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1)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代代相傳千古流芳。亙古華夏茫茫九州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它傳承着華夏的文明,訴說着歷代農耕者的艱辛與汗水。

兒童時期的我們,在家長和老師帶領下便吟詠和背誦這首古詩。使我們在孩童時期便知道,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田間勞作,汗珠滴入泥土。那時的我們小小年紀,頭腦裏便有了這麼一幅圖畫,經年長又年長也不曾抹去。

我們端起碗來喫飯的時候,稻米的香味撲面而來。可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都飽含着農耕者的辛勞和汗水啊!一首古詩寥寥數語,說的是耕者的艱辛,寓意卻是警示我們要珍惜再珍惜口中的每一粒糧食。

俗語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國家在計劃經濟時期,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普遍較低。人們購買喫穿用的生活必須品,一切憑票證供應。糧油更是嚴格管控的項目,憑糧票油票購買,連豆腐也要憑票購買。那時候就是有錢,也不是想買什麼就能買什麼的。

建國前,在艱苦卓絕的戰爭年代。紅軍長征的時候爬高山過草地,部隊人馬糧草缺乏,有過喫草根啃樹皮的艱苦經歷。在延安的時候,有一次喫飯,任弼時老用筷子老是劃那個碗邊的青菜葉子。

任弼時老劃了幾回卻劃不到萊葉,旁邊的同志看的着急了,告訴任老說,這是碗邊的畫畫呀!任弼時老的視力不好啊!他聽了苦笑着說道,哦!我還以爲是青菜葉子呢!一葉知秋,生活的艱辛食品的匱乏可見一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