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開三國曆史的重重迷霧 撥開三國曆史的重重迷霧


撥開三國曆史的重重迷霧



近百年的三國曆史,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近,由東營人黃其軍撰寫的《三國史話》正式出版發行。這部書在研究評說三國曆史上獨闢蹊徑,把枯燥的歷史研究與鮮活的文學創作有機結合起來,使《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和事件更鮮活更立體,人物故事發展脈絡更清晰更完整。全書64篇都是作者精心論證和反覆修改的精品文章,洋洋灑灑二十多萬字,史家筆墨,學者態度,文人情懷,讀罷受益匪淺。總體來看,《三國史話》是一本適合普通民衆和學生品讀三國曆史難得一見的精品佳作,因而獲得東營市第29屆社科成果一等獎。


          “黃河歌者”其人



黃其軍,1995年大學畢業後被組織部門選調,分配到基層鍛鍊,在河口區原六合鄉、團區委和區招商局等基層單位工作六年。2001年通過考選進入市委組織部,先後在下派辦、遠教中心、幹教科工作近16年,2016年擔任市委黨校業教處長至今。

黃其軍酷愛寫作,文風樸實,追求行文流暢,原先以撰寫新聞報道題材爲主,在市級以上新聞媒體共發表了近30萬字的稿件。自2017年6月份,開始以“黃河歌者”的筆名在《簡書》上發文,目前共寫作1000餘篇文章230餘萬字,粉絲3.6萬。在三年多時間中,他正式出版兩部專著《三國史話》和《黃河口之戀》,寫成兩部網絡版著作《白話<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故事新編》。正在寫作《<史記>研讀》,全書約90萬字,目前已完成80萬字。


          《三國史話》簡介


五千年文明輝煌燦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車輪在繼我國春秋戰國之後,又推進到一個文化繁榮昌盛的新階段——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們瞭解三國這段時期的歷史,大部分還是通過羅貫中先生寫成的不朽名著《三國演義》,其中精彩的戰爭描寫,人生智慧的激烈碰撞,都達到了後人無法逾越的高度。

研究評說這段歷史的書籍浩如煙海,特點鮮明。《三國史話》研究的重點不在描寫戰爭,而是把目光聚焦到了文化的繁榮興盛:《說說“建安文學”》《三國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一代大儒鄭玄》等文章,都讓人們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有所啓示和感悟。另外,當時醫學興盛,名醫輩出,尤其以“建安三神醫”聞名於世。讀罷其中的《醫聖張仲景》《神醫華佗》就會對此有個大致的瞭解。在那個時期,書法和音樂都達到了很高境界。《鍾氏父子的大事業》讓我們瞭解到中國書法史上的“書聖”鍾繇;而中國十大琴曲之一、千古絕唱《廣陵散》的誕生,則令我們不難遙想當時的音樂盛況。

《三國史話》全書由57篇人物介紹、3篇《讀<三國演義>“三做談”》、3 篇品評三國戰爭和1篇三國發展脈絡的《三國大事記》組成,其中既有取自《三國志》的正史內容,也有取自《三國演義》的精彩描寫。因爲作者有長年從事文學創作的根基和在組織部門工作多年的磨練,所以視角獨特,觀點鮮明,既觸摸歷史,又引導人們面對現實深入思考。


              還原歷史真相


對於如何對待中華傳統文化,某某某明確提出了四個“講清楚”,其中之一即是“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作爲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如果不能從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去汲取營養,對中國歷史一團漆黑,“言必稱希臘”,是不可能做出順應時代潮流和符合人民願望的決策的。一部壯麗華美的《三國演義》,讓“演義”沖淡了歷史,既有其貼近人民羣衆美好願望的積極一面,也有對歷史人物的不公正評價,《三國史話》還原了部分真實歷史。

例如對曹操的評價,歷來都是史學上一個爭論的焦點。《三國史話》人物開篇之作《雄才偉略曹孟德》,用極其簡練的文筆概括了曹操的一生。文章只陳述基本事實,讓讀者自己去評斷。在最後則歷史地分析了曹操受到後世很多人謾罵的原因,作者最後用了8句詩對曹操進行了讚頌。讀罷整篇文章,耳邊似乎好象又迴響起了某某某對曹操“魏武揮鞭”的肯定詩詞。

比如另一個重要角色周瑜,羅貫中先生爲了突出主人公諸葛亮,用“灌水”的手法,把他塑造成爲一個心胸狹窄、量小氣短的陰暗形象,無中生有的“三氣周瑜”佔據了很大篇幅。翻開《三國史話》,其中的《絕代風華周公瑾》,還原了豁達大度、心胸開闊的真實周瑜。文章雖然不長,但有分析,有例證,讓人信服,對於引導青少年如何讀懂歷史人物很有益處。

再比如周瑜的繼任者魯肅,羅貫中先生爲了拔高在“赤壁之戰”本沒有什麼份量的諸葛亮,刻意把魯肅寫成了一個窩囊無能的忠厚長者形象。《單刀赴會魯子敬》則顛覆了人們的認知,其“合榻之策”早於著名的“隆中對”,智激孫權的是魯肅而非諸葛亮,組織“單刀赴會”並作爲主角的是魯肅而非關羽,因此還原了文武雙全的真實魯肅形象,這纔是客觀的歷史!


            借鑑歷史興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今天發生的事件就是明天的歷史。如果不以對人民、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去做好手頭的點滴工作,就只能渾渾噩噩,當領導幹部也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對於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作者用全新的筆法,寫出了不一樣的感覺。

對於歷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戰”,大多數人都是從以少勝多的角度去總結、去分析,結論也合乎歷史,但作者卻從自己在組織部門多年工作的經歷,揮筆而就《官渡之戰——一幕人才競爭的精彩舞臺劇》,看似獨出心裁,卻也入情入理。文章簡要敘述了戰爭的經過,然後筆鋒一轉,從雙方決策層人才使用狀況進行了對比分析,從而對曹勝袁敗的必然性與偶然性進行闡述。文章最後呼籲,還是要像曹操那樣,打破條條框框,思賢若渴,任人唯賢,爲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不竭的人才智力支撐!

對於奠定三國格局的“夷陵之戰”,作者直白地用了個題目《爲什麼是夷陵》,其觀點和前面如出一轍,最後一句“老謀深算的梟雄劉備被‘毛孩子’陸遜打了個稀里嘩啦以至於窩囊致死”後,作者發出了疑問,其答案值得大家認真思考。


            唯物解讀歷史


作爲一名黨員領導幹部,讀歷史不能只圖看熱鬧,更要學會看門道。某某某一生活學活用《三國演義》,從開墾南泥灣,可以依稀發現當年曹操屯田的影子;從淮海戰役的決策過程,可以找到當年“官渡之戰”的痕跡,等等。研究歷史,必須要把馬克思主義、某某某思想的唯物歷史觀放在首位,摒棄掉西方所謂的“人文史觀”那一套唯心主義的東西。這一點,在《三國史話》中體現得尤爲突出。

作者借用艾豐先生“三做談”的體例寫成的《讀<三國演義>做談“做人”“做文”“做人”》,引導讀者如何正確地去評價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對如何從古典文化中吸取營養進行了系統總結。受《三國演義》影響,大部分人對蜀漢最後的結局感覺惋惜:“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但從客觀上看,蜀漢建立後發展經濟無方:“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卻仍然對魏國頻頻用兵,導致民生凋敝,後期“民皆菜色”,其滅亡的勢頭無法阻擋,吳國的後期也因爲孫皓暴政搞得天怒人怨。相反,由於當時魏國採取了恢復民生的積極政策,所以儘管經歷了不斷叛亂和政權更迭,但其統一的趁勢已是不可阻擋。《三國演義》把這歸結於天命使然,是不符合歷史規律的宿命論。


“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來自於對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熟悉。讓我們輕輕打開《三國史話》,去感悟三國時代的千古風流人物!



黃其軍

      作於2020年12月2日(古歷庚子年十月十八)



近期同類文章鏈接:

奇畫策算法孝直

四歲讓梨孔文舉

大司徒王允的大悲哀

錦衣馬超的彪悍人生

張飛——當陽橋頭喝退百萬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