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正面管教與家長的較量

正面管教與家長的較量文/裙子

裙子楊的第8篇日記

日期:2020年11月29,星期日

座標:長沙嶽麓區

天氣:天陰無雨,也就沒那麼冷了

01 上完課後,你做到”正面管教“了嗎?

《正面管教》是2009年京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尼爾森(美國)書中講述的主要就是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

我們先看一下百度百科上寫的內容簡介: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我們將通過正面管教家長工作坊幫助家長學會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沒有哪個父母不爲了孩子而竭盡全力,但最美好的願望卻不一定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

30多年來,《正面管教》已經成爲了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正面管教》的書籍被翻譯成16種語言,在美國銷量超過400萬冊,在美國之外的國家銷量超過200萬冊。從簡介上我們可以得知這本書非常暢銷,已然成爲了時下的主導教育思想,相關的培訓也不少。聽了老師們講的課,我們都覺得很好,都會主動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聽完課的那段時間也會相對和善而堅定,可一段時間後,很多家長又重啓出廠設置回到初始狀態,也有些家長把正面管教與自己的平常的教育相融合,但完全能夠做到的應該很少,至少我不認識這樣的家長。

02 做不到正面管教,就是不合格的父母嗎?

當然不是,在我看來,家長在自己的已知(包括知識和觀念)和能力範圍之內且站在孩子的角度,盡最大的努力給了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合格的父母。 每一種教育方法的運用都需要相應的技巧,且在不同情形針對不同的孩子使用的方法也不樣。正面管教聽起來很美好,理論上也很管用,可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對於專門做教育的工作者來說,他們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這個,且在學生與教師成員配比合理的情況下,正面管教是可以實現的。 但對於還有很多其它事務忙碌,且孩子已經對以前的管教方式有深刻記憶的情況下,運用正面管教,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且要長期堅持。幾次下來,因爲種種原因若沒成功的話,有些家長肯定要放棄了。從而又迴歸了之前的治標不治本,但見效快的方法。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做到正面管教有個前提條件:家長的對正面管教的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且有時間有好的心態去運用,另外家庭的教育觀念已經統一。 顯然大部分家庭沒有這個前提條件,最後接受了正面管教薰陶的家長最後可能和我差不多,狀態好時正面管教,狀態不好時還是要吼一吼(如果孩子已經有些頑劣了,我覺得在有些時候還是要使用一下“大棒”,唬一唬,但只是唬一唬不能對孩子造成傷害。而且家長心裏要有數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場面控制下來之後,一定要講清道理。) 孩子上小學之後,確實是要漸漸地放棄“大棒”了,以平等溝通協商各種解決方案爲主。

做好家長不容易,家長也需要關心,家長也需要自由空間,天天談正面管教,可作爲家長的我們不是聖人,不可能總是處在好的狀態下。如果不能按書上的方法去執行,也不要糾結,正面管家也是可以簡單地理解和執行的 。

03 揭開正面管教的神祕面紗,簡單地去理解去踐行

正面管教也好,成長型思維也好,都強調一點:說話方式的轉變。同樣一件事情正着說和反着說的效果是很不一樣的,比如:

小紅帽去山上採蘑菇,採了滿滿一籃又鮮又嫩的蘑菇,雖然在回家的路上被蜜蜂蟄了一下,但比起採到蘑菇的喜悅,這是完全可以忽略的。

這件事換一種說法:

小紅帽去山上採蘑菇,採了滿滿一籃又鮮又嫩的蘑菇,但回家的路上被蜜蜂蟄了一下,採到蘑菇的喜悅,瞬間蕩然無存。通過對比我們很明顯的看到兩種表達方式所呈現的不同狀態,一個積極樂觀,一個消極鬱悶。 這一點具體講是說話方式的轉變,實際是思維方式的轉變,也就是常說的凡是往好的(壞的)方面想,往好的方面想可以讓心靈得到慰藉,從而積極主動地去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煩躁鬱悶。

有一個所有家長都經歷過的例子,孩子不小心摔了一跤,以前老人經常用罵或拍打地板(或其它碰到孩子的物品)來安撫孩子,結果每當孩子摔跤了,就罵和拍地板,而不找自己的原因。

但如今的大部分家長們的處理方法不一樣了,都是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告訴他們磕磕碰碰是成長中不可避免的事情,摔一摔就長大了,動作就更靈活了,以後吸取經驗就摔得少了。所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若能做到正面積極地引導孩子去思考和看問題,就已經很棒了。說來說去,把玄乎神奇的正面管教通俗簡單地概括無非是:

  1. 禁止身體和語言暴力,按原則辦事,和善堅定地處理;
  2. 尊重孩子,積極地看待問題,關注孩子的優點和事物發展的積極方面;
  3. 發展地看問題,關注過程和孩子的努力,平常心看待結果,重視孩子的付出。

04 很好用的方法:一個自問,一句自白

在我之前的文章裏,我有提到我看了中科大博士後黃臻的《成長型思維騰訊微課》,今天我也給我家的二年級小學生看了。視頻內容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孩子很輕鬆get到了大樹人和石頭人的概念。他們都代表着人的大腦,但石頭人很明顯,大小永遠是固定的,不會有什麼發展,而大樹人卻在不停地長出枝杈(神經元樹突),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本事。

看到這裏,相信所有的小朋友都願意做大樹人。 石頭人的思維是基於天賦、人的性格、已有的知識儲備和能力來思考,覺得很難改變現狀。而大樹人的思維是基於具體的事情,積極地去解決問題,找出原因尋求發展。所以當面臨問題時石頭人的態度通常是:

“我就這樣了”,"我很笨,我做不到”,“我出身太差,想要翻身太難”.......。

而大樹人會這樣想:

“爲什麼會這樣呢?哪個環節我沒把握好?”,“這部分知識我掌握得不夠紮實,再鞏固一下,就可以表現得更好了。”

所以,在孩子不知道怎麼辦時,想做大樹人的他們就有了很有效的一個自問:“大樹人會怎麼想?”我今天告訴孩子,只要他堅持學習、積極地解決問題,腦袋裏的樹突就會越來越多,也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越來越有辦法,孩子眼睛發着光,哈哈。我們都是想變聰明的,但如果努力了也沒有見到很好的效果,可這總比什麼都不做的石頭人要好,而且真正用上了潛意識(或者說走了心)的努力肯定事有回報的,雖然有時並沒有以一種很顯著的形式來表現。

自白是給家長的,關於如何控制情緒的問題,黃後把影響我們情緒的問題比作跨欄跑的欄杆,人生的賽道都是跨欄賽,碰到欄杆時只有勇敢地跨過去才能解決問題,既然如此,做個深呼吸勇敢地跨過去,沒有什麼好生氣的。 碰到問題告訴自己:“這只是一個欄杆而已,跨過去就行了“。 控制好情緒才能解決好問題,不管是使用那種教育手段,能夠把自己穩定好才能以“旁觀者清”的姿態全局地分析問題,掌控情勢。

**05 順帶一下最近討論得很火的內卷 **

內卷這個詞我很陌生,於是知乎上一個七萬多人點讚的回答:

看電影,爲了獲得更好的視野,一個人先站起來看了,被他擋住的人不得不也站起來,最後大家都不得不站起來看電影,只有第一排的人坐着。

玩遊戲,爲了更好地娛樂,一個人先充錢吊打別人去了,被他虐的人不得不也充錢,最後所有的人要麼使勁充錢要麼被吊打,只有管理員不用充錢還能吊打所有人。

追女生,爲了更好地表示心意,一個男人鑽石恆永遠一顆永流傳了,其他人不得不跟着鑽石永久傳,所有人都花了更多的錢,只有賣鑽石的賺了。搶火車票,一個人先用搶票軟件,逼得其他人也用搶票軟件,因爲票沒有變多,最後大家都回到了起跑線,但是開發搶票軟件的賺了。

孩子上學,一個孩子上輔導班,逼得大家都去上輔導班,最後排名還是沒變,但開輔導班的賺了。本來大家都是工作8小時,有人開始加班,最後逼得所有人都加班,所有人掙得還是那點錢,但是老闆的3系換5繫了。內卷是啥,就是大家都損失了,只有一小撮人賺了。

那一小撮人賺的原因,很可能只是買了第一排的電影票而已。但他們不這麼講,而是會告訴你,你沒坐在第一排是因爲你不努力。我是努力才坐到第一排的。久而久之,大家就會忘了,假如沒人站起來,看電影最好的位置是在中間的……

今天看了清華大學教授劉瑜的視頻,她說內卷其實就是一種惡性競爭,辛苦疲憊也不公平的競爭,最後還是賽不過。她說她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爲普通人。生娃後她得到最好的一個教育提示就是:你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當她接受這一點時,她作爲母親的身份就解放了。

話不多說,我很認同劉教授的觀點。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它的正解應該是,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別人),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然後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幸福!最後用劉教授的話來總結:教育不是把小草培養成一棵大樹,而是把小草培養成一棵美好的小草。這才應該是我們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最終目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上一篇:睡夠的重要性

薦閱讀: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做自信、自立的“大樹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