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考的怎麼樣?

有朋友說:發現,一個孩子感覺自己考試沒考好,用圓規在手上又紮了一個眼。密密麻麻,針眼已經排成一寸多長了。

孩子用她目前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情緒。問題不是她,問題是我們大人,我們爲什麼會讓她這麼難過?

我們需要給自己一個覺察,和改變。

我的故事是這樣的。

期中考試後,問多戈:感覺怎麼樣?

多戈說:沒對過答案,不知道呢!

簡單的一問一答,其實包含了我們親子之間的互動模式。

1.感覺怎麼樣?

感覺是自己的,自己對掌握知識應用的熟練程度的體驗。他負責他的感受就可以。

很多時候,孩子對學習的壓力,他自己的感受不那麼重要,而是要負責我們家長、旁人的感受。第一時間擔心:媽媽會不會不開心?爸爸一定會很高興!老師會不會對我失望?……

本來學習就是孩子的事情,反倒好像是爲了完成周邊重要他人的期待一樣,額外要爲這些重要他人的情緒負責。太難了!

所以,我們關心的不是孩子的成績排名,而是每個階段他們在學習中的感受,去尊重他們的努力,去支持他們探索自身和世界過程中每個階段的獨特性,成長性。

其實,在生活中做起來並不容易。一不小心,你的表情,你的語氣就會暴露你“非中立”的心思:

考的好不好真沒關係,只要你努力就行了。(言外之意,是我還不夠努力嘍!)

我對他真的沒要求,只要他開心就好!(原來是不敢對我有要求,是對我沒信心嘍!)

讀書好點兒差點兒沒關係,決定不了他的未來,身心健康就好。(原來一直不關心我的努力啊!)

……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真心認同:孩子有權利選擇他的學習態度,選擇他個性化的學習技巧,他有權力經歷成功和失敗的機會,去經歷這個過程中的所有感受。

我們陪伴他,成長。

2.認識考試的客觀

“考的好,好的差”,很多時候是一種很主觀的評價。很多時候,會影響孩子的心情,和他對自己的認識。

首先,我們對階段性成果的檢驗,會根據一定的參考人羣作爲比對。比如一個班,一個年段,一個市區,幾所學校聯考等等。這種比對,跟參考羣體相關度極大,而且是動態的。所以,我們關注一下整體位置,看分差,看單科比,看到更多分數背後的意義。計較幾分,十幾分,這樣的差距並沒有實際性的意義。

實際上,孩子關注的重點是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用以檢驗他的學習方法,調整他的學習方案。任何一次考試,都是他的發現之旅。

所以,多戈回答我“不知道”,是因爲還沒看到批好的卷子,還沒開始“發現”。自我感覺不一定準確,他想評價的是一個參考羣體的位置。

這是一種應試心理水平的訓練:不要因爲考一題,或考一門,“考好了,考壞了”,而影響到後面的應試。太多的時候,我們的感受不準確不重要。結果,是要等到參照羣體的整體結果。

3.考試的實質

人生會經歷無數次考試,我們在教育階段的專門學習,是學知識,學技能,學態度。在學習如何確立一個目標,如何集中精力去努力達成這個目標,以及在這個過程的體驗和成長。

願,我們都看見了孩子們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


我是丁若木,相信敘事的力量。

堅持敘說505天,堅持跑步518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