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藉此小事體會這3點啓示

有句話說,“鞋子合適不合適,只有自己知道”。因此當有人說鞋子不合適不舒服,我們都是可以理解的,因爲這是特有的生理感受。

也好比,有人帶了假髮,說不舒服時候,你別管看着多麼好,也不要覺得奇怪,因爲這類似穿鞋子的感受,自己體會纔是最真切的。

這些小事情,看着不大,引發感受卻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由此也給了我們很多啓發。

比如,這些外加事物引發身體不舒服,進而導致心理難受,其實就是壓力源導致的壓力感,我們該如何應對這些外在事情呢,以及由此引發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呢?


一是,捨棄外在物品,恢復內心平靜。

人性是患得患失的,如何理解患得患失這個詞語呢。記得高中語文老師給了非常好的解釋,現在想來也是回味悠長:患得患失就是擔心得到又擔心失去。

好的外在東西,擔心失去好理解,何以擔心得到呢,這是有着深刻人性的。比如成功,這是我們希望的,不過未必真實希望得到,因爲得到成功意味着擔責任。

即便是錢財物品,也不是多多益善,因爲得到越多也意味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否則會是“德不配位”,承受不得。

因此,主動捨棄未必不是智慧,比如不合適的鞋子,不合適的髮飾,即便不合適有人也敝帚自珍,捨棄需要勇氣,纔是智慧。

當然,作爲壓力源的鞋子髮飾,折磨之痛就得捨棄,去掉壓力源是唯一有效方式,可是換成錢財物品乃至曾經滄海呢?


二是,尊重別人感受,訓練共情心理。

我們自己不舒服容易體會,換成別人一定隔着一層,未必就能共情到,不信看個例子。

有個年輕朋友分享自己故事,和女友去書店看書,自己津津有味發現好書很享受,這時候女友說自己頭暈,希望一起回去,不過他推說等會兒再等會兒,最後女友暈倒了,這才嚇壞了,忙乎開車去醫院。

後來,並不要緊,就是低血糖,歇一會就好了,不過這事兒倒是折射出來一個理兒:感受自己容易,感受別人很難。

換個說法,感受別人感受不是真的難,而是缺乏共情能力。

尊重別人感受,如同尊重別人鞋子不合適,髮飾不舒服,心理感受如同生理感受,並不矯情。

對策,就是那句:讀萬卷書,走萬里路,閱人無數,貴人相助,高人指路,終極目標是換位思考,共情人生。


三是,摒棄沉沒成本,嘗試重新開始。

有人說爲何投入感情的事情不容易放棄,用經濟學解釋很簡單,那就是不甘心沉沒成本的付出。

你付出越多的人事物,放棄也就意味着自我否定,這是痛苦的事情,爲此明知不可爲爲之,不可等還是等待。

經濟學說的沉沒成本,就是特指無效付出,或者說明知道沒有收益的付出,就要記作損失,明明白白告訴自己這是損失,記入賬目,失而不得,不要心存幻想。

可是,心理上的止損,談何容易哈!

不說情感這些東西,就是不合適的鞋子髮飾物品,假如價值不菲,也許會心疼不已。

這就涉及如何面對發生事情認知看法,原本去掉壓力源,恢復心情平靜,可是想到這些沉沒付出,又會出現負面感受,這就是那句著名的話語,“人不是被事件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件的看法所困擾”。

沉沒成本發生後,別猶豫,堅決捨棄摒棄掉,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生活本來就是試錯和向前,如此而已。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