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把桔香變墨香

湛藍的天空中零星地點綴着幾縷棉絮般輕盈的雲朵,那輕描淡寫的白讓一望無際的藍更加地攝人心魄。青山用它層層疊疊的綠舒緩着秋陽帶給大地的刺眼光芒。於羣山間流淌着的閩江水沉穩而靜謐,在這裏,山守護着水,水環抱着山。鳥兒在林間枝頭歡快地啼鳴,爲這幅鮮亮明麗的山水畫卷增添了許多生機與活力。如此環境,適合靜坐發呆,適合凝神遐想,也適合登高望遠,更適合吟詩作賦。

在這颯爽金秋裏,坐落於青山綠水間的桔林學校迎來了一位貴客——中華詩詞學會的副會長李樹喜老師。李樹喜,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高級記者,光明日報出版社原社長兼總編輯。中華詩詞學會第三屆、第四屆副會長,《中華詩詞》編委。北京惠通博文書畫院文學院院長。著名史學家,文學家,人才學家,詩人,收藏家。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文物保護金獎。李老師將在這秋高氣爽的午後,爲學校的師生們送上一場關於詩詞的精彩講座。

面對從北京遠道而來的李樹喜老師,他的頭銜足以讓我們肅然起敬,然而,最難能可貴的是,有着如此衆多頭銜的他十分平易近人,謙遜溫和。桔林學校如今的生源並不多,這堂講座更是集合了從小學二年級至初中的各階段的學生,他們用好奇的眼神打量着講臺上的學者,用羞澀的表情迴應着老師的提問。因爲是鄉村的孩子,他們的見識面和知識面相對狹窄,當李老師講到一些課文中還沒學到的詩詞,他們往往一臉茫然。見此情景,李老師一次又一次調整了自己的講座內容,他用平實的語言告訴孩子詩詞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意義,並列舉了許多當代詩人創作的朗朗上口的詩句,這些充滿童真童趣和生活氣息的詩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如果說,課本中的詩詞離這些鄉村孩子的世界很遠,那麼,李樹喜老師的這堂講座無疑拉近了他們和詩之間的距離。相信,這堂課將會是一顆種子,從此,種在了孩子的心間,它隨時可能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

短短的一節課,李老師始終面帶微笑,循循善誘,面對孩子的懵懂無知,他極盡耐心與包容。最令人感動的是,他的愛人在聽完講座後一直表揚這些孩子,說他們充滿靈性,是一塊塊有待雕琢的璞玉。兩位老師的愛心與襟懷,是這場講座留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詩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桔林的秀山麗水引來了李樹喜老師一行五個人。他們個個都是專家學者,都對中國的文化產業作出過傑出的貢獻。其中,李大白老師,著名學者、作家、詩人、書法家。著有《李大白文庫——文史哲藝類稿初編》14卷,榮獲河北省政協頒發“資深文史研究工作者”;國家廣電總局頒佈第二屆全國“書香之家”戶主。刑之老師,現任人民書畫院祕書長,北京廣彩瓷博物館館長,時代鑑藏(北京)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京東燕郊高新區管委會顧問,文化產業促進辦公室主任。著名書畫策展人,社會活動家,評論家,鑑藏家。李玉川老師,解放軍航天工程大學昌平士官學校講師,正團級轉業幹部。現任重慶駐京機構黨委委員,北京重慶開州流動黨員黨委副書記,北京惠通博文書畫院常務副院長。昌平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著名書法家、武術家、歌唱家。而李樹喜老師的愛人蒙秀芳則是一名翻譯,現爲中央國家機關書法家協會會員。他們也如李樹喜老師一般,溫文儒雅,親和友善。

來閩的這幾天裏,他們走訪了東橋義由古窯址,這是國內現存最大的古窯址。閩清的陶瓷生產歷史悠久,上可追溯到南宋年間,歷來享有“東南瓷都”之美譽。專家們來到遺址,在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細細品味,久久徘徊。這一天裏,慧眼識珠的他們收集到了來自遠古時代的陶瓷碎片以及陶器,並對此興奮不已。這些已經沉寂了許久的古物,因爲遇上了識得它們的人而重新煥發生機。

山水賦於文人靈感,而文人卻讓山水有了靈氣。除了拜訪山水,拜訪地方人文歷史,行事低調的他們沒有驚動任何人。於桔林鄉採摘過桔子後,這羣詩興大發的文人雅士便揮毫潑墨,在這青山碧水間留下了經久不散的墨香。李玉川老師用嘹亮的歌喉點燃大家的激情,歌聲穿林越江,在小小的桔鄉留下了大大的驚歎,想必那時,一定是水在聽,風在和,山在陶醉。詩之末句“直把桔香變墨香”,道出了“山水有靈,文人深情”的詩墨情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