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與形態,道與德,氣與質,空與色

什麼是“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出自《易傳·繫辭傳上》)

什麼是“陰陽”?

“陰”、“陽”是:“氣”(既:“氣”)。

什麼是“氣”(既:“氣”)?

從朱子理學的角度來説:所謂“是指代這個世界以及這個宇宙本來面目的名詞所以”也指代一切......

從朱子理學的角度上説:一切,都是“氣”。

“氣”是:本,變化成為了,纔有我們所看見的這一切......

但我們自身,我們身體也是:質,我們,和我們所看見的一樣,都是由“氣”,變化而來......追求變化,就是在,追求:質。但是,質就是本。人生的意義就是知道質就是:本。人生的意義就是----李宗奇所謂“本立而道生。”(“本立而道生”,出自於《論語·學而1.2》)

“道”就是“道”就是:“氣”。(“”)就是:本。“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出自於《禮記·大學》知之至(出自於,同上)就是知本,知道,知氣。就是:“格物致知”(出自於,《禮記·大學》),就是:性。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出自於《易傳·繫辭傳上》)見性、致知,就叫:成道。因為”在道中。

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朱子理學派認為:“”是。所以,也叫:“理”在道中。因為“道”是“陰”、“陽”,“陰”、是:,所以,也叫:”在“中。

道理是一樣的“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出自於,《論語·里仁4.8》聞道出自於同上就必須譲己先見了性,致了知。

性、之後......就叫:成道(既:“聞道”)了。道理是這樣的。“聞道”(既:成道)就可以死了。這就是我説:“人生的意義就是知道。”一樣。知,方可“聞道既:成道)。因為在道“氣”。道理是這樣的。

但變化的根本,變化的本,變化的由來......

也可以説:我們看到的一切都是“假的”真的,就是我們看到的一切“假的””(既:本、既:“道”)就是質。你想知道什麼嗎

好,簡單,你拿起你手邊的任何,任何一樣東西如果恰巧手邊沒有東西,那就摸一下你自己的手或臉......

那(既:你摸到的,手邊的東西......或你自己......),就是真理。就是:本。既是:“道”。

所以,何為所謂的重道尊道。愛惜自己的身體人、惜就是尊道和重道了。

道理是一樣的。你自己就是:“道”。世間萬物,都是:“道”。萬物一體,只是形態“德”各異。但,不能因為“”(既形態)各異就忽略、忘記、以及無視了“萬物一體”的原則、與原理。

道理是這樣的。仏(既:佛)氏管”(既既:道),叫:“”。仏講”是:“”。

所以,才叫:空氣(既:氣)。管質(形態、既“德”),叫:“以為,管質(既:形態既:“德”)叫做:“色”,是很形象。但,管“氣”(既:氣、既:、既:“道”)叫:“空”,就有點,不太合時宜了。

因為“氣”(既:氣、既:本、既:“道”)當中,還有個:“理”,這(既:“理”)是仏(既:佛)氏沒説的。他(既:仏氏)就怕人提這個“理”字。

道理是這樣的。所以,從這點上來説、來講的話,我更傾向、讚美儒家。儒學是譲我真正走向光明、理性的老師所以,無論什麼時候,我都會説:“自己是儒家的人”。

道理是這樣的。我是儒家理學派的人,目前寫過至少一百三十多萬字的文章、與論文。大多離不開儒家思想與仏既:佛氏理論的主旨。

我熱愛儒家思想,熱愛研究思想、與傳教。在這個時代,我並沒有傳授我這方面(既:儒家思想與仏氏思想......)內容的老師。我全憑自學,私淑於孔孟、程朱所以我的文章,是自成一派,因為沒有人提任何意見

這(既:沒有人對我寫文章的形式,與內容提出任何意見......)譲我覺很高興。我本愛寫作,儒家思想,與仏氏理論,正好成為我發揮自己寫作這項愛好的楔子,和“工具”。沒想到,這一寫,就寫了五年......

我用寫作這項方法+(加上)儒家思想、仏(既:氏理論這件“工具用力想用力寫,幾年間,幾乎心無旁騖,無牽無掛。

我見性了。這幾年之間,我不再過分的追求變化(既:質),不再想着,怎麼多掙錢,不再想着錢,錢,和錢......我發現,用仏(既:佛)家思想、與儒家思想這件工具去‘創意寫作’,用既:佛)家思想、與儒家思想這件工具去寫去創作......能給我個人的精神、思想帶來比我掙錢更大、更大的興奮,與激動。

那是一種,通過自己的文筆梳理自己的思緒,而後結局忽而見明豁然開朗的興奮與舒坦。好似你在漆黑洞中經過漫長的摸索與遠行,終走到一明亮之出口,站立出口邊上,望外面一新世界,而發出的那聲豪喊一樣......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只要我寫完一篇文章,就似在又豪喊過一次,一樣

就這樣,我穿過了無數的“漆黑的山洞”,經歷了無數次的吶喊、吶喊、吶喊......我不再對錢感興趣,而只想着寫作帶給我的那種體驗,就這樣一直寫,一直寫,直到有一天,興奮逐漸消失......消失,我也可以寫,但我知道,已經不是由暗到明的寫而是由明而外的寫......那(既:由明而外)自然少了由暗到明的興奮、與芳華,但也証明瞭:我確實已經見性了我已經具備了一顆明心。

這就叫:見性。既:明心見性。見性,就是:明心。明心就是:見性。

道理是一樣的。我現在寫文章,沒有當時那麼興奮了,更多是堅持的習慣......儒家,管這種情況,叫:“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出自《禮記·中庸》)顯然,我現在是“教”(自明誠的階段。對人,對事,都很誠實。現在的寫作,用儒家,和仏(既:佛)氏思想的工具寫......對於我來説,也並非毫無一點意義。偶爾,也會在這過程中間(既:自明誠的寫作過程中......,或在這結束之後(既:自明誠的寫作,結束之後......)體會到點新的認識、認知。我管這叫:“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出自於,《論語·為政2.11》)道理是這樣的。

總之,寫作大概我的真愛無疑,而,用仏(既:佛)氏思想、與儒家理論、思想為工具的寫......大概是我的習慣,或:行為方式吧。

道理是這樣的。總之,儒家思想,和仏(既:佛)氏理論對我而言、來説就是這樣的價值與意義,他們着實的譲我的思想、和我自身有了造型,或者説:樣子。我用儒家思想和仏(既:佛)氏理論塑造的自己的意識(既:內在)形態(既:外在、既:),就叫我的:道德

道理是這樣的。“德”,是:“”的樣子。“道”是:“陰”、“陽”。“陰”、“陽”是:“氣”(仏、佛氏,叫:“空”),所以:“德”就是:“氣”的樣子或者叫:“的變化就叫:質。就是:質”就是:“內道(既“氣”)而外德既:質)就為:,也為:世間萬物。

道理是一樣的世間萬物都為是道德。但,只有有道的人只有見性的人才真正懂得何為“萬物是一體”的原則、與原理。只有見性的人(既:有道之人們......因為既:性在見性既有道)纔不會因為僅僅只是“德”(既:形態既:變化造型,既既:“色”不一樣而區分

大家都是道德宇宙萬物,都一樣......都是:道(既:氣,既:意識)。任何“物體”都有他的:意識

只不過它的形態(既:他的“德”既:他的質既:他的造型、與樣子......)導致了它“不能”(所謂地,“不能”)説話......

亦或者説:是因為我們的造型(既:我們地“德”與我們地樣子我們地‘質’)導致了我們(人類)聽不懂它們的話......

道理是這樣的。世間、宇宙中......只有:意識道理是一樣的。

但,無道的人,既:還沒找到人性的人......則只看造型,只看質只關注變化只看“德”了

道理是這樣的不一樣的。----作者李宗奇 庚子年 十月十五 於自家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