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貫之則通》

2020.11.28 佳豫

東方有佳人,豫雲聖賢道

幸福大先生,逍遙女作家

《未來學院》院長

《佳豫太空站》站長

豫見生命,綻放天性

因上精進,果上隨緣

《一以貫之則通》(解讀論語第273天)

日經第607篇(衛靈公第十五)

經典原文:子曰:“賜也,女以予爲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孔子說:“賜啊!你以爲我是學習得多了才一一記住的嗎?”

子貢答道:“是啊,難道不是這樣嗎?”

孔子說:“不是的。我是用一個根本的東西把它們貫徹始終的。”

子貢叫端木賜。孔子的弟子們都很佩服孔子樣樣都會,以爲他學得很多,記得很多,樣樣都學、樣樣都通,才成爲聖人。

當然孔子也確實博學多能,但是,他依靠的是一以貫之。也就是說,廣聞博知,一門深入。學多學少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這個一,通了這個一就行,正所謂一通百通,下面就好學了。

比如,兒子學習數學,他就卡在豎式計算,他通不了,所有的題目都不會做,於是我就教他方法,一題懂了,題題都通了,一下從全錯到全對。於一點中解無量,於無量中解一點。

再上升一維,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和宇宙是合一的狀態,所以,印度那個合一大學起的名字是智慧的。放下妄想、分別、執着,你才能歸一。

無明就是妄想,我們的念頭就是無明,其實本來沒有無明,偏偏要問無明在哪兒;本來不起心、不動念,偏偏起了念頭要問問題,於是就陷在無明當中。愈陷就愈不能歸一,所以,沒有一心,怎麼貫通?!

《道德經》裏面講: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

也就是說,學得多、記得多跟學道沒有啥關係,關鍵在於能不能得一心。《里仁第四》裏,孔子對曾子就說過這個: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爲道日損,這個損就是減少放下,把原來心中的妄想、分別、執着統統放下。到了無爲就無不爲,整個宇宙都通達了。

曾子好像聽明白,他出去看到其他弟子還不明白,就給了他們一個方法,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當然,孔子的這個“一以貫之”絕不是曾子說的“忠恕而已矣”這麼簡單,忠恕是道的一個相,僅僅是入門而已,入門和到家則是兩回事。可以看到,曾子都沒到家,何況是子貢,孔子的弟子中,只有顏回是到家了,得到了孔子的心傳。

所以,現在再來看《道德經》裏這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就又加深了一層理解,那種感覺說不出來,但是存在。

突然可以理解,爲什麼古人的文字沒有標點符號了,同一句話,每個人讀的理解都不同。誰能觸摸到那個最核心的點,誰就能通達宇宙。

我們說,不同的場要顯不同的相,要懂得靈活變通。

《大學》裏講:“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也就是說,小人閒居的時候,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比較隨便,比較隨意。

《論語》鄉黨第十里又講:“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也就是說,孔子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比較放鬆自然。

兩者看來似乎有點矛盾,獨處的時候到底是應該比較放鬆呢還是比較拘謹呢。我們發現,就算是同一種思想,也會出現兩種不同的說法。

比如說:狹路相逢勇者勝,有時又說:退一步海闊天空。

如果不通,思想就會打架,這就是學習的誤區和瓶頸。如果只是記住,不能夠用它背後的邏輯去穿透,是不能達成靈活運用的。

突然對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爲師矣,又有了重新的解讀,也就是說,一切都要一以貫之,不斷推倒重來,參背後是什麼,背後是什麼,找到那個根本。

我們學了很多,要有貫穿的能力,知識點都是相通的,如果還沒有找到很連貫的感覺,說明還沒有具備這種連貫的能力,沒有找到一心,也就沒有能把它們貫穿起來。只有貫穿起來,才能成爲自己的東西,否則都是一些零散的知識點。

所以,儒釋道其實是一體的,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如果能把理論轉化成實戰,那就通了,如果不能,那就還有卡點,還不通。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