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席不正,不坐

10.10    席不正,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席不正,不坐。”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坐席擺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杖者”,是用柺杖的老人,六十歲以上開始用柺杖。與鄉人宴會飲酒完畢,一定讓老人先走,老人出門了,自己纔跟出去。

“鄉人儺(nuó),朝服而立於阼階。”“儺”,不是正式祭禮,是鄉下人驅逐疫鬼的風俗,有點巫婆神漢的意思。鄉人跳大神的時候呢,孔子全身朝服,肅立在自家門前臺階上站崗,家裏的鬼神就安心了。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託人問候其他國家的朋友,一定隆重地拜送使者和要去問候的那人,就如同與他親見相拜一般,不因爲遠而廢敬。他問候遠方的朋友,敬禮也如同對方就在面前。

大家早上好!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我們呀,還是先來學習一下上一章的內容。

在上一章,我們學到“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說的是在公祭上分得的肉,當天就分賜出去或者說趕緊喫掉,不要過夜。而自己家祭用的肉呢,不要超過三天,超過三天就不能吃了,這是爲了防止肉變質。一旦變質了,喫壞了肚子,那就沒有必要了,適得其反了!

食不語,是儒家非常看重的一個規矩,就是說不要邊喫東西,邊說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可以說在中國的古代,凡是學子在正常喫飯的時候,都是這麼要求的。

當然,正式宴請除外。宴請是請人喫飯,是辦事兒。喫飯是媒介,真正的目的不是喫飯,而是交流,互相談感情,套近乎,所以是情況不同。

寢不言,說的是在睡覺之前就不要再說話了,這樣會防止入睡休息。

這一點我們也特別注意,可能現在睡覺之前和別人說話倒是比較少,往往會看手機等等,其實也是干擾注意力,既然想睡覺了就抓緊時間睡覺。

萬緣皆放下,趕緊夢周公!

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也就是說當孔子喫飯的時候,哪怕是很簡單的粗茶淡飯,他也一定要先去祭一下,就像齋戒祭祀一樣的虔誠,就類似於現在基督教,或者說佛教,他們在喫飯之前要先禱告一下一樣。

那在我們古代,儒生他也是要先說一下感恩的語,敬祖先,表達一下。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節,我們對食物,對這個祖先,時時有一種敬意,那麼你會發現這個人的運氣也不會差,因爲你懂得感恩,萬物皆有靈啊!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學習的內容之後,我們再來學習新的一章。這一章,其實是好幾章。

本來我昨天想我說是要不要一章一章的講,說實話都是一些行爲規範很具體,把一章講一個半小時,有點太囉嗦了。我們當減則減,還是三四章合成一章,這樣的話既能說清楚又不至於太囉嗦。

今天要學習的這一章,它分爲四個部分,我們先看原文。

席不正,不坐。

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下面分別講了四種情況,我們要一種情況一種情況的來和大家聊。

第一種是席不正,不坐。這裏面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就像我們剛剛發的這個短文,裏面講的古人席地而坐,如果坐席擺得不端正,孔子不坐。

另外一種,是座次,座次上來講,就講究了。

那席地而坐,席擺的不正,不坐。很簡單,把席擺正就OK了,就是一些細節上要注意。

大家都知道,孔子這個人,他是非常注重細節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有講究的,儘量的合乎禮儀合乎規範,說謙謙君子怎麼來的?就是這麼來的!什麼事都不講究,大大咧咧的,怎麼能體現君子之風呢?

第二個就是在飲酒喫飯的時候,特別是有客人來了,或者說到別人家去做客,或者去參加商務宴請,一些重要的場合,這個座次就非常重要。

在古代,或者說我年輕的時候,你到哪裏去幹什麼,這個排座次,都是很重要的。

沒有誰來了以後,大馬金刀地往主席上一座,就算完的。

如果一個人這麼個坐法,那是要被人恥笑的,說這個人真沒有教養,真沒有修養,一看就是沒有家教,他鄙視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父親以及這個家族。

爲什麼呢?因爲座次是非常有講究的,特別是在我們山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那就更講究了。

我們一般看書聽講就會說,分賓主落座。首先說這一句,分清主人和客人。主人坐在什麼位置,客人坐在什麼位置,誰做主陪,誰做副陪,誰做主賓,誰是副賓,都是有講究的。

一般情況下,如果互相不熟悉是要謙讓的,在酒席上一般是以什麼爲排位原則呢?

一個是如果說有政府官員,這是以官者爲尊的,他是當官的,他要排坐主位。

如果說都是當官的呢,就比較熟,那就可以老者爲尊。誰的歲數大,誰放在上面,或者說以有一定身份和名望的人,坐在中間坐在主位。

這個時候都是要互相謙讓的,你坐,你坐...... 最後自然而然的就排定座次了,誰該做在什麼位置,大家都心裏有數。主人安排的時候或者客人坐的時候都是有數的。

有的人坐錯了是要出問題的,所以說這一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禮節。

我們到哪裏去做客,不要輕易地就去入座,讓一讓,那你坐,你坐,你往上,做好儘量往下坐。當然了,不該你做下坐,自然就會把你請上去,但是你不該做上位,你做上位了,就麻煩了。他也會有語言,把你請下來!不過那個時候就難看啦。

有的人會說這樣虛僞,其實是錯誤的,就在揖讓之間,,就能看出一個人的道德禮儀修養。

有沒有教養,能看出來,知不知道遠近高低,能看出來。所以說現在往往,你像這個新媳婦見了公婆,她很緊張,爲什麼?第一次喫飯對方在考察她。

而另外一個,比如說女婿第一次走丈母孃,更加緊張!爲什麼呀?這一家子人找了一家族的人來陪酒,都是來考察你,看看你說話怎麼樣,長得怎麼樣,會不會喝酒,喝酒會不會失節,懂不懂禮貌,姑娘能不能託付給你,都在其中了,所以一定要注意日常禮儀。

好了,這個說的有點多。

咱再說第二個,“鄉人飲酒,杖者出,斯出矣。”

杖者,就是指拐拄柺杖的老人,意思就是歲數大了,行動不便了。人老了,要值得尊敬。中國人一直有一個傳統叫“尊老愛幼”,尊敬老人,愛護兒童。

鄉人,就是普通場合,和鄉里鄉親在一塊喝酒,比如說有人家有喜事,有人家有喪事,有人家有高興的事,聚一聚。

這個時候喫飽喝足了,就講到送別的禮儀了,我們上幾章,曾經有一章提過說外交禮儀的時候把人送走了,人家直到看不見了,這纔回來,並且向主君報告,客人已經走了,不再回頭了。

那在這裏,就是讓老者先走,他走了以後我再走,時時處處,體現出對老人的一份尊敬,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禮節。

說到這裏再多說一句,在過去我們15歲之前,男孩兒是不上桌的,女孩兒更不用提!

除非來了女客人,男客人來了,正常宴請,就是招待客人的時候,女孩子根本就不上桌,在廚房裏做飯,等別人喫飽了,放筷了,然後這才請家人上來喫飯。

而現在很多人其實是已經很不講究了,怎麼說很不講究呢?

我曾經參加過多少次酒席,好多人帶着孩子,孩子兩三歲,或者四五歲六七歲,小孩兒在身邊很小,他確實是不懂,有的七八歲了,就是孩子比較大了,這時候大人也不注意,讓孩子坐在主位上,四處踅摸,四處看,逮着什麼喫什麼,大人一點說教也沒有。

說實話,這樣的人就很讓人看不起。爲什麼?一點禮節也不懂。不管他有多少錢,在別人心目中都是形象全無的!

孩子在家裏面也要注意給他立規矩,出門以後更是代表你的形象,孩子沒有禮貌,就代表你家人沒有家教。一般情況下,大人不動筷子,小孩是不準喫的。

這些普通的禮儀,說實話還有很多,我就不再多講了。因爲時間有限,大家要注意。

尊老我們可能都能做到,但是對於孩子,往往就太寵他了,其實你沒有必要過於寵他,孩子就是塊璞玉,就需要你雕琢,你不雕琢他,他長大了,最後丟的是你的人,以及你的家族的人,丟祖宗的臉。

接下來學下一個就是: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這裏的儺不是正式的祭禮,是鄉下人驅逐疫鬼的風俗,有點兒巫婆神漢的意思。

就是鄉下人跳大神,這種情況現在相對來講少了,在過去很多很多這樣的。

有的人說是封建迷信,在這裏我和大家說一聲,還真的就不能一概籠統地把它稱爲封建迷信。

我小時候到現在,經歷了很多事,有好多我們看着不可思議的跳大神,或者說請巫婆神漢,它真的管用,而且也真有!

如果說你就是一個徹底無神論者,唯物主義者,那我也不多說什麼!

但是你不能因爲你不知道,你就認爲他就不可能。這個世界不以你的認知來改變。好多我們不明白的地方,不要輕易的去否定,因爲那個世界你不知道啊!你不知道你不知道,就不要以爲它就沒有。

說了半天,就是孔子在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他是全身朝服,穿着正裝,站立在自家門前的臺階上。“阼”是什麼?是東邊的臺階,是主人所立之地。

幹什麼呢?兩種意思,一個就是保護自己家的祖先,自己家的鬼。因爲自己家有牌位,牌位在,就說明他的靈魂在,保護自己家的祖先不受驚擾。

另外一個,也是對對方的行爲表示尊重,我們一直說,孔子六合之外存而不論,祭神如神在,孔子敬鬼神而遠之,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我不能因爲我不認可,我就說你是封建迷信,我就去斥責你搞什麼活動,沒有用,你搞你的,爲什麼呢?因爲這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安心,在這裏我給舉個例子。

我們羣裏的戰友大部分都是女同志,都有孩子。那孩子小的時候難免會出現驚嚇,看着他兩眼呆滯無神,喫嘛嘛不香,眼皮也不願意翻,那一刻肯定是心裏發慌,其實很多時候都是由於掉魂了。

那懂的人會給他叫魂兒或者是被狗咬啦,嚇着啦,叫魂兒,可以這樣說,你會叫魂的,一叫就好。

不會叫魂兒的,它也會好,什麼時候好呢?過了幾天,這個事過去了。

因爲小孩兒陽氣盛,陰氣不入體,它可能會侵擾你一段時間,慢慢的會恢復正常,時間非常長,這時候你打針吃藥都不管用。

但是要叫魂兒的話,一叫就好,我小時候就掉過好多次魂兒,並且真的被叫過。至於怎麼叫就不再多說了,

想知道怎麼叫魂的,可以問問我,因爲我親身經歷過。

再來講最後一句,叫問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這裏面,也是有2種解釋、我們都聽一聽。

第一種就是託人問候其他國家的朋友一定要隆重的拜送使者,拜送誰呢?主要是拜要去問候的那個人,拜使者。就如同與他親見相拜一般,不因爲遠而廢敬,孔子說過,祭神如神在,他問候遠方的朋友,敬禮也如同對方就在面前。

這裏表達的什麼意思呢?就是你既然託人去問候別人,那麼你一定要把你的這份心情在使者面前表達出來,真正的讓使者,你拜託的這個人,看到你是真的去關心他。

這一點很重要,你隨手說一句,幫我問個好哈,其實一看就是隨口說說的。說實在對方這個是轉信的人,他也不會真正在意,因爲你都有苦無心,我說有啥意思,我乾脆連提都不帶提了。

第二個就是既然你拜託別人給你去幫忙去傳侯問訊,那他就非常重要啊。弄不好他就不給你傳啦,到他這裏就止啦!你還以爲給你捎過去了,事實上他根本就沒說。

那怎麼辦呢?就要足夠的對這個使者表示尊敬,再三囑託,辛苦您啊,麻煩您了,好說好話,然後送點禮物。

除了給要送的那個禮物以外,還要給他送點禮物表示鄭重。這樣的話,對方看着你真心實意的去做,對他有這麼尊敬,他就不得不去來完成這個任務,否則的話,這個話可以等於說是等於白白說。

那還有一種解釋,就是託人向住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或者送禮物時,孔子會向受託者拜兩次以上送行,這裏就特別強調,就是對受託者的這種尊重,你真正尊重他,他纔會替你辦事兒。說起來也差不多,大體上就這個意思,一定要重視。

好了,今天這幾章就到這裏,時間也到了,感謝大家的聆聽。

明天我們要學習的還是先看看將幾章合在一起比較好。

先說一說。

康子饋藥,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還在多不多講,我們明天早晨再看情況而定好嗎?感謝大家的聆聽,我們明天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