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與西施,誰纔是吳王夫差的最愛

        提到吳王夫差就不得不提西施。位列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被越王勾踐獻給了夫差。有人說,從此夫差不早朝,並最導致吳國國力日衰,最終被越國所滅。

        其實並不盡然,西施的確夠美,夫差也的確喜歡西施,但夫差更愛的可能還是征伐。離夫差最近的子貢對他的評價是:“吳王爲人狂暴,羣臣不堪;國家敝以數戰,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內變;子胥以諫死,太宰嚭用事,順君之過以安其私:是殘國之治也。”一個字也沒提到西施,吳國的敝是由於多次戰爭導致的。

       陸賈在評價中也說:“昔者吳王夫差、智伯極武而亡。”智伯是晉國人,他的極武迫使韓趙魏三家最終分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把這件事放在了第一篇。

        吳王夫差也因自己的豐功偉績,榮登《漢書注·諸侯王表》版“春秋五霸”的最後一霸。他上榜的主要功績是“爭霸中原”。爲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於公元前486年組織人開鑿了連接長江與淮河的邗溝,這也是“京杭大運河”最早的一段河道。

        在國博舉辦的“舟楫千里——大運河文化展”裏,吳王夫差因此而成了第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物。除了古河道示意圖,簡單文字介紹外,還有一把“吳王夫差劍”。

        早在春秋時期,吳越就擁有高超的鑄劍技術,留下了歐冶子和干將、莫邪夫婦等鑄劍名家的故事。吳王作爲吳國的“一哥”,當然會有不少私人定製的寶劍,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吳王夫差劍”。據統計,現已出土的“吳王夫差劍”就有9把之多。國博展出的是1976年從安徽省壽縣出土的。

        牆上的文字是這樣介紹這把劍的:圓首,圓柱狀莖上有兩道圓箍,劍格嵌綠松石,飾簡化獸面紋。器身有“攻敔(吳)王夫差自作其元用”兩行10字銘文。春秋戰國時期是征戰頻繁的年代,軍事的需要推動了兵器鑄造的發展。吳國和越國的地勢都不適合車戰,步兵較多,因此吳越地區鑄劍的水平遠超中原地區。

隔着玻璃展櫃,我靜靜地欣賞這把寶劍,它採用了有錯金、鑲嵌、鑄銘、刻銘等多種工藝,雖說表面有一層藍色薄鏽,但依稀可以看到它鋒利的劍刃,想到夫差拿着它在戰場上指揮若定的場面。劍格上裝飾有獸面紋,給人以威嚴之感;鑲嵌綠松石,恰似一隻隻眼睛,穿越時光掃視一切。劍身上的銘字清晰可見,顯示着自己王者之器的身份和地位。

        劍首的金屬成分與劍身明顯不同,可知是分鑄後再銜接而成的。實心的圓柱狀莖上有兩道凸箍,箍上有纖細的凹槽;圓盤形首,鑄有多圈精緻峻深的同心圓凸棱。這種劍首裝飾有同心圓的青銅劍,因工藝複雜,不僅古時一般造劍藝人很難掌握,即使在現代也很難加工。從出土的吳越劍來看,只有少數名家專爲王侯將相鑄的名劍中才有。

        最難能可貴的是劍身表面的鍍層,據科研人員測試後發現,劍的表面有一層10微米厚的鉻鹽化合物。這一發現立刻轟動了世界,因爲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方法,只是近代纔出現的先進工藝,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先後發明並申請了專利。 

        公元前473年,不聽伍子胥勸諫的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打敗了,他不堪其辱,拔劍自刎。不知他用的是不是這把劍,但我透過這把劍看到了吳王夫差的羞愧和無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