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乃源頭活水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因爲有源頭活水不斷注入,時時補充新知識,我們才能與時俱進,跟上時代步伐。

農夫看天知晴雨,寫作人看書能開竅。農夫耕耘的是一方田地,要荒蕪還是豐收,除了勤勞之外,還要懂得看天氣,把握時機。農夫一早起身,先看看天空的雲彩,測試風向,推算一天的陰晴寒暑,以便安排一天的工作。有經驗的農夫,還會知曉一週或一個時節的氣候,於是,該種什麼菜苗瓜果,會遇上什麼問題,該如何處理,已成竹在胸,辦起事來不驚不慌。

人的穩重彰顯閱歷,就是一向被認爲是老粗的農民,道理也是一樣的。寫作人搞的是文字的耕耘,用的是方格稿紙,或電腦熒幕。寫作人運用腦力,卻必須藉助於雙手的輔佐;或揮筆,或按鍵盤。看似機械式的運作,卻操之於靈巧的腦筋。腦筋是一個有機體,必須靠平日的進補滋養才能維生操作。

就像日食三餐是營養進補,閱讀思考是精神補品,而且後一種補品對文思的展現與拿捏尤其重要。寫作人空有資訊和學識是不夠的,要能夠將它得宜地表達出來,能夠感人,可以進入讀者的心,纔是抓到竅門。看書除了得到學問之外,還會被作者超卓表達技巧所潛移默化,感染自己的書寫風格。

材料從何而來?從閱歷來。“歷”是歷煉,是親身的體驗;“閱”是杳看:看山看水看人生,看近看遠看古今。這看的學問不簡單,除了實情實景可以肉眼直視之外,許多世間的人事物理,就得通過書本文字去聯想,才能“看”個透徹,慢慢領悟真相。不看書的,不管有多聰慧,因爲腦筋缺乏新的開拓,思想漸漸蔽塞,不必太久,就陷入江郎才盡的際遇。

有人說,現在是網絡時代,只要上網就有看不完的文字了。大有網絡可以取代書本的趨勢。上網當然也是一種閱讀,只是,網上看到的多是資訊。它雖然也有提供批評和思考的空間,但是,若要深入地有系統地鑽研學問,提升自己的專業造詣,還是得回到傳統,以書本爲憑,更可以精挑細讀,隨心所欲地探討。你可以在書本上勾畫,也可以隨意停頓,參閱其他資料,更可以隨時翻閱已經看過的書頁,或印證,或深化印象……看書,不只是增添知識,也是一種研究,一種人生的閱讀。這對一個寫作人來說,是何其重要的進補活動。一個不看書的人,猶如缺乏了源頭活水,能寫得順暢寫得久嗎?

寫作人的靈感,是平日多讀書,多閱歷人生而來的。看書是開拓生命的一個門道。而對一個寫作人來說,閱讀是讓自己接觸更多風格不同的作家,觀摩品類各異的優秀作品。我們只有向優秀的作品取經,才能覺察自己的笨拙。寫作是一條漫長的路,只有謙卑纔能有發展的空間,纔會越來越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