說:“現在就不好把任務再分配到各家各戶了,由咱們合作社統一調度,幾個人一輛車,每天要拉幾趟,以及每車拉多少等等,都要有個詳細的計劃,要不就會影響進度。”王海全知道這些話都是在說給他聽,在秋翻結束之前,他必須拿出個詳細的計劃了。

秋翻說幹就幹,一開始社裏就安排很周密,翻地的翻地,打土塊的打土塊,所有的耕畜都出動了,再也不需要找人去搭夥了,讓社員們感覺方便多了。至11月底,就順利完成了秋翻的任務。

按照計劃,就要開始修渠的備料工作,但社員們建議還是休息幾天再幹,李寶才覺得也很有道理,勞逸結合,讓大家也有個喘息的機會,弦繃得緊了容易斷。

社員們休息了三天,王海全就組織着拉石頭和沙子了。王海全根據樣板渠,早就算好了每米渠的石頭和沙子的用量,所以,在拉運組織方面也更加得心應手。

一個寒風凜冽的早晨,大隊人馬一起湧向大沙河懸崖坡處,王海全做了簡單的要求後,大家就開始撿石頭。頓時,石頭的碰撞聲,嘈雜的說話聲,牲畜的嘶叫聲,大沙河裏像沸騰了一樣熱鬧。

李寶才早早地就來到懸崖坡,對這裏的石頭進行了一次認真的估算。他發現,就是把懸崖坡石頭全部拉完恐怕還不夠用,還得往下再找,但着並不是問題,偌大的沙河,找石頭還是挺容易的。

就在他思考的時候,張皮匠趕着馬車過來了,正好停在他跟前。他說:“皮匠,你親自趕車過來啊!”

“是啊!趕了這麼多年車,還是捨不得丟下。海全在找趕車的人時,我第一個報的名。”

“好啊!咱們合作社就需要像你這樣積極主動擋事的人!”

“趕車,也不過是個自己的愛好,哪有你主任說的那樣高大?”張皮匠不好意思地說道。

李寶才漸漸地發現,張皮匠從管委會辭職後,表現得越來越好,不但關心集體,而且跟社員們相處得也很融洽。他深深地體會到:其實,人活着解脫比執着更重要,看清了生活苦依然熱愛生活,就是最好的歸宿。

浩浩蕩蕩的車隊向着水源方向前進,一路上大家有說有笑。從水源上開始,沿着挑開的土渠,一堆一堆的石頭像小山一樣,不斷地向水井延伸,車子在荒蕪的土上硬是壓出了一條路來。

就在社員們熱火朝天地拉運石頭、沙子的時候,一輛大卡車停在了學校操場上,滿載着一車水泥,孩子們早就把這個“龐然大物”圍了個圈。司機從車上跳下來,對着一個孩子說:“合作社的李主任在哪?幫忙去喊一下。”

孩子說:“他不再家,去拉石頭了。”說着,指向下莊井的方向。

司機自言自語地說:“那怎麼辦?得趕快把水泥卸掉,我還要返回去。”

他對一個大點孩子說:“你能不能帶我去找一下李主任?”

孩子看了看他,說:“走就走。”幾個孩子帶着司機來到大沙河裏,社員們正在撿石頭。

他走到王四跟前問道:“師傅,哪位是李主任?”

王四擡頭看了一眼,說:“什麼事?他不再這裏。”

“我是給你們送水泥來的,得儘快卸下來,我還要趕回去呢。”

“這個,得等這一車上去時給他帶個話。”

“得多長時間?”

“也得一個多小時吧,就不知道他走到那了?”正說着,王四看到張皮匠趕着車從轉彎大坡上下來,“李主任來了,那個馬車後面的就是。”司機趕緊往馬車駛來的方向走。

見了李寶才,司機說:“您是李寶才主任嗎?我是給你們送水泥的王大志,您現在就安排人把水泥卸下來,我還要趕回去。”

李寶才一聽是送水泥的,高興的說:“那太感謝您了,我這就安排。”他立即讓大家停下撿石頭,都去學校操場卸水泥。

張文義曾經在信中交代過,水泥不能受潮,得放到一個房子裏,但合作社剛起步,沒有合適的房子,只好又借用了一間學校的房子把水泥放下。

不到一週的時間,拉運石頭、沙子的任務就全部完成了。李寶纔想,雖然過幾天就要立冬了,但土地凍結還有一段時間,還能趕着修水渠基礎,能幹多少就幹多少,來年的負擔就會輕些。

緊接着,社員們又投入了修水渠基礎。雖說都是挖土渠,但水渠基礎的倒梯形形狀,以及嚴格的尺寸,就讓社員們很頭疼。爲了保證質量,李寶才知道李高陽有砌石頭的技術,就安排他對30名社員進行了培訓,然後領着大家一起幹。

在李寶才的眼裏,方法對了就是效率。經過培訓後的社員,再加上有李高陽的指導,修出的水渠幾乎沒有1米不合格。

�?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