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 祭於公,不宿肉。

10.9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公祭分得的肉,當天就分賜出去,不可過夜。家祭用的肉呢,不要超過三天。超過了三天,就不能吃了。

“食不語”,是儒家挺看重的一個規矩,不要邊喫東西邊說話。

“寢不言”,睡覺的時候不說話。睡覺則平心靜氣,不說事,不想事,安然入睡。

孔子喫飯,哪怕是蔬食菜羹那麼簡單的比較“差”的食物,他也一定要先祭,和齋戒祭祀一樣虔誠。

中國人祭的,感謝的,不是神,不是主,是祖先,是發現這些食物可以食用、可以種植、可以養殖,特別是發明用火烹飪食物,使人類告別茹毛飲血、免於疾病的聖賢。

《禮記》說“禮始於飲食”,今天的一切,不是神賜給我們的,是一代代祖先賜給我們的,就從飲食開始。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還是按照慣例,我們先來複習一下昨天學習的內容。

昨天主要講的在飲食上我們都需要注意的問題,特別是前面八個字,特別的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幾乎每一箇中國人都知道: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終於我們從《論語》上找到了它的出處,也知道了它到底是什麼意思。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內容比較多,說的都是在飲食上要注意的原則,也就是說糧食一定要舂的精,皮殼要去幹淨。

就我們平常說的粗米,現在可能大家都比較提倡說喫糙米,或者說喫粗糧。但這是偶爾爲之的,你天天喫粗糧,恐怕大家受不了,因爲我們都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

無論是魚或者肉,切的時候要切的精細一點,切的規整一點,這樣便於消化和吸收。

接下來不喫的幾種情況,其實每一種都是很有道理的。比如食物經久變味了,餿了臭了,你還能喫嗎?魚肉都腐敗了,你還能喫嗎?聞着都臭烘烘的,你還喫嗎?也有能喫的,臭魚,即使喫的話還挺香的,但是你要防止中毒的危險。

有的食物放着時間長了就變色了,這也是不能喫的!變味了呢,更不能喫!烹調不當,比如說這個東西沒煮熟,吃了容易拉肚子;有的烤糊了,烤焦了,也是不能喫的。

不時,不食,這裏我們昨天講過,它的意思應該是我們按點喫飯,該喫飯的時候喫飯,不該喫飯的時候不要喫。早晨我們說正常就是八點之前,七點多喫飯,我們就在這個點兒,你別趕到十點去喫飯,不早不晚,不上不下。

中午或者晚上也是如此,你動不動喫個夜宵,十一二點去喫飯,喫完飯就睡覺,胃消化不好,這是爲我們養生說的這句話,大家也要注意。

肉切割的不方不正的不喫,其實這個大家說可能覺得有點事事兒,但是講究的人特別像我們這裏的戰友,很多都是溫良賢淑,很講究。

講究的人,他幹什麼事都講究。咱們說廚師,講究叫色香味俱全,色指的是顏色,其實也指的是我們手藝,好看,看起來是賞心悅目。亂七八糟的、七長八短的,讓人一看就覺得low了,對吧!

而且我們還講個故事,說陸續坐牢以後因爲他母親肉割的方正,讓自己免於一死,保了一條命,可見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關於不同的食物蘸不同的醬,沒有相匹配的醬不喫。

這個我們瞭解不多,你大約知道是這回事兒就行了。

下一句是喝酒的時候,關鍵是目的是開心,是高興,是交流,這個時候因爲每個人量不同,有的人一滴不能喝,有的人會喝很多不醉,所以不規定什麼具體的數量,但是原則上是不能酒後亂性。

街上買來的不明的東西,酒或者肉,我不喫。其實在今天來講就是我們要買就買放心的酒和肉,不要去胡亂買,買了假酒,買了這種有污染的肉,吃出毛病來,有的甚至喝假酒喝死人,那就不值當了,在孔子那個年代就有了這種意識了。

最後一個是不撤姜食,不多食。就是姜是個好東西,它能夠去腥調味,但這個東西不宜多食,它畢竟是調料。

還有一個就是說,即便這個桌子上有很多肉,我們也不要喫起來沒完,要注意飲食比例搭配。你比如說我參加瘦身營,他就要求主食相對少一點,肉菜飯叫2:1:1,就這個說法吧,總而言之,比例搭配合理,我們不要因爲有肉就光喫肉,不喫別的了,這樣顯得也沒教養。

花了六七分鐘的時間,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今天我們在來講新的一章。

這一章我剛纔仔細看了一下,在普通的裏面分爲三章,既然已經合成一章了呢,我們就按一章來講就好了。其實我現在的本事就是分成三章,我一章也能講半小時;合成一章,我還是能講半小時,只是可能深入程度不夠,既然已經公告了,我們就按一章來講,半小時之內把它講完。

先來看一看原文。

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咱們一個一個來看。祭於公,不宿肉。

這個祭指的是公祭,也就是國家舉行儀式,舉行大典,你比如說祭告太廟,或者說我們現在要向抗日民族英雄致敬,像解放戰爭犧牲的人致敬,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舉行儀式,叫國家公祭大典,還比如說我們去祭黃帝陵,繼舜或者說祭孔,這都屬於公祭。

公祭的時候,他會宰殺三牲,豬牛羊,而且一般都是整頭宰殺。

宰殺了以後去上供,當天一般祭一遍,第二天可能還會再第二遍,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比如說我們焚香,香點完了,儀式結束了,祖先或者神明,他們享用過了,不能放在那兒,放在那就浪費了,這是要把它分掉的。

分給誰呢?分給當朝的士大夫們,有頭有臉的士大夫們。

他分個頭,他分個膀子,他分個後腿兒,他分出內臟等等,這是非常有講究的。想當年孔子之所以周遊列國,其實不是他想去這樣做,而是迫不得已。

因爲按照禮節,他作爲司寇應該分得祭肉,結果當時的三桓也就是季孫、叔孫、孟孫,甚至魯國國君沒有給他分祭肉,他就知道國君和三桓都排擠他,在國內沒法呆了,這才帶着弟子們出走。

在邊境線還停留了三日,等着萬一這個肉給我了呢,我也就不用再出去了。誰願意背井離鄉啊!最後沒辦法,纔在外面漂泊了十三四年,所以說這個事兒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有點跑題,我們就說這個意思,因爲時間已經兩天了,過去沒有冰箱,沒有保鮮措施,所以說趕緊喫掉,超過三天了就不能吃了。

剛纔說的是公祭,再說家祭,因爲在自己家裏祭,也不要放置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可能變質,變味,就有可能損害身體健康,因此就不要喫啦!

接下來的是,食不語寢不言。

這句話我相信我們的戰友從小的時候,一定聽過我們的家長或者老師說過,正喫着飯的時候,呱話勞神,或者這個睡覺要睡覺了,還擱這兒很興奮的說話,家長就會說食不語寢不言,或者食不言寢不語。

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在喫飯的時候,要專心的喫飯,睡覺的時候要安心的睡覺。爲什麼呢?我們先來看,食不語的好處有哪些?

食不語第1個好處就是,專心,存心不二,喫飯就專心喫飯,不要想別的。你的注意力放在喫飯上,你的消化系統,它就會與你密切配合,飯喫得香,喫得有味道。

否則你老是說着話,想着別的事兒,嘴裏邊再好的東西你也吃不出味道來,說實話瞎了那一桌美食啊!

第2個就是表達對食物的敬意。知道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片菜葉,都來之不易。所以我們要表達一份敬意。

第3個好處,就是我們儒家對人身安全一貫是比較重視的。你邊喫東西邊講話,很容易發現食物走錯門兒了,本來應該進食道,結果進氣嗓了,嗆着了,有沒有?

這種情況肯定會有的,有的還可能喫魚的時候,魚刺卡着嗓子了,或者什麼東西掉進氣管裏了,結果咳嗽不止,甚至得開刀把它拿出來,可見其危險。

這也是保護我們的,昨天我說了一句金句說:規矩不是來約束我們的,是用來保護我們的。

第4條細嚼慢嚥,是健康養生之道,細細咀嚼,體味食物之美,也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別胡亂嚼幾下,就交給胃處理。跟上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是一個道理。

我們昨天也專門提過說一口飯要咀嚼36下,如果你真的這麼做的話,那你發現你的飯量自然而然就會減少,而你的消化吸收能力,自然而然就會增強。胖的人也會因此而變瘦,特別瘦的人,也會因此會變得稍微豐滿一點。

說胖不好,那是過胖;瘦也不好,過瘦,骨瘦如柴,只有皮包骨頭,這樣的人還有什麼看頭,對不對?一點肉也沒有,我們講求的健康就是皮膚細膩白嫩有光澤,有質感。

寢不言,就指的睡覺的時候不說話,爲什麼睡覺的時候不說話呢?大家想一想,睡着了當然不能說話,指的是睡前,如果你真的想睡了,就安安靜靜的,什麼也不要想了,很快就自然入睡了。

不過這個時候,你還和別人交頭接耳,在寢室宿舍人多的時候,或者兩口子還有好多心事沒拉完,等等,或者說看着手機、看着抖音、看着小黃文啊,或者等等等等,這個時候你還能睡着嗎?就睡不着了。

很容易興奮,或者想着想着睡進入夢鄉了,夜裏邊又夢那些亂七八糟的,這是不好的。

所以臨睡之前要保持安靜,比如說現在由於我參加瘦身營,老師就建議我們要珍惜自己的身體,不要晚睡,要遠離手機。那我到現在11點之前我就做好準備了,說我要準備休息啦。

然後我把手機往邊上一扔,我就安然入睡。原先是一點多,將近兩點才睡,現在我11點多一點點就睡着了,昨天晚上應該在11:10左右睡着了。

這就是因爲我睡覺之前斷開了一切干擾,睡覺就是睡覺,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我們往往是工作的時候想着玩兒,玩兒的時候想着工作,睡覺的時候想着還工作沒完成。工作時候想着我困了,我要睡覺了,不就麻煩了,對吧!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不時不食,是一個道理。

說到這裏,很多人可能就會說,大哥不對呀!現在你看我們多少場合需要喝酒啊,在這個時候招待客人你不說話行嗎?

這句話提得好,告訴大家,這不叫我們普通的喫飯,這叫商務宴請。

商務宴請它是禮儀,和我們普通說的,食不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它是兩種情況。

在商務宴請的時候,大家記住,我們不是喫飯,喫飯是作爲媒介,也就是引子。真正的目的是你和客人或者說你和主人,和朋友,進行溝通交流。

在這種場合,喫的不是飯,喫的是感情,喫的是修養,喫的是你的禮儀。

大家在一起一坐,一看你的坐相,一看你的穿着打扮,一看你的喫飯時候的神態,以及與你交流的時候你的語言、行事風格。對你進行判斷,就能看出你這個人有沒有素質?有沒有修養?有沒有文化?是不是一個知書達禮的人?是不是一個明白事理的人?是不是中交?能不能以後和他交朋友?他委託的事,我值不值得給他辦?或者說我跟他交流,他能不能給我辦事兒?通過很多細節就可以反映出來。

比如,他坐在桌子上只一個勁的喫,逮着自己喜歡喫的不住筷兒,然後喝酒的時候大大咧咧等等,你就知道這個人很自私呢。

有的人桌上一座非常優雅,給你用公筷,給你倒點酒,給你夾菜,勸酒勸你不要多喝,交流的柔情,那是什麼概念啊?你完全能夠體會到這其中的不同之處。

在這種時候要說話,但是不要狂說,只有你一個人說,別人只聽着,除非你是最重要的客人,或者你只是長者,或者說你真的是大家來向你請教,否則的話多聽,多去端茶倒水,看看別人有什麼需要?

遞遞餐巾紙,等等等等,這是一種餐桌禮儀和我們今天講的,食不語,不是一個概念。

大家要注意,在這裏專門提出來,也是要給大家提個醒,凡事不可絕對,要看情況,不是說我說食不語,商務宴就不能說話,這是兩個概念。

我曾經參加過私塾,就是教小孩的私塾,教的是什麼呢?四書五經。特別是《論語》,也像我現在帶着大家一起學論語一樣,還有就是學佛經、地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這個私塾裏,早晨,中午和晚上都喫素菜,不喫肉不喫葷腥。

喫飯之前要先洗手,乾乾淨淨的,然後在餐前要禱告,西方要禱告,我們說感恩語,有老師起頭,時間長了,大家就都記住了。

感恩父母,感恩天地,感謝祖國,感謝食物等等,具體什麼我記不住了,就是感恩。感恩以後,坐下來,拿起筷子,闆闆正正的喫,這個時候不準發一句話的,喫得乾乾淨淨,甚至連盤子裏面的菜汁都要蘸饅頭,或者米飯,把它喫乾淨,喫到什麼程度呢?喫完以後,即便是不刷,依然很乾淨。

在那裏喫飯,你絕對有一種儀式感,喫完以後把盤子一收,放在指定的位置,安安靜靜的離開,你真正能夠體會到食物的美味,能夠感受到那種心情。

再接着往下講,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這裏的瓜祭是什麼呀?有的人說是必祭,因爲瓜和必,必是必須的必,在篆體相近,是當時搞錯了。那到底是不是搞錯了呢?咱先不管了,你記住是這回事就行了。

就是祭祀的時候,哪怕是疏食菜羹,簡單的,比較差,這裏指的是簡單的蔬菜了,不是說大魚大肉,那會魚肉比較鮮見,也一定要先去祭。

祭誰呀?祭神明、祭祖先。對我們來說主要就是祭祖先,就是像齋戒祭祀一樣的虔誠。

我們剛纔也講了,在喫飯之前,要去祭祖先,那我們現在要在過年的時候,會做上一桌子菜,然後擺個供桌,嘴裏唸叨着,各位老祖宗,或者說天地神明,請就坐。把我們蒸的饅頭,還有做的菜,每樣夾一點放上去,請他們享用,這就是祭。

那我們平常喫飯呢,也要有這種意識。大家知道嗎?就是我父親在我小的時候,他每次喝酒之前,酒杯裏的酒都在桌子前稍微撒那麼一點點。

我小時候問他爲什麼?他說這代表是致敬祖先,就是請祖先先喝一點。這是你心裏有啊!他能不能喝到是一回事,你心裏有沒有是另一回事。

就在周朝那個時候,把桌子上的每一種食物都挑出少許,放在中間,開始之前祭一祭,祭誰呢?不是神,是誰啊?是祖先。

我們能夠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來這世上走一遭,要感謝列祖列宗啊!是祖先發現的這些食物可以食用,可以種植,可以養殖,特別是發明用火烹飪食物,使人類告別了飲毛茹血,免於疾病,這些聖賢們,我們要好好的去敬她們。

《禮記》裏面說,禮,始於飲食,就是要感謝他們,飯前要祭。中國人有一個祖先崇拜情結,和西方,你像印度講究拜佛祖,西方是拜基督,不一樣,我們中國人拜的是祖先。

今天的一切,是祖先賜給我們的,不是神賜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從飲食開始,致敬祖先。

好啦,今天時間也到了,我們就解讀到這裏了。明天我們來繼續解讀下一章。

看着有點短,席不正,不坐。

到底是明天合起來講呢?還是單獨講呢?今天先琢磨琢磨準備一下資料,能分開講的就分開講,不能分開講呢,就合着講。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