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馬特們,去了哪裏?

1、

2013年12月,美國《外交政策》網站專門發表了名爲《名利失敗》的評論文章,對“殺馬特”現象所折射的中國階層分化的問題進行了分析。

認爲“殺馬特”羣體是“中國移民大潮和國家階層區分擴大的副產品”,是“迷失在中國城市化大潮中的年輕移民”對城市所產生的“集體疏離感”下的一種亞文化現象。

互聯網上,多數網民對“殺馬特”都持負面評價,把其當成是“土氣”“粗俗”“叛逆”等的代名詞。那麼,我們到底應該如何認識“殺馬特”現象?

作爲一個不被主流文化認同的亞文化羣體有哪些基本特徵?

從字面上看,“殺馬特”是從英文 “smart”音譯而來,本是表達“聰明、時尚、靈巧”之意,但在當下國內的語境中卻被用作形容這樣一羣人:

留着怪異髮型,穿着誇張,佩戴古怪,濃妝豔抹,氣質詭異,來自農村或城鄉結合部的 90後青年,即新生代農民工。


根據2013年全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農民工總數近2.7 億。其中,1980年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爲12528萬人,佔外出農民工總體的46.6%。

據上文所述,"殺馬特"成員的來源多樣化,其中以"90後"進城務工青年爲主,他們被稱爲我國的"新生代農民工"

2、

2010年1月31日,在國務院發佈的文件《關於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窮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農民工"一詞。"

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那些仍然持有農民戶籍但在城市中異地就業,從事非農勞動的80後、90後農民工。”

與上一代農民工相比,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素質普遍得到了提升,他們對新生事物有很濃厚的興趣,對職業的期待較高,更追求物質和精神的享受,但工作耐受力普遍偏低。

對手機、互網等通訊技術的熟練掌握,使他們能夠快速適應城市生活。

他們渴望融入城市,追求城市的生活方式,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農民身份,在諾大的城市中尋得"一席之地"

"殺馬特"羣體無疑是新生代農民工叛逆形象的縮影,他們顛覆了大衆眼中的農民工形象。

"殺馬恃"羣體偏愛形狀各異、顏色鮮豔的髮型、園案怪異的塗鴉T恤、哈倫深檔褲及模仿韶體、人體骨骼等朋克風格的金屬飾物,這種搭配無疑是對傳統審美的極大挑戰。

但在這種奇裝異服的背後,展示出的是他們希冀擺脫上一代農民工衣衫濫樓形象的迫切如理,他們希望—種全新的形象示人,試圖改變大衆對農民工的刻板印象。

這些初進城市的"殺馬特",渴望擁有"城市人"的身份,希望被城市所接納

因此,出於模仿的必理,他們對自己所認爲的"城市人"形象進行了模仿。他們認爲要像城市人,就必須擺脫鄉村人的外表,模仿最不像鄉村人的"城市人",這也符合大多數對城市瞭解不深的鄉村人對城市的自我想象

3、

新生代農民工相較於上一代農民工更渴望融入城市生活,在當下他們主要面臨着三方面的城市化張力:

政策的“碎步化”與他們強烈的城市化渴望之間的張力;對城市化的嚮往與自身實現城市化的能力之間的張力;中央城市化政策與地方落實城市化措施之間的張力。 

長期處於這樣的張力之中,他們會在城市中建構出不同於主流的社會圈子。事實上,“殺馬特”羣體正是這樣一個圈子,他們是新生代農民工中積極反抗結構張力的具有主體現代性意識的那部分人羣。

“殺馬特”行爲的背後蘊含着他們“自下而上”的現代性謀劃。但這種謀劃又因其自身的侷限出現了偏差,受到了城市主流文化的排擠。

如此一來,他們既不能建構起對城市的社會認同,同時在認同上又難以迴歸農村,最終使得他們的社會認同出現內卷化,成了遊離於城鄉之間的“第四元”

2008年被認爲是殺馬特元年,殺馬特羣體是日本視覺系和歐美搖滾範兒的結合體。中國殺馬特文化發端於農村,追根溯源其並不完全屬於都市青年文化,而應該算是“鄉村風格”。

媒體普遍認爲的殺馬特鼻祖之一的羅福興,也是農村出身,依靠衣着怪異、髮色豔麗、髮型誇張的造型吸引粉絲和效仿者。

殺馬特文化的主要特徵:

一是身份層次。殺馬特青年羣體與都市青年有着明顯的區別,殺馬特青年多是當時農村、城鄉結合部、城鎮的90後青年,通常只接受過小學或中學教育,家境不算富裕,相對同齡人提前進入社會,從事着保安、理髮師、工人等職業,或是中專、職高學生,甚至是社會閒散人士。

二是生活品質。價格便宜且誇張另類、能博人眼球的地攤貨和山寨貨成爲大多數殺馬特的標配,他們在城市合租在城郊、民房甚至地下室,業餘活動場所則多是網吧、迪廳、路邊大排檔等。

三是個人喜好。他們有着自己的流行時尚,傷感、另類、怪異的網絡歌曲,誇張詭誕、標新立異的髮型和服飾,羣體隔離和認證身份的殺馬特語言,如 “聘夫”“本殺”“土渣”等。

殺馬特文化是當代都市青年文化中極端、畸形的產物,也是中國式亞文化中的典型。

4、

殺馬特青年誇張、怪誕的表達方式到現在也只是大家調侃和諷刺的話題,它始終不能被主流文化所接受,但它體現了21世紀初中國城市化進程高度發展。

在中國互聯網的逐普及、西方意識形態、中國傳統保守觀念、資本的助力等合力下,中國農村青年面對城市新變化的欣喜與狂妄,他們極度渴望能夠被城市接受、成爲城市一員的渴望及失敗後的迷惘。

殺馬特"現象依網絡而存,因此,網絡成爲"殺馬特"羣體的主要活動平臺,他們在網絡交流上花費的時間遠大於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的時間。

虛擬的網絡世界滿足了他們社交、情感的需要,甚至成爲他們理想的精神家園。

"殺馬特"羣體受文化水平和思想認知的限制,往往更加註重形式,追求"殺馬特"裝扮所帶來的視覺衝擊性。

認爲形式就是內容,膚淺就是深刻,不追求甚至規棄深層的精神內涵,可將其稱爲一種化深刻爲虛無的人生觀。

虛無人生觀是個體生存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人生觀決定着個人的人生目標、人生道路的方向及對待生活的態度。

因此,虛無的人生觀必然會導致個體在生活中表現出理解上困惑和行爲選擇中的彷惶,因而時常伴隨一種消極情緒。

如果任其蔓延,必將作爲一種社會負面情緒影響、加重人們的悲觀厭世情緒。

如若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個體和社會的發展就會偏離原有目標軌道,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

最後、

需要強調的是,"殺馬持"羣體所體現出的虛無人生觀與道家所崇尚的自然無爲是有明顯區別的。

道家崇尚自然,主張清靜無爲,反對鬥爭,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與自然和諧相處。雖然看似提倡"隱世"、"出世",但這種"出世"何嘗不是"入世"後的思考呢?

虛無人生觀顛覆了傳統,失去了對意義世界的探尋,失去了價值的依託,是一種根本的虛無主義。從根本上來說,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探尋等問題,只有迴歸生活,在生活實踐中才能夠找到確切的答案。

參考文獻:

【1】 邢媛,陳輝:《文化認同視域下“殺馬特”羣體城市融入維度及路徑研究》2015 年4月,晉中學院學報.

【2】張天潘.“殺馬特”:一個需要被瞭解的存在[J].南風窗, 2013(4).

【3】 張淑麗,張豔秋.透視“殺馬特”: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4】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2013 年我國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2013 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爲 26 894 萬人,其中 1980 年及以後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 12 528 萬 人,佔農民工總量的 46.6 %.

【5】 王春光. 新生代農村流動人口的社會認同與城鄉融合的關係[J].社會學研究,2001(3).

【6】 王春光.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進程及問題的社會學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7】被學界稱爲城鄉“第三元”的第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中的“殺馬特”羣體因其具有更突出的異質性特徵,所以一些學者稱其爲“第四元”。

【8】 羅蘭、周韌《當代都市青年亞文化:從殺馬特文化到戲精文化》

【9】張天潘:《“殺馬特”:一個需要被瞭解的存在》,《南風窗》2013年第4期

【10】 羅蘭、周韌《當代都市青年亞文化:從殺馬特文化到戲精文化》 

【11】張淑麗、張豔扶.透視"殺馬特"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報.

【12】 馬中紅主編.COSPLAY戲劇化的青春.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