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的生活》丨我也想要過什麼定義都沒有的生活,隨心所欲最好

人生有很多種定義,我們每個人卻只能選擇一種人生,沒有重複和試錯重來一遍的可能,有的只是自己承擔單程選擇的勇氣和麪對。有時候,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勇氣,而是在生活中慢慢習得的能力。

看完臺灣才女作家言叔夏的《沒有的生活》散文集,這種感覺就更加強烈:“世界對活着有無數定義,但我卻想過什麼都沒有的生活。”

言叔夏,是80後的臺灣的文學博士,算是這幾年頗有點名氣的臺灣才女作家,曾獲得過花蓮文學獎、臺北文學獎和林榮三文學獎,主要作品有《白馬走過天亮》《沒有的生活》。

看着言叔夏的文字在書中一點點展現,感覺像是有個很多年不見的老朋友在紙張的另一端跟你述說生活中的小小的感動和感悟。遠方都有些什麼呢?朋友們都在做些什麼呢?現在的你是不是很滿意現在的生活節奏呢?……諸如此類的聊天,有一搭沒一搭地帶着點小意外和小驚喜的那種聊天。

在言叔夏看來,遠方有什麼呢?可能是一封寄出卻沒有收到迴音的信件、一行早已抹消的地址、一個再也收不到音信的老朋友吧!

人生不就是這樣嗎?言叔夏的文字有時候會讓我們閱讀的時候不由自主停下來思考,書中所寫的這個時刻,我在哪裏?在做些什麼?這個1999年,作者說“贗品一樣的,一九九九年的我。”我象被人點到了死穴,開始腦海中像放小電影一般開始回憶那個1999年狼狽不堪的我,忽然間淚流滿面,想起來那個離我遠去的背影:“明天見啦!傻妞!”結果此生再也不能見,人生的意外和傷痛就是這樣不知埋伏在哪裏。

這就是我爲什麼會喜歡文字的原因吧。那些小小的鉛字後面就是開啓你人生的某個階段的密碼。

《沒有的生活》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貌似不經心的卻在心裏刻印了人生各個階段印痕的生活的本身,不刻意追求那種鎂光燈下的高光時刻,要的是看上去什麼都沒有的深深地生活在日子裏面的本真,淳樸和自然。

作者寫自己的十八歲:“白日像沙漠一樣永無止境,永不天黑,要人駱駝一樣地駝起自己的十八歲。”深有同感,那些教室裏坐着人聲鼎沸的人羣,自己卻似乎孤獨得在世界盡頭一樣的時刻,你有過嗎?我至今還難忘那些年積攢起來的無助無奈和傷感,卻也慶幸就這樣走過了自己的十八歲。

在言叔夏的筆下,《沒有的生活》這本書裏的文字記錄下,生活彷彿是摺疊起來的圖輿,彷彿一座一座城市,是教人舉步參差的水窪,踐履之時,人彷彿離地漂浮的雲。

《沒有的生活》裏是主人公細細碎碎的生活本真的印痕,是作者這麼多年來成長的記錄,是家人給予的點點或溫馨或驚恐的回憶,有時候午睡醒來,“分不清究竟是黃昏還是天亮。”

言叔夏的文字在散文中顯露出憂傷的底色,但這就是青春,瑣碎的生活本身中,誰的青春不迷茫、不憂傷呢?言叔夏用她擅長的文字把控能力將那些記憶中的過往時光細細道來,把我們可能尷尬的親子關係中不擅長表達的家庭中的關愛和誤會在十年後或者二十年後呈現出來,誰能說不是一種真正的道別呢。

我們每一個人也許也是這樣吧,像一隻蝸牛,揹負着重重的外殼,走一路,卻也一直在那些回憶中慢慢習慣於什麼都沒有的生活吧。爲了這樣的共情的書寫,感謝言叔夏寫下來這些傷感通透的文字,讓我們在生活中做到更關注自己內心的渴望吧。

(全文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