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季 244|修行一念見天地

自從上次在榆林與魏老師一別,修榮辱心,便在我的心間擱淺,雖深知修行要知行合一,卻做不到,因而在生活中,知是知,行是行。用現在比較流行的話語來講就是“道理都懂,卻仍舊過不好這一生”,我們一直在努力,可距離幸福依舊很遙遠。

我相信天地一定是有頻率存在的,今天讀書隨意翻到加措活佛的的《生命不能透支》這篇文章時,頗爲感慨。文章以“我們要經常整理一下自己的生活,看看哪些是我們已擁有卻常常忽視的,哪些是我們得到卻一直苦苦追尋的”這句話爲開頭,以“如果一個人所追求的事物不值得他永遠珍惜,那他就不是在追尋幸福,而是在追尋虛榮”爲結尾。回想自己這大半年的生活,忙忙碌碌,走走停停,我在不斷反思自己,卻還是不知道這樣的生活是“榮”還是“辱”,時而迷惘,時而糾結,終不知所措。

世人每天都在追求榮譽和高位,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在聚光燈下容光煥發,都想讓自己“前途無量”“鵬程萬里”,並且爲此而奮鬥一生,卻不習慣處在低谷的日子。殊不知,有成功就有失敗,有臺上的日子,就會有臺下的日子。南懷瑾老師說:“人生本來就是唱戲,上臺一鞠躬,下臺總歸要回到你本來面目,那是赤裸裸的來,什麼也沒有帶來。不要老是想勝利屬於我一個人,光榮也都屬於我一人。”我們要學會隨時接受“冷色調”的日子,在低谷中修煉自己,在低谷中積蓄力量,因爲虛懷若谷,所以海納百川。

《道德經》言:“知其榮,守其辱,爲天下谷;爲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榮”好修,人人都能承載得起,“辱”難修,人人迴避而棄之。《道德經呂祖祕注》言:“榮則有害,不如長守其辱,辱心一存,萬事無不可作,無爲存辱,爲天下谷。”要想“天下谷”,必有“辱爲先”。曾經聽魏老師言“修忍辱心”一事,當時不解,而今豁然開朗,修“忍辱心”難得,權當考驗,實屬榮幸。

上天總要把人精雕細琢一番,方纔讓人有成爲“器”的可能,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說的就是如此。我們是世間凡夫俗子,所苦苦追尋的不過是尋常的“器之用”而已,卻常常迷失在“樸”中。呂祖言:“樸者,全完之器,樸散而成器。”“器”更多承載着“榮”,“樸”常常被人們忽視,人們熱衷於追逐榮譽和高位,而常常忽視了健康、生命等自然本真的東西,越是修養高的人,生活越是簡單,其實人真正的高度是樸實無華,但人們卻過度追求“器之用”。孔子在《論語·公冶長第五》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可見,孔子雖然肯定子貢有才能,但卻是瑚璉之器,遠沒有達到他心目中的“君子之器”。在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沉迷在器的“榮”中,而忽略了“辱”,所以處在低谷時,會表現出煩躁和不安,甚至意志消沉,老子告訴人們:只有“守其辱”,才能爲“天下谷”。人最該修的是“忍辱心”,修過此心才能“復歸於樸”,“樸”則爲道,道爲完器,呂祖所注“以嬰兒爲天下抱道之式,人如嬰兒,觸物不著”,真正的高境界是嬰兒的境界,不被萬物所牽絆,如禪宗六祖所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人在降生時兩手緊握而來,離開時卻空空而去。

加措活佛說:“人應該有所追求,但絕對不應該追求所有。”常德乃足,知足常樂。那麼又何須計較不得“榮”而刻意迴避“辱”呢?花開終有落日時,我們所期待的不是“落花流水春去也”,而是大起大落後“見素抱樸”的永恆。

修行見忍辱,明道一念間。天地一同頻,點醒夢中人。

2020年11月28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