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讀書是爲了不讓自己受限

讀書是爲了使自己不受侷限,寫文是爲了更加懂得自己。如果一個人讀的書越多越侷限自己,那麼只能說這書白讀了,或者只是一個書呆子。

昨晚有一個簡書朋友評論說我的那篇《孩子的叛逆是怎麼產生的》是抄襲周國平老師的,實在讓我受寵若驚了,我怎麼可能有周國平老師的水平,他是怎麼從我的文章裏看到周國平老師的痕跡的?換個角度想,周國平老師怎麼可能寫出我這麼低水平的文章?我看過周國平老師的書,但怎麼也想不起來,周國平老師也寫過類似的文章,可能我看他老人家的書還是太少了吧。

後來,我安靜地思考了很久,可能存在那種情況。我記得,我以前經常有些不經意的思想,開始沾沾自喜地以爲這是自己原創思想,後來讀到那些偉人的書的時候,才發現我的思想和那些偉人的思想不謀而合。甚至一度不要臉地認爲自己還有做偉人的潛質,那是以前不成熟的想法。現在倒覺得這很正常,任何一個時代,在歷史的長河裏,任何人都有可能接近或者悟到存在的相對真理,也許僅僅只需要靈光一閃而已。

不僅僅只是處在高空中的相對真理,包括一些人生道理,同樣是如此,我們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領悟,或者還在領悟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這世界的存在都是辯證的存在,如果以慣性思維看待這個世界,一方面說明你在侷限自己,另一方面,說明思維是僵化的,懶惰的。

其實我很擔心我自己的思維,因爲在我的腦子經常遊蕩着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成長是不是也是一種侷限,是從一種侷限到另一種侷限裏面,而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還在成長。”因此,我始終讓自己思維時刻保持一種開放的狀態,時刻保持一種反省的狀態,生怕一不小心就陷入了自我設置的陷阱裏面而不自知。

難道不是嗎?我們都在自己製造侷限,把自己侷限在侷限裏面,就是我們平常俗稱的安全區或者舒適區。就像我們讀一本書,似乎都想從書中找到與我們共鳴的地方,找到與我們思想相似的文字,除了這個別無所求,這樣的一種讀書,我覺得只是在強化我們侷限的壁壘,讓自己在固化裏築起銅牆鐵壁,沒有人進的去,自己也出不來。一個人如果失去了接收新事物,新東西的時候,也就沒有多少生命力了。

囉裏吧嗦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表達,當你看到你以爲是你第一次看到東西,說不定別人早就看到過了,因此,我們不能因爲自己第一次看到,就認定這是你發現的。爲什麼我們需要讀書,是因爲我們需要更大的包容度,獲得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被知識本身限制,任何一個存在都有其延伸性,當我們看到這種延伸性就看到可能性。

宇宙如此浩瀚無邊,我們怎麼忍心限制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思想變成自己的奴隸呢?這是奴馭靈魂的行爲,靈魂本應該是彌散的,靈魂彌散的越遠,生命越是透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