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雜記(148)《教育的目的》摘錄3

11.教育的成就取決於對諸多可變因素的精妙的調整,因爲我們是在與人的思想打交道,而不是與沒有生命的物質打交道。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升其判斷力,鍛造其對複雜環境的掌控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特殊事例做出預見。(P-9)

【我們與活潑潑的生命打交道,就要摒棄那種強壓與灌輸,首要的就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們想學,願學。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用上一些小招數,故事啊,視頻啊,遊戲啊等,勾起學生的學習慾望,相對好實施。要讓學生有持續的求知慾,得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感受成長的樂趣。】

12.人的大腦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它是永恆活動着的,能對外部的刺激做出最精密的反應。你不能像對待工具一樣,把它磨鋒利了纔去使用它。(P-10)

【常聽人說“積懶成笨”,孩子成績不好,似乎是孩子的“懶”。多去和孩子們聊聊天,你會發現,沒有一個真正願意懶惰的孩子。他們的表現不好,是學習上真正的遇到了困難,尋找不到解決辦法,會感到自卑,覺得自己無能。用懶做藉口,寧願他人說自己懶,也不願意讓人說自己無能。當我們認爲他們是真的“懶”,就會把他們當做工具,給他們灌輸,逼着他們學習,效果真的微乎其微。凡事要找着深層根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13.不管學生對你的課程有什麼樣的興趣,這種興趣必須在此時此刻激發;不管你要加強學生的何種能力,這種能力必須在此時此刻得到練習;不管你想怎樣影響學生未來的精神世界,必須現在就去展示它。(p-11)

【教育就發生在此時此刻。教育需要對話,需要交往,需要陪伴,需要生命在場,需要立刻行動。今日看見歐提到的課堂“三感”:生命感,生髮感,生長感,頗有同感。這些天連續聽了很多青年教師的課,大家都很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有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的意識,都很關注以德育人的落實。但是,能夠眼裏有學生,躬身和孩子一起面對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隨時爲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的意識並不明顯。大家腦子裏想着的就是自己的顯性的教學目標,卻忽略了面前活生生的人。講解沒有問題,面向全體,影響全體纔好,如果只是老師講得漂亮,學生卻沒有受益,肯定不行;對話很好,只有老師與個別優生的對話,其餘學生卻無事可做就很麻煩。關注能力很好,但是能力不是靠講解練習提升的。真正的學習能力,恰恰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思考力和思維力。“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共識,而語文課的思維訓練,卻被很多人忽略了。】

14.對一般概念的理解,思考的習慣,思考的樂趣,不是任何形式的文字所能激發。所有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都知道,教育是一種需要在細節掌握上耐心耐心有耐心的過程,一分鐘又一分鐘,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反反覆覆,學習無捷徑。(P-12)

【蹲下身子,看見學生,以激情點燃熱愛,以行動帶領行動,讓學生領略思考的樂趣。學習有方法,無捷徑。既捨得下笨功夫,又能夠活學活用。陪着孩子,耐心,耐心,再耐心。孩子不是一天長大的,更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夠教育好的。面對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慢不得。及時看見,及時支持,及時解決。但是面對孩子的成長,急不得。必須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他們的成長。】

15.教育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藉助於樹木來認識森林。

【老師的眼裏既要有樹木,還要有森林,既要關注個別,個性,更要關注學生整體的發展,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其次,帶領學生認識樹木的過程中,描摹森林的樣子激發學生對森林的嚮往之情。再次,將“樹木”結構化。帶領學生走出紛亂的樹叢,去發現豐富的森林是有無數樹木組成。】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