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藝術史 ——《大話西方藝術史》 第一章 很久很久以前 第二章 文藝復興 第三章 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 第四章 浪漫與寫實 第五章 印象派 第六章 進入二十世紀 補充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並無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轉載。


[格式]

原文摘錄

我的批註


作者:意公子

第一章 很久很久以前


1、遠古繪畫

這些遠古時期的人相信:

  • 我畫下了你,我就佔有了你;
  • 我傷害了你的畫像,也就間接地傷害到了你本人。

2、知識儲備

(1)希臘神話

希臘神話看起來人物繁多,劇情雜亂,但其實脈絡還是特別清晰的,無非就是“神的起源、王位爭奪、宙斯的情史”這三個部分:

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神——大地之母蓋亞

她無性繁殖出了三個神:海洋之神、天空之神和山脈之神。

蓋亞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又生了六男六女,統稱爲“十二泰坦”。

但烏拉諾斯非常不喜歡自己的孩子 ( 大概是因爲近親繁殖導致後代顏值太低的緣故,不過誰知道呢 ) ,就把他們監禁在地獄之下暗無天日的深淵裏。蓋亞很生氣:你都把他們關起來了,我幹嗎還要繼續生? ! 蓋亞畢竟是世界上的第一個神,招也比誰都狠。她將一把鐮刀交給了小兒子克洛諾斯,讓他在“恰當的時刻”斬掉他爹的“小弟弟”。克洛諾斯不辱使命,手起刀落後隨手一拋,就丟進了海里。沒想到,那東西竟然和海水的泡沫起了化學反應,二者融合在一起,女神維納斯從浪花中誕生 !

克洛諾斯干掉了父親兼哥哥後,順勢坐上了神界的王位。但他畢竟做了虧心事,時刻擔心遭到報應,就決定“從娃娃抓起”,直接喫掉自己的孩子。他的妻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偷偷把最後一個孩子調包成石頭。這個僥倖活下來的孩子就是後來的天神——宙斯

宙斯整日拈花惹草,很多藝術作品都是以他“撩妹”爲題材的。

(2)聖經

《聖經》就是一個“人與神 ( 即上帝 ) 不斷約定”的故事。

3、古埃及藝術

今天我們看到的古埃及壁畫是很有特點的。你會發現他們筆下的人體有着共同的特徵:一隻正面的眼睛和側面的頭部,正面的上半身連接着側面的腿,同時還有兩隻左腳。這……不合邏輯呀。但這個不合理恰恰就是古埃及繪畫藝術的典型特徵,我們叫它“正面律”。什麼意思呢?就是我不管你的畫是不是符合邏輯,我只管怎麼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中,表現出一個身體最完整的樣子。

除了“正面律”之外,古埃及藝術還有另一個非常典型的特徵——程式化。在畫面中,主人要比奴隸大,男人要比女人大;在顏色上,前者也要比後者更深;坐着的雕像必須將手規規矩矩地放在膝蓋上;每一個神也都有一個固定的外形,比如太陽神賀拉斯就是一個鷹的形象。如果有一組泥刻板族譜,你一個字都看不懂也沒關係,看顏色就行。泥刻板的下方有四個顏色很淺的小人,一看就會知道,她們是這個家族最後的四個女孩。

4、古希臘藝術

爲什麼古希臘這麼偉大——因爲他們建立了一種美的方程式。

古希臘人的生存結構決定了他們對美的追求:更加男性化、更加健美。

咱們現在再回頭看看“斷臂維納斯”,你會注意到,古希臘人把她的髖部變窄了,胸部縮小,還展露出了帶有肌肉的線條感。他們把女人的身體男性化,最後得到了一個他們眼中完美的維納斯。

5、古羅馬藝術

(1)繼承希臘

在當時,古羅馬的精英分子依然在使用希臘語,並會把孩子送到雅典去上大學,或者僱希臘奴隸來做家教。這種一代代有意識的培養,讓古希臘文化得以保留下來。所以,我們講古羅馬時,總是形容它爲“希臘羅馬風格”。

詩人愛倫 · 坡曾經講:“光榮屬於希臘,偉大屬於羅馬“

例如在龐貝這座著名的古羅馬城市中有三座神廟。

(2)特徵

這個階段,他們對藝術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爲政治服務

後來,基督教慢慢從猶太教的異端發展成爲羅馬帝國的國教,西方藝術也從此走上了另一條路——爲基督教服務。這個狀態持續了千年之久,直到文藝復興才重新找回古希臘和古羅馬的美。

除此以外,建築物的骨架也特別重要。古羅馬人有個絕招——運用水泥,也就是我們今天造房子用的鋼筋混凝土。

第二章 文藝復興


1、介紹

我們在歷史課上都學過“文藝復興”,它發源於 13 世紀末的佛羅倫薩,在意大利語中被寫作“Rinascimento”,也就是“重生”的意思。爲什麼是重生呢?在長達千年的中世紀裏,服務於宗教的歐洲藝術已經變得“死氣沉沉”,這促使藝術家必須將古希臘和古羅馬那自由、恢宏的藝術風格找回來。在幾代人的努力下,藝術終於煥發出新的光彩。

西方的文藝復興其實有點像中國的春秋戰國,在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2、中世紀藝術

世紀就硬生生地擠在這兩座大山之間,卡了整整 1000 年。 1000 年是什麼概念呢?在這 1000 年裏,中國經歷了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直到明朝初年。無論外界如何風雲變幻,歐洲依然處於黑暗的中世紀。

傳教者也發現了,與其大費周章地寫一堆教義教規,還不如畫些圖讓教徒們理解更簡單有效。

在這幅畫中,人物樣貌相同,表情和動作都很呆板,和古埃及的繪畫一樣扁平而程式化。按道理說,中世紀在古希臘之後,作品應該更爲生動,怎麼反而退化了呢?究其根源,在中世紀,藝術創作的目的就是傳播教義。毫不誇張地說,當時的宗教藝術幾乎完全取代了世俗藝術,這才成爲了我們現在不能理解的“醜萌風格”。

在基督教教義中有一條規定:禁止偶像崇拜。神存在於萬物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但是你窺探不了他,所以不允許把神的形象畫出來。藝術家就是用這種有象徵意義的元素來講出完整的故事。而人物的表情、動作甚至是情緒都不需要體現。

所以在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家與工匠無異

(1)喬託

1、貢獻

喬託使用了一種被他稱爲“短縮法”的技巧,並注重對光線的把握,在適當的地方加上陰影,營造出空間層次感。從此以後,西方繪畫創作開始有了明顯的體積感、空間縱深感和透視意識

不過,如果只是技法上的突破,喬託恐怕不會有今天的地位。他最偉大的貢獻還在於他那天馬行空的想象

《哀悼基督》是喬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讓中世紀畫中的人物第一次有了表情

2、影響

馬薩喬、米開朗基羅、達 · 芬奇……這些文藝復興時期鼎鼎有名的藝術家無一不是喬託的追隨者

他的“短縮法”漸漸發展成爲後來的“透視法”

他讓藝術突破了當時的宗教限制,轉而關注人的情感和思想。自喬托起,西方繪畫將目光重新投向人性的美好和自然的魅力。當宗教和神權的影響開始逐漸被削弱,人們的關注點從“神”回到了“人”身上,真實的情感得到了表達,美的作品才紛紛得以湧現。

3、文藝復興藝術

(1)文藝復興三傑

1、達·芬奇

代表作 《蒙娜麗莎》,還有同樣享有盛名的 《最後的晚餐》

2、米開朗基羅

憑藉他畢生中最負盛名的雕塑——《大衛》,米開朗基羅穩當地坐上了最偉大雕塑家的位置,與 50 多歲的天才藝術家達 · 芬奇平起平坐。

如果米開朗基羅的才華僅止步於雕塑,恐怕我們還不能拿他和達 · 芬奇相提並論。在他無數的傑出作品中,最令世界驚歎的,就是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畫。他受教皇委託,隻身一人在腳手架上,挺着脖子昂着頭,花了整整 4 年的時間,才留下了這幅面積大約 500 平方米,超過 300 個人物的史詩級鉅作。

3、拉斐爾

一位年輕的畫家剛剛來到佛羅倫薩。他親歷了米達二人在佛羅倫薩市政大廳的世紀之戰後,立刻變成了兩人的粉絲。不過這位小粉絲當時沒料到,在未來的某一天,他也將和自己的偶像一樣,成爲佛羅倫薩的明星藝術家。這位年輕人就是拉斐爾。

最爲人所熟悉的畫就是他的聖母畫,他筆下的瑪利亞已經成爲聖母形象的標杆。與宗教畫那些嚴肅呆板的宗教畫不同,拉斐爾的聖母流露出來的是濃濃的母愛。

直到現在,意大利人如果要誇一個女性長得好看,還會說:“你簡直是拉斐爾的聖母。”

1509 年,拉斐爾到梵蒂岡去創作一幅溼壁畫,名叫 《雅典學派》。值得注意的是,古希臘羅馬的那些先哲和詩人因爲出生早於基督教的形成,無法接受洗禮成爲教徒,是必須要下地獄的。但到了拉斐爾所處的時代,教皇居然要求他畫“異教徒”的題材,而且是畫在教皇自己的官邸裏。由此可見,教會對人們思想的把控有所鬆動了,他們會去接納甚至崇敬人類自身的力量。

4、小節

後人在評論“文藝復興三傑”時說:“達 · 芬奇畫出了人的神祕,米開朗基羅雕刻出了人的強壯,而拉斐爾畫出了人的美麗。

(2)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幾乎資助了當時所有的重要藝術家。美第奇家族的祖先只是個放高利貸的,直到 14 世紀末,喬萬尼利用銀行將家族身份徹底“洗白”,纔開始踏上了合法的“土豪”之路。雖然家族的聲譽變好了,但《聖經》裏明白地寫着:放高利貸的人死後會下地獄。喬萬尼自知罪孽深重,於是開始和當時的富人一樣,通過出資讓藝術家爲教堂畫畫,來向神表示自己的誠意和悔意。就這樣,喬萬尼成了美第奇家族中首位藝術贊助人。除此之外,他還想介入房地產行業——贊助教會修建教堂.

米開朗基羅更是終生都和美第奇家族有密切來往。他 13 歲時就顯露出藝術天分,洛倫佐慧眼識珠,一下相中了他,將他接進宮殿,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培養他。在那段時間裏,米開朗基羅接觸到了數不盡的古希臘、古羅馬時代的藝術品,還結識到了不少學者、詩人……有人甚至說,沒有美第奇家族就沒有偉大的米開朗基羅。

有趣的是,今天我們對希臘諸神的形象認識往往就是從這些畫上得來的,而我們記住的樣子,其實也許只是美第奇家族的某個人而已

文藝復興是西方藝術的巔峯,同時也是美第奇家族的巔峯,直到 18 世紀因再無子嗣而消亡.

4、北方文藝復興

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祥地,此處衆星雲集。不過,在位於意大利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其他地方——法國、德國,以及一些北歐國家,藝術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人們稱其爲“北方文藝復興”。

(1)南、北方文藝復興的互相交融

南北方文藝復興在藝術風格上有很大差異。一個是南方拉丁民族的浪漫主義,一個是北方日耳曼民族的寫實主義,它們相遇並相互交融,又不斷影響着整個西方藝術的發展,並持續到現在。

(2)丟勒

說到南北方文藝復興的交流融合,就不得不說到德國最偉大的藝術家——丟勒。他從德國到意大利去遊學,是南北文藝復興的交流大使。

1、貢獻

如果沒有他,意大利畫家可能壓根兒不會知道還有油畫這回事兒,而北方畫家也想不到可以運用“透視法”“解剖學”讓畫面變得更爲立體逼真。

丟勒被稱爲“自畫像之父”。自中世紀以來,在基督教藝術裏,畫像、雕塑只能屬於神,人是卑微醜陋的,自畫像不僅被認爲是對藝術的褻瀆,更是對神的不尊重。更何況,在當時的社會,畫家只是被視作低下的手工藝人,或者乾脆是體力勞動者,完全沒有資格把自己的形象放進畫裏。因此自畫像在西方早期繪畫中非常罕見。後來到了文藝復興,神可以被畫成正面,但人只能是側面。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裏爲自己披上了聖徒的外衣,《雅典學派》中的拉斐爾也只能露出半張臉。丟勒又一次打破了人們固有的習慣和觀念。

從意大利回來後,丟勒針對繪畫技法做了大量的研究,還專門寫了一本《比例論》來總結他對人體解剖和人體比例的認識。

他的版畫是西方版畫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水彩風景畫開創了西方畫家戶外寫生的先河。

第三章 巴洛克、洛可可與新古典


1、歷史

巴洛克藝術是歐洲 17 世紀時的一種藝術風格,運用誇張的運動性和清晰可辨的細節在雕塑、繪畫、建築、文學、舞蹈和音樂等領域來營造戲劇、緊張、繁瑣、恢宏的效果。

“巴洛克”一詞最初確實是使用在建築上的。有不少房地產商喜歡用“巴洛克”來標榜自己,藉此彰顯格調的奢華。

在巴洛克藝術最鼎盛的時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花重金建了一座極具巴洛克風格的宮殿——凡爾賽宮

路易十四死後,貴族們紛紛離開了凡爾賽宮。人雖然自由了,腦子裏卻只剩下紙醉金迷的沙龍。精美到有些頹靡的洛可可風格應運而生。

盛極必衰,資產階級的革命家實在看不下去這些貴族的臭德行了。法國大革命,隨着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流行了近一個世紀的洛可可藝術就如同國王的腦袋般滾落進歷史的塵埃裏。革命派藝術家又重新撿起波瀾壯闊的古典審美,曾經用來歌頌宗教英雄的戲劇感畫風此時被拿來渲染革命英雄,這便是新古典主義了。

講到這裏不難看出,爲什麼洛可可藝術和新古典主義這兩種時間距離很近的藝術形式之間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既然要宣傳、推廣革命,洛可可那種帶有奢靡氣息的風格當然不適合了,而且還得堅決摒棄,甚至指責那是封建貴族的邪惡統治。只有像大衛這樣具有革命激情的藝術家,才適合當時的社會環境,纔是正確的道路。

(1)蓬皮杜夫人

有一個女人,她不是藝術家,卻對一整個時代的西方藝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蓬皮杜夫人,正是她讓洛可可藝術走向了極致。

不同於古代中國,當時的法國貴族們可謂是風流成性,國王的情人更是數不勝數。許多貴族女子都以被國王看上爲榮耀,甚至是她們的丈夫也無恥地希望妻子成爲國王的情婦,來爲自己和家族謀取利益。

蓬皮杜在一場化裝舞會里和當時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五相遇,不久後便宣佈了離婚,正式成爲了國王的情人,被加封爲蓬皮杜侯爵。

很快,蓬皮杜夫人成了宮裏的時尚風向標。她發明了一種把前額的頭髮弄蓬鬆的新發型,類似於貓王的標誌髮型“飛機頭”,結果大受歡迎,被命名爲“蓬皮杜髮型”。

不過,蓬皮杜夫人可沒有隻停留在自我裝扮上。在建築和室內裝飾風格上,她也要留下濃濃的“蓬皮杜風格”。她還創辦了“塞夫勒瓷器廠”。不僅如此,蓬皮杜夫人還爲自己興建了埃弗勒宮,也就是今天的法國總統府愛麗捨宮。

2、巴洛克、洛可可藝術家

(1)貝尼尼

貝尼尼主要的成就在雕塑和建築設計,。

對女人的刻畫,貝尼尼具有天生的敏銳洞察力,這是他對親密關係和情愛的表達

如今,漫步在羅馬街頭,處處都是貝尼尼的手筆,滿眼皆爲鼓舞人心的藝術奇蹟。

(2)卡拉瓦喬

卡拉瓦喬既是文藝復興的最後一位藝術家,也是巴洛克時期第一個爲人熟知的藝術家。

他的作品凝結了現實的逼真感和故事的戲劇性。

比如《召喚使徒馬太》。這道光就是卡拉瓦喬最著名的撒手鐗,被稱爲酒窖式光線,或者直接叫卡拉瓦喬光

《水果籃》也被尊爲靜物畫的典範,給後來的靜物畫奠定了基礎。在這個時候,卡拉瓦喬已經充分展現出了他的藝術特點,就是“寫實”。

(3)倫勃朗

17 世紀,隨着勤勞的荷蘭人壟斷了海上的經濟貿易,一批新興資產階級開始活躍,藝術的消費羣體也在悄然轉變。它不再專屬於有錢有勢的貴族和“爲神靈代言”的教會,生活水平提高的普通人也開始接近藝術,不僅買畫成爲了一種潮流,還有很多人會請畫家來記錄自己富庶的生活。

在這幅被後人稱爲《夜巡》的畫作中,倫勃朗用到了他最擅長的光線佈局:一束斜射下來的光把主角的右側照亮,左側則陷入黑暗。這種強烈的明暗對比讓人物棱角分明,立體感十足;同時又通過弱化民兵身上的光,使畫面彷彿蒙上了一層神祕的面紗。時至今日,“倫勃朗光”仍是攝影師必學的布光法則。

他至死都不願爲了迎合客戶而喪失作爲藝術家的主動權,喪失自己獨立的人格。他用一生的經歷爲我們描繪了一個藝術家眼中的藝術,真正偉大的是他的靈魂,是這種不屈的藝術精神。他是荷蘭之光,也是世界繪畫之光。

(4)委拉斯開茲

委拉斯開茲是一名宮廷畫家,因此他的畫作也多爲貴族肖像。

他的畫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逼真,他只畫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

代表作《宮娥》。

3、新古典主義藝術家

(1)雅克·路易·大衛

大衛對於革命是充滿熱情的,他用自己最擅長的畫筆投入革命,因此他還有一個外號叫“革命畫家”。

他擅長以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題材和風格來創作鼓舞人心的作品。他曾經畫過一幅《荷拉斯兄弟之誓》——一個父親高舉三把利劍,將它們分發給他自己的三個兒子,讓他們投入戰鬥。就在他的身後,母親與妻子相擁哭泣。

還有雅克·路易·大衛畫的這幅《馬拉之死》就是一幅描繪革命者被暗殺的作品。


法國大革命之後,其他帝國主義擔心這種革命的野火會燒到自己,英、普、奧、俄等老牌帝國組織了反法聯盟,宣稱是“幫法國國王平定內亂”。小個子拿破崙發揮神勇,率軍打贏了 50 多場大型戰役,鞏固了法國大革命的成果。以至於許許多多的藝術家都在用自己的形式歌頌這位偉大的將軍,貝多芬的《第三交響曲》也正是爲拿破崙所作。後來,拿破崙重蹈覆轍,想要恢復帝制,貝多芬氣得把《第三交響曲》改成了《英雄交響曲》。

但大衛不但沒有生氣,還成了拿破崙當皇帝的積極參與者。如今,在巴黎盧浮宮裏,人們還能看到一幅巨型畫作《拿破崙加冕》,這幅畫便是大衛爲拿破崙畫的。畫中的拿破崙英俊瀟灑,正在爲自己的皇后戴上王冠。而大衛,也從革命畫家變成了新皇帝的首席畫家

(2)安格爾

安格爾是雅克·路易·大衛的學生。

他的厲害之處,恐怕就是他筆下的女性題材作品了。就算是從現在往前再推 300 年,女性古典美的最高峯也是安格爾。

安格爾其實畫過許多幅土耳其後宮題材的畫作。因爲當時 18 世紀的法國貴族圈子流行着東方藝術,他們喜歡中國瓷器,也對那具有濃烈東方情調的土耳其後宮生活極感興趣,這可能是貴族們無所事事之餘生出來的“偷窺欲”。以至於表現土耳其後宮閨房的藝術作品,在那個時代成爲一種潮流。安格爾也緊跟市場畫了好幾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幅《大宮女》。

《大宮女》畫的是一個背對着我們的裸體女人。長久以來女性裸體在古典繪畫中都是頗受喜愛的題材,但這讓不少評論家嚇壞了,他們捂着眼睛破口大罵安格爾,說他傷風敗俗,說他侮辱古典藝術。因爲安格爾畫的裸女並非來自某段古典故事,而是現實中的一個普通女子。真正的古典美正是像安格爾這樣,去純粹地欣賞和熱愛“人”這件天生偉大的藝術品。

需要注意的是,大宮女的腰確實被安格爾人爲加長了,可是這又怎麼樣呢?可能就是因爲這段多了三節脊椎骨的腰部,才使她如此柔和。假如我們把這三節骨頭拿掉,讓大宮女完全遵從正常人的比例,那麼她可能就僅僅是千千萬萬幅裸體女性油畫作品中的一個,而不是一幅舉世名畫了。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將安格爾歸爲“新古典主義”的代表畫家,而不是一位純粹模仿古人的工匠。在他那顆熱愛古典藝術的心中,也藏有強烈的創新精神。

第四章 浪漫與寫實


1、歷史

波瀾壯闊的浪漫主義和深沉質樸的現實主義。

要說起來,人真是奇怪的動物。一個人的行爲往往是由理性和感性共同支配的,而全人類的歷史又何嘗不是如此。經歷了啓蒙運動後,理性主義在歐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推崇。但物極必反,漸漸有人開始反思:情感和想象力難道不重要嗎?這種反思帶來了一種極具詩意的思潮——浪漫主義。

這個浪漫,當然不是戀愛時送情人一朵玫瑰的那種。“浪漫”在英文中寫作“Romantic”,它的詞根是“Roma”。沒錯,“浪漫”與古羅馬有關。浪漫主義其實是一種激情。所以,浪漫主義並不是脫離實際,或者漫無邊際。恰恰相反,它關心的是生命遇到重大災難和危機的時刻,是人的內心。生命被壓迫得越厲害,反抗意識就會越強,情緒的反映也就越強烈。這就是浪漫主義的表現基準。

這時候,有一個人突然站出來,他既沒有畫這樣的史詩級場景,也沒有模仿古典主義去畫什麼宗教和神話,更沒有畫那些浮誇的王室貴族,而是去畫那些“毫無看點”的農民,着實把所有人都怔住了。庫爾貝帶着他的現實主義來了。

2、浪漫主義藝術家

(1)拉克羅瓦

大多數歷史教材在講到法國“七月革命”時,都會用這幅《自由引導人民》做插圖。

“我不能爲這個國家戰鬥,但是我可以爲這個國家作畫。”

3、現實主義藝術家

(1)庫爾貝

庫爾貝結識了很多文人學者,接觸了各種民主和自由思想。他看不起新古典主義,認爲那些把精力放在不食人間煙火的女神和五穀不分的貴族畫像上的人都是裝腔作勢,而浪漫主義也不過是無病呻吟。

庫爾貝迴應道:“我不會畫天使,我根本沒見過她。“庫爾貝下定決心,只畫自己親眼看到的東西

庫爾貝所堅持的寫實,不只是把眼睛看到的東西畫下來而已,他描繪的現實帶有他個人所秉承的一種批判。他想通過這些畫讓人們看到社會中真實存在的,而又往往容易被忽略的不平等。

這幅畫原名叫作《現實的寓意:在某個方面決定了我七年藝術生涯的畫室的內部》,名字太長,所以簡稱《畫室》。但是,原標題中“現實的寓意”似乎更能表達畫面上所暗含的意義。這是現實,更是寓意。上學時,老師常會講到一個詞——縮影。《畫室》也是一個縮影,是畫家身處的法國社會的縮影。庫爾貝用自己的主觀想象營造了這樣一個縮影:在他的畫裏,有支持他的文學家和哲學家朋友,也有對此毫不在意的人,而更多的,則是貧苦百姓,他們對藝術一無所知。這幅畫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老貴族們十分不滿,資產階級也嘲笑他。有人指責庫爾貝說,怎麼能把這種“下等勞動者”帶到高貴的藝術裏?庫爾貝則宣稱,他要拋棄幾百年來固有的“高雅趣味”,爲思想自由而畫。

庫爾貝始終追求的是真實,而不是好看

他畫了藝術史上最與衆不同的《世界起源》。畫布上,只有一個女人下半身的大特寫,沒人知道這個“人類之母”到底長什麼樣子。世界之源應該是來自人類,來自女性,甚至來自女性生殖器,這就是他對生命的思考。

小節:

從庫爾貝開始,藝術不再是故事的藝術,而是現實的藝術。正如法國評論家所說:“沒有庫爾貝,就沒有馬奈;沒有馬奈,便沒有印象派。

(2)米勒

19 世紀 20 年代,法國經歷了工業革命,工廠裏都是轟隆隆的機器,生產效率提高了好幾倍。有錢人到處圈地建廠,工業的風頭完全蓋過農業。可是這時,米勒卻反過來,關注那些好像已被時代拋棄的農民和鄉村的生活,認認真真地描繪平凡的人和平凡的生活。

有人說,《拾穗者》是米勒對剝削者和地主的控訴,你看,地主騎着馬督促着僱農收割他成山的麥子,農民卻在這裏辛苦地撿遺穗。但是,地主完全不是這幅畫的重點,這幅畫的主角就是喫不飽的農民,她們爲了一點點麥子彎下腰,這個場景也許令人傷感,可它的目的卻並不是批判和控訴,而是純粹出於悲天憫人的情懷,出於深深的敬意。這是一種隱忍,同時也是一種尊嚴,超越了任何政治隱喻。米勒自己講過:“一個搞藝術的人干預政治是不明智的,藝術就是藝術”。

(3)羅丹

即使你不瞭解雕塑藝術,也一定見過羅丹的《思想者》。《思想者》其實不是一個單獨的雕像,它只是羅丹《地獄之門》中的一個人物。《地獄之門》這個大工程是法國政府在 1880 年委託羅丹爲即將動工的法國工藝美術館的青銅大門做的裝飾雕刻,羅丹用了 30 年才完成。它有兩層樓高,大概兩個三人沙發連起來那麼寬,對於參觀者來講,單是尺寸,就足夠震撼。這個作品靈感來自但丁的《神曲》。在《神曲》地獄篇,但丁從地獄之門進入了地獄,看到 9 層地獄裏各種身負罪孽的人遭受折磨和懲罰的場景。這道“門”上刻畫了 186 個形象。《地獄之門》最精彩的部分還不是那些扭曲痛苦的形象,而是這個在羣像裏顯得冷靜、矜持的“思想者”。他坐在地獄之門的門楣中央。他坐在地獄之門上,看着下面受盡折磨的 100 多個生命。他正處在人間和地獄的交界,處在生死的交點。

羅丹選擇學雕塑,是因爲他買不起顏料。

第五章 印象派


1、歷史

人們抱着看笑話的心態,去看這羣輕狂的年輕人搞了些什麼名堂。結果看的人越多,反對的聲音也越大:“這些無名畫家拿來一塊畫布,用顏料和畫筆胡亂塗抹,最後署上名字就算大功告成。這真是妄想,跟精神病院的瘋子在路邊撿起塊石頭當鑽石一樣。”在古典審美幾百年的影響下,主流藝術圈已經養成了思維定勢,認爲藝術作品必須構圖嚴謹、線條流暢、造型明確、顏色細膩。而這場畫展中卻沒有一件作品符合這些標準。

2、印象派藝術家

(1)馬奈

一說到印象派,很多人馬上會想到莫奈 (Monet) ,但其實,印象派的開山鼻祖是一位姓氏和莫奈只差一個字母的前輩——馬奈 (Manet) 。馬奈比莫奈早幾年“出道”,包括莫奈在內的印象派畫家都深受他的影響。

馬奈畫了一幅風俗畫:《草地上的午餐》。

突破 1:這幅看似雲淡風輕的風俗畫徹底改變了數百年來裸女畫的規則。首先,當時繪畫作品裏的裸女一般分兩類,一類是神話中的女神,比如美麗的維納斯;而另一類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女子,比如安格爾的《大宮女》。她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不僅漂亮,而且純潔,超凡脫俗。但馬奈這幅畫裏的裸女是現實生活中能找得到真人、叫得出名字的風塵女子,這嚴重有損社會風氣啊!

突破 2:之前藝術家都是在一個有固定光源的室內環境裏畫畫,亮面、暗面和明暗交界線會非常明顯。而《草地上的午餐》中的人物是真正處在自然光下的。室外光線非常複雜,除了太陽光,還有水面反射光、草地散射、樹葉的遮擋等,所以人物身上會有很多不規則的光。相比畫室裏由不同亮度烘托出的立體感,馬奈的作品會給人感覺畫的兩邊都是亮的,人就像紙片一樣,看起來不夠立體。如果要做個類比的話,之前的畫家作品就像是拍寫真,影樓裏有專門的佈景和專業的燈光,化妝師和攝影師指導你擺出各種造型,照完還有後期精修。馬奈這幅畫就是大家野餐時,用手機拍完直接發到朋友圈裏的粗糙合照。所以馬奈弱化了事物的細節和輪廓,用大面積的鮮豔顏色來營造陽光下的明亮世界

(2)莫奈

19 世紀,法國有位名叫布丹的風景畫家,他在同鄉米勒的影響下對繪畫產生了自己的看法。他告訴學生:“畫畫時,往往會對物體有一個最初的印象,這個最初印象非常重要,你要努力將它保留下來。”這位接受了老師教誨的學生,就是“印象派之父”莫奈。

代表作《日出 · 印象》。

以前的畫具有非常完整的造型和清晰的輪廓邊沿,這就是“觸覺”原則。與之相反,“視覺原則”強調物體和物體之間連成一片,不被線條分割開,讓人感覺無法摸到事物的具體邊界。但是,沒有線條和輪廓,如何區分不同物體呢?“顏色”是莫奈給出的答案。

以前的畫家往往會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來打磨一幅畫,而莫奈一個月就能畫出幾十幅。爲了能追上光的變化速度,他甚至創造了一種堪比照相機連拍技術的“連作法”——他在戶外一次性支上好多個畫架,只要光線起了變化,就立即移步到下一個。如此一來,他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記錄下光影的變化過程。這一技法決定了莫奈後期作品的一大特點:系列化

比如,因爲莫奈要到戶外追光,幾乎一輩子都暴露在炙熱的陽光下,這嚴重傷害了他的眼睛,白內障、黃視症、紫視症,各種眼部疾病都找上了莫奈。到他老年時,幾乎已處在一種“瞎與不瞎之間的”朦朧狀態。直到 1917 年,他在幾乎看不到色彩的情況下,已經 75 歲了,卻創作出了橘園美術館的《睡蓮》系列,多達 233 幅。到達了他的藝術巔峯。莫奈畫睡蓮,就像古代僧侶專注於抄寫經文、圖繪聖像,他們全然孤獨寂靜,只有狂熱的專注。橘園美術館裏的《睡蓮》特別像東方的長卷畫,在他的作品中你能感受到非常濃郁的東方意境。

(3)德加

德加畫芭蕾舞者,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

德加的這種角度,有人歸納出一個專有名詞:鑰匙孔角度。這是一種類似於“窺探”的角度。

(4)高更

到了 19 世紀中後期,一些畫家厭倦了巴黎這座活色生香的城市,想要去別處尋找一些真正打動人心的主題。高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逃離了法國,逃離了歐洲這個西方文明中心,一個人跑到南太平洋的小島上,過起當地土著的生活。他的出逃究竟爲他的藝術帶來了怎樣的閃光點呢?

與此同時,許多歐洲國家在美洲殖民,繼而無形中也受到了殖民地文化的影響。當地人不講透視法,不在乎光影,僅僅是用天真爛漫的方式把事物勾勒出來,這些異域風格的藝術顛覆了西方藝術家從文藝復興以來幾百年的繪畫習慣和感知,他們意識到,這種返璞歸真的做法讓藝術有了新的生命力。

在他之後,表現主義、野獸派都受到他的影響,開始在繪畫上挖掘人內心的衝動和生命力,讓藝術呈現出全新的樣式。

毛姆把高更的故事寫成了一本值得反覆品讀的小說——《月亮和六便士》。

(5)凡·高

凡·高的代表作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

自畫像是一件極困難的工作,它必須與相片中的自己不同。自畫像的目的在於畫出更深層的自我。”凡 · 高 30 歲纔開始畫油畫, 37 歲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短短 7 年的創作時間裏,有 4 年都獻給了自畫像,平均一年畫十幾幅。

(6)保羅·塞尚

直到一個愛畫蘋果的藝術家橫空出世,提出“藝術是自然的平行體”的理念,西方藝術從此進入了現代藝術的歷史階段。這位不經意間承上啓下的藝術家就是保羅 · 塞尚。

保羅·塞尚很快就和巴黎藝術界最鬧騰的馬奈和莫奈等人混到了一起。不過,他後來並不喜歡印象派,甚至對自己被劃分在印象派這件事深惡痛絕。塞尚非常認可印象派的觀察方法,但同時也認爲這種對光和色只停留於表面上的追逐太膚淺了。在他看來,大自然的啓發還有物體更本質的內在結構和造型奧祕,所以他討厭印象派畫面的混亂,可又被他們筆下閃爍的色調吸引。塞尚爲此甚至放棄了對寫實的追求,在注重形式的同時,又用規整的筆觸使輪廓模糊,讓畫面變得質樸笨拙。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出“藝術產生的本質是人類的模仿天性”,這種“模仿說”在西方美術史上持續了近 2000 年,塞尚卻用實際行動提出了質疑。他認爲,繪畫的目的不是單純模仿某個物體,而是反映人在繪畫過程中的思考

顛覆了西方寫實主義的傳統,把個人意識融入繪畫的做法愈演愈烈,比如凡 · 高和畢加索等。現代藝術的各個流派從塞尚那裏得到的遠遠不只是技法上的啓發,更重要的是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

塞尚有一個非常特別的理論,叫作“對具體物象的抽象把握”。他認爲這個世界上所有物體都可以被簡化成幾何形狀。塞尚像是一個悟道者,通過蘋果這個很普通的載體,參透了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這種觀察世界的角度,又給後來的立體主義、野獸派等藝術流派很大啓發

(7)後印象派

但同爲印象派畫家,塞尚、凡 · 高和高更的畫怎麼看也和莫奈的風景寫生不一樣啊。他們三人的個性實在是太鮮明瞭,以至於人們有時會把他們歸爲“後印象派”。

第六章 進入二十世紀


但事實上,當代藝術被稱爲突破了文藝復興以來繪畫藝術的基本概念。他不僅僅改變了繪畫技法、顏色搭配、觀看方式,更是把繪畫的基本概念都改變了。

1、“醜”畫

這爲我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藝術一定是美的嗎?咱們時常都在說審美,那是不是也有審醜呢?

好看的畫都是相似的,“醜”的畫各有各的“醜”法。

所以,好的藝術不一定是美的。美的東西直接取悅人的感官,讓人看了覺得很愉快。醜則相反,它會刺痛感官,讓人不得不去追問:爲什麼會這樣?所以在很多時候,醜比美更加深刻

(1)例子

說到藝術裏的醜,畢加索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他的成名作品名是《格爾尼卡》。

畢加索是立體主義

同樣作爲“醜”的代表,如果說畢加索的畫“醜”在支離破碎,那麼馬蒂斯的畫就“醜”在色彩濃豔。馬蒂斯成熟時期的作品看起來真的很像孩童的塗鴉,但恰恰是這種簡單純粹的線條和色彩,讓藝術的感染力得以迴歸。

馬蒂斯是“野獸派

2、“臨摹”心理

20 世紀,對藝術家而言,臨摹現實已經不再是他們的首要任務了,“臨摹”人的內心感覺成了更大的目標。要捕捉到感情、情緒這麼虛無縹緲的東西,還要將它畫出來讓別人也能深刻體會到,這些藝術家是怎麼做到的呢?

蒙克和他的《吶喊》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它是電影《驚聲尖叫》系列中幽靈面具的原型,也是《小鬼當家》經典海報上小男主人公姿勢的主要參考,就連手機自帶的 Emoji 表情包裏都有一個吶喊得臉都青了的小人兒。

蒙克是“表現主義

這幅畫就是《記憶的永恆》,作者是薩爾瓦多·達利。超現實主義畫家會把現實生活中看似完全沒有聯繫的東西放到一起,構築夢一般的場景。大概是因爲弗洛伊德《夢的解析》是他靈感的重要來源。

達利是“超現實主義

3、行爲

整整三個小時過去了,門被打開,人們得以進入玻璃擋板內部,近距離地看着這個奇怪的男人,而他卻只是背對人羣,抱着兔子靜靜地坐着。這場行爲的一切,包括奇怪的男人、死去的兔子,甚至是椅子,通通都屬於一件藝術作品。這件作品的名字叫《如何對一隻死兔子解釋繪畫》,而這個男人便是博伊斯

4、觀念

博伊斯爲藝術打開了另一扇窗戶,人們繼續探討藝術的本質,甚至還有人將藝術的邊界拓展到了傳統的繪畫與雕塑之外,開創了“觀念主義”。這位改變藝術史進程的藝術家就是杜尚

《泉》這樣一個奇怪的現成品,也能算作藝術嗎?觀念藝術作品重要的部分是其概念,而有形的表現並不重要。

杜尚曾經講過一句看似很狂傲的話:“我最好的藝術作品,是我一輩子的生活。"

5、流行

有些藝術名詞聽起來很嚇人,比如“波普藝術”,但只要你的英語還沒完全還給老師,只要你還認識“popular”(流行 ) 這個單詞,就很容易明白並且記住“波普藝術”了——“波普”(pop)正是“流行”(popular)的縮寫。二戰後,年青一代的英國藝術家紛紛開始反思流行文化與藝術的關係,“波普藝術”應運而生。這些藝術家把廣告冊頁和雜誌上的商品插畫、 logo 等素材剪下來拼貼在一起,用這樣的作品來象徵美國的通俗文化。

人們對於美的概念其實是跟着商業和消費的潮流不斷變化的,與傳統和現代無關。今天報紙上宣傳了一個電影,大家就紛紛走進影院去欣賞;明天電視上爲一種食物做了廣告,人們就認準牌子去超市購買。人們再也不是跟着象徵權威的學院派或者主流藝術團體去定義流行和美了

帶着這種反思,沃霍爾開創了一種新穎的形式,併成爲了後來波普藝術的重要標誌——“複製”。所謂複製,就是在同一幅畫中,不斷地疊加同一個形象。比如《金寶湯罐頭》。要知道,“複製”在傳統藝術觀念裏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我們之前講了那麼多藝術作品,它們之所以那麼珍貴,就是因爲它們是獨一無二的,是不可複製的。但沃霍爾要表現的大衆文化、消費文化恰恰跟以前的藝術相反,它們屬於大衆流行的東西,無處不在,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轉瘋了”“刷屏了”,它表現的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特質。沃霍爾用這樣的形式,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創作觀念,讓人們對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如今,沃霍爾最爲人們所熟知的作品恐怕就是那幅《瑪麗蓮 · 夢露》。

6、逼真

你可能要問了,意公子,這是誰的一寸照嗎?畫得這麼像,簡直和照片一樣。這就是照相寫實主義,又稱超級寫實主義,這一派的藝術家會藉助照相機拍出來的照片畫畫。

寫實繪畫最根本的是什麼?是畫得像,把看見的畫下來。抽象藝術呢?他們追求藝術家內心的表達,追求超越現實,超越眼中所見的世界。而照相機呢?照相機就是通過小孔成像的原理,完完全全地還原現實實物。克洛斯的厲害之處就在於此,他將照片中的具體對象與抽象主義中的幻想相結合,也就得到了他自己的風格:照相寫實主義。

因此,從遠處看,畫面確實真實得過分,可走近一看,其實是由無數個毫無關聯的個體組成的,就像是照片放大到一定程度的像素點。局部的細膩自成一個世界,整體的細膩又是另一個世界,這會讓我們有一種真實到虛幻的感覺。

7、其他流派

達達主義(無政府主義藝術運動)。

補充


1、藝術歷史的總結

還記得一切是如何開始的嗎?那不過是山洞裏的一堆壁畫,是對生活的希冀。就在這希冀中,西方藝術一步步前行,經歷了無邊無際的神話世界,經歷了古埃及神祕的死亡藝術,終於在古希臘到達了第一座高峯,自“斷臂維納斯”開始,美的典範得以樹立。千百年來,西方人一直在“要不要復古”這個問題中猶豫徘徊。在中世紀漫長而極端的禁慾藝術之後,藝術家打着復古旗號掀起了偉大的藝術改革,用人文精神將藝術推上了燦爛的頂點。緊接着,巴洛克時期的卡拉瓦喬拋棄了古典的理想美,尋求真實;洛可可時期的布歇等人甚至把古典美貶得一塌糊塗,老傢伙們過時了,“動感青春”纔是王道。你看,古希臘定義了古典,中世紀將其拋棄;文藝復興尋回了古典,巴洛克、洛可可對古典主義進行批判。到了法國大革命時代,出現了新古典主義,大衛和他的學生安格爾高舉古典美的旗幟,說洛可可藝術是奢靡、情色、墮落,古典美才是最好的。人類的藝術就是這麼糾結,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摸索中前行。然而,不論風格怎麼變,西方藝術還是走在“努力畫得像”的路上。但是,自 19 世紀的印象派開始,藝術家突然發現,照相機不僅“畫”得比他們像,還比他們快,再怎麼精雕細琢也不如“咔嚓”一聲來得實在。將現實世界重現在畫布上已不再是這些藝術家關心的事,他們紛紛掉轉船頭,拼命去“畫得不像”

2、美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其實,所謂的“美”,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你知道嗎,觀音菩薩最早從古印度傳到中國的時候,其實是個有小鬍子的男性形象。直到唐朝才根據人們的信仰偏好,從男性慢慢變成女性。但這個時候的觀音,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你看到她,會覺得她是威嚴的神,而不是有情感的人。

3、如何欣賞藝術

然而,有些人提出欣賞藝術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了解任何背景知識,以一張白紙模樣去面對作品,只依賴最基本的感官,“用心”去感受博物館裏的藝術。你感受到什麼,藝術就是什麼。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同這種欣賞方式。

那麼它真的那麼好嗎?我想不是。我稱這樣的方式爲“傻瓜式藝術體驗”,因爲它不僅簡單方便,還爲好喫懶做不學習的“傻瓜”找了個“高大上”的理由,讓這件本身值得享受的事成爲無聊枯燥、走馬觀花的遊蕩。我們可能在《蒙娜麗莎》前津津有味地拍照,也可能一味地只在自己第一眼相中的、毫無緣由就喜歡的畫前駐足停留,直到看膩了,也只能得到一個體會:“嗯,這畫顏色還不錯,畫得挺像。”然後就像一連吃了三鍋東坡肉一樣飽中帶膩,往後再有人提到逛美術館,你就會拼命地搖頭,躲得遠遠的。

我們不需要成爲藝術界專業的學者,但也不能以純粹無知的狀態去欣賞藝術。這中間有個巧妙的平衡點

4、之最

《蒙娜麗莎》《夜巡》《宮娥》一同被納入“世界三大名畫”之列。

畢加索、馬蒂斯、薩爾瓦多 · 達利並稱爲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超現實主義藝術家。

5、其他

沙龍”最初是指 17 世紀的歐洲貴族在自家客廳召開的社交聚會,到了 19 世紀,則演變成了法國每年舉辦的官方藝術展覽,代表了社會主流對入選藝術家的高度認可,是很高的榮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