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讀《觀書有感》NO.2

原創

  《觀書有感》

              朱  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一、一首深刻的“哲理詩”。

朱熹在文學、哲學、思想、學術上都有成就,是一個集大成者。作爲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被後世尊稱爲“朱夫子”,可見其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造詣之深、影響之大。他對哲學問題、對心性之學、儒家修身之學,有獨特的理解,在文學上,朱熹的詩歌創作,尤其是表達哲理的詩,哲理深刻,形象可愛。用詩喻理,理學家寫詩獨有的特徵。

詩的背景:詩寫於慶元二年,即公元1196年“慶元黨爭”時期。朱熹名字就叫方塘一鑑。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古詩今譯:

半畝方塘一鑑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爲有源頭活水來。


白話文:

“半畝方塘一鑑開”:有個很小的水塘,池中的水像鏡子一樣,非常乾淨;

“天光雲影共徘徊“:指水面反射光,映照出天空和白雲的影子;

”問渠哪得清如許:問他,這河水怎麼會這麼清澈呢?

“爲有源頭活水來”:因爲從源頭有潔淨的活水,源源不斷的流進來。


🧚‍♂️🧚‍♀️🧚‍♂️🧚‍♀️🧚‍♂️🧚‍♀️🧚‍♂️🧚‍♀️🧚‍♂️🧚‍♀️


昨夜江邊春水生,

艨艟鉅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白話文:

“昨夜江邊春水生”:昨天夜晚的江岸,春天江水漲起來了;

“艨艟鉅艦一毛輕”:巨輪像羽毛一樣,輕浮在水面上;

“向來枉費推移力”:一直以來,巨輪往前行駛,都要費很大的力才能推動它前移;

“此日中流自在行”:然而今天,巨輪在江中自由自在的航行。

三、寫作特點:

(一)、文學價值

朱熹的詩抓住了形象,將抽象道理寓於具體形象中。

* 這首詩所描繪的是一個明亮通透的大千世界,而在這個世界中,如果想要保持原本的潔淨與清澈,就需要源源不斷的吸納新知識。讀書就是這樣一個充實和修正自我的過程,只有不間斷地讀書,我們才能夠在格物的過程中,看清世間的善惡是非,找到事物的本真。

* 格物自知,知先行後。朱熹在詩歌中詮釋了自己的理學思想,以小見大,闡發哲理,發人深省,而又不失藝術之美。

*從內容形式上講,這首詩語言簡練,思維領先,表達哲學道理推陳出新,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詩不追求詞藻華麗、語驚四座,而是用樸素平實的字句,從容自然地描摹景象。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池塘雖然只有半畝,很小,但小中見大。天上的光、雲彩的影都可以映見。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比喻,把人的內心比喻成一顆摩尼珠。摩尼珠來自西域。它忽來忽現,能照耀一切,映現萬物。

詩句思想深刻。天光雲影,比喻明亮的內心,內心的修養。說不要讓慾望矇蔽內心的清澈潔淨。

問渠,渠指他,唐宋時期的第三人稱形式。問他,“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  是因爲他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來。活水是有生命的,積極向上的,是一個明亮通透的世界。知識、學問要想保持充盈的狀態,必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源泉活水。朱熹是個哲學家,他無意識地引導讀者積極正面地想問題。

(二)、思想價值

朱熹詩裏強調 “格物致知”。

1.他用“哲學觀點”講理,寫的是“理學詩”。

外在事物,萬事萬物都有道理。我們要知道事物怎麼是正確的。要有正確認識,慢慢地、漸漸地累積,才能致知,發現事物本質,爲有源頭活水來。

2.朱熹強調 “格物致知”。

人性本善,但人心經常被各種慾望污染遮蔽,所以要不斷地修正它,減少慾望,恢復本性,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才能通透理解,才能去除污染恢復本真。就像小方糖永遠要有外在源源不斷的活水助陣,才能使方塘維持生命力、維持靈性。

a. 格物致知 是漢語成語,指探究事物原理,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參透事物本質,掌握知識本源。

格,有匡正、糾正之義。

知,乃智慧、原理。

格物,還原事物的本相;

致知,開達智慧。

格物致知:探究還原事物的本相,纔可開達智慧。

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b.掌握事物風格的能力,通達世事百態。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格物致知 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c. "格物致知" 的真正意義:

“格物致知” 意義有兩個方面:

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

第二,探索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要有想象力、有計劃的探索。

四、現實啓迪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學》裏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致知”,從探察事物中得到知識。

探察指“實驗”。

格物致知的目的,使人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境界。

“實踐精神” 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1.科學發展歷史告訴我們,新知識只能通過“實踐檢驗”得到。

2.實驗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

3.實驗過程,需要有具體的目標、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爲整個探索過程的嚮導。目標怎樣選,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者需要眼光、勇氣和毅力。

4.“格物致知”需要有主見,要有懷疑求真的態度。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不管研究科學、人文、還是個人行爲,都要有懷疑求真的態度,在實踐中發現事物真相。我們不能盲目接受真理,不能盲信“學術權威”指示。有獨立判斷力。

對格物致知精神有新認識和新思考,使 “實踐精神” 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