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话》课后反思

上周六晚上,用了差不多三个小时的时间,和大家分享了《论对话》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论对话”与“思维假定”。通过课后加倍速看回放,有以下反思:

1.课程准备内容充分,但不够精细化。准备这个分享课件差不多是一个晚上(连续四个多小时),后期因为时间不充分,没有修改完善,因此显得比较粗糙。

但是准备这节课却用了很长时间——再次通读了这本书,反复阅读文本与郝老师的批注。阅读的时,想的最多的是:如何能够把书上的理论、概念与实践打通,能够让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找到论对话的本质和思维假定的 “影子”,尤其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借用论对话与思维假定的理论基础,借力指导教学?用什么样的案例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用哪种方式能让老师们理解起来更轻松,并能看到本次“对话”的价值与本质?如何让老师聚焦文本,但能跳出文本与自我对话?

带着这些思考制作课件,并做“如果我是听分享的老师,我需要什么样的解读才能深入理解核心概念”这样的预设,这样一来,就容易说的多,导致课程两个小时40分钟,在某种意义上,效果是会打折扣的。还有一点,因为时间缘故,最后有关思维假定某些概念,想要举的例子没有表达出来,觉得是一个缺憾。

2.课堂展开了对话,但是,对话的单向性很强。

什么意思呢?在这次课分享之前,我把自己的讲稿以公众号推文的形式发到群里,供大家阅读预习。但是通过我在后台看到的阅读量,数字并不乐观,说明相当一部分老师根本没有阅读预习。这样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有些老师不能聚焦问题本质,反而会被表面现象牵着走。同时,大部分老师都在做表达,很少倾听他人发言,也许很多人的思维假定是“讲师的观点更准确”,其实也未必。当代信息化时代,“生不必不如师,师不必高于生”是每个人都应有的态度。

因为发言重复性强,同伴之间相互倾听少,彼此观点借鉴不多。这种情况,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学员和讲师的单向式对话,在修正学员“前概念”方面,具有思维局限性与狭隘性。

3.分享中,尽管关注了每个人的发言,但对大家的发言,尤其是异向的发言,直接点拨解释多,追问较少。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只能机械记忆或表层理解,不能深度挖掘知识的内涵。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赶时间(像平常赶进度一样),恐怕准备的内容讲不完;二是水平有限,不能向更高更深处引领。

4.听课率低,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效应。2000多人的群,参加直播人数最多时只有400多人。中间因为网络问题(其实这点我一直很迷惑,网络满格,但是却断网,不知道为什么?),人数降到200多,300多。这样的听课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影响分享的,心中一种自卑的声音是刚开始的400多人,可能因为部分人觉得讲的不太理想,就不再听了。这也说明了需要提升心理素养。内心不够强大的时候,什么问题都好像是自己的问题。看回放时,甚至对自己的声音也不满意。

反思反馈是一个人培养元认知能力很好的途径,能够调控自己以后的行为,优化认知系统。本来是当天晚上就要做反思的,但是因为手头有着学校的事情要做,一直推到今天晚上,直到此刻,完成了反思,才觉得“论对话”这节分享课告了一段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